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泄纪美国著名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一位很特别的诗人.她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就像水一样,永远处于漂流与动荡中.纵观毕晓普一生流放的经历和她的诗歌创作,其中的流放意识揭示了处于中间地带的现代知识分子寻找心灵净土和精神的支点的努力.她的诗歌使人类更清楚、更深刻地意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追求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读温妮     
在法国作家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剧《哦,美好的日子!》中,主人公温妮是一个被世界遗弃了的孤独的人。她依靠对生活琐事的关注竭力在艰难境遇中追求幸福感,这种执着的追求表达了主体对生命意识的一种自觉追求,她是苦难生活中的强者。她的生存境遇也正是20世纪的许多作家们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竭力要表现的现代人类的生存境遇,她的生存智慧,也是现代世界上整个弱势群体赖以存活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学建筑的人,当然对现代建筑运动的第一代的四位大师非常熟悉。其中莱特的设计格外有色彩。莱特是怎么学习建筑的呢?十岁的时候母亲给他买了一套教育性的积木,通过摆积木,他学会了日后独特的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艾略特早期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派诗歌领袖的地位.这首诗通过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展现出现代西方社会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隐晦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人回归本性,张扬生命的期望,同时也确定了诗人今后的创作方向和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5.
有一家美国杂志曾以三千美元的悬奖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的故事,不少人绞尽脑汁应征。结果,下面一篇故事获得首奖——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简短而曲折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埃德温·阿林顿·鲁滨逊是20世纪20年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他的诗歌恪守传统而又具有创新,这种双重性及诗人的悲剧性人生,赋予其诗歌一种悲观和唯美的色彩,也凝注了他诗歌的一个永恒主题:异化——这种反映了现代人生存特质的孤独。  相似文献   

7.
她的存在从来都像一场弥漫硝烟的战争,无论是她过于丰腴的身材还是她那对身材丰腴放任自流的态度,热爱她的人将之称为性感,不爱的人则戏谑她简直是艘浩大的航空母舰。她展示愤怒的时刻不是为别人恶意模仿她讲话的样子,而是某英国小报居然说温斯莱特在减肥,为此她不惜向媒体公开宣战并大声疾呼:“我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  相似文献   

8.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是在《约伯记》的影响下形成的,其要义在于诗人以神性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境域中遭遇到的痛苦与混乱,使之变成了信仰领域中的真理,从而超越了现代启蒙思想的桎梏,超越了同时代人的思想和艺术局限,为个体生命拓展出了一片全新的生存空间。《出发》之后,穆旦对神性生存境域的探索虽然在历史压力之下走向了终结,但诗人的探索却对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个体生存真实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临沂诗群"诗人子敬的诗歌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溯与重现、对个体与城市生存隔阂与龃龉的体察和表达、对地域文化精神与现代人生存关系的反思与呈现,以独特的地域书写传达了诗人居于故土的生命孤独体验和渴望修复生命困境、建构理想精神之乡的情感诉求,在当代诗坛以身在故土却如心处"异乡"的独特体验,呈现出特有的地域书写魅力。  相似文献   

10.
《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身经乱世,因为生存的欲望,本能地偏轨于她扎根的传统,在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她在对传统的背叛与眷恋中煎熬,总是对不可知的明天怀着美好的期望,是现代人生存两难困境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Geoff Teece has recently (in BJRE, 27, 2005, pp. 29–40) come to the defence of modern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contended that many of the criticisms brought against it are based on mistaken interpretations. More particularly, Teece accuses Andrew Wright of misinterpreting the position of Professor John Hick and of failing to appreciate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that Hick provid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ritical form of religious education. He attempts to correct Wright’s interpretation of Hick, and by extension to undermine Wright’s indict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ty on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h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how Hick’s religious pluralism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discussions about critical religious education.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dvance the case for critical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to outline something of the form and nature it should take. It begins with a short discussion of the nature and commitments of modern religious education, indicating the sense in which they are deficient. It then moves on to consider Teece’s appeal to the thought of John Hick, which is judged to be misinterpreted and inappropriat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articulation of a set of four heuristic principles that give substance to the vision of critical religiou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iscusses aspects of Andrew Wright's version of a liberal, critical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his criticisms of some other views of modern religious education. This is attempted not by examining these ‘other views’ as such but by concentrating on the work of John Hick.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Wright, like Cooling (in his book A Christian Vision for State Educ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Theology of Education) identifies Hick 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orms of religious education to which he objects. In a number of his writings Wright identifies Hick's work as an example of universal theology informed by romanticism. This runs counter to a comprehensive reading of Hick, and to Hick's own account of his work. Hick, like Wright, is a critical realist but by identifying Hick as a romantic, Wright is in danger of not only polarising views on religious education but also closing down a debate to which Hick's work has much to contribute.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Hick's religious pluralism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discussions about critical religiou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赖特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阶级结构方面的突出变化的研究,提出了他的阶级结构理论,即12种阶级地位构图.在此基础上,他运用定量的、实证调查的方法,通过对美国和瑞典的比较,展开了对阶级结构中的家庭的阶级构成的研究,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家庭阶级构成的较为深入具体的结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对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赖特与排除归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除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归纳方法;如何用逻辑的手段刻画因果关系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培根奠定了排除归纳法的基础,穆勒将这种方法系统化并整理出它的推理模式,布罗德用条件概念分析因果关系。冯.赖特以现代符号逻辑的眼光审视排除归纳法,在一阶逻辑的层次上讨论它,用全称条件句表达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出这种方法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15.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各代表人物在理论上往往相互借鉴。赖特对罗默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剥削的前提性原则、组织资产剥削的概念,并细化了罗默所提出技术资产剥削概念,指出了罗默的封建剥削概念的缺陷,提出重树封建剥削概念。在此基础上,赖特构建了他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宁华  章祎 《培训与研究》2008,25(8):32-34
为寻找山药优良品种,本文比较了武汉市场上河南铁棍山药、湖北武穴野生山药和湖北白沙洲普通栽培山药的鲜品折干率和干品的醇浸出物、多糖、蛋白质等指标。实验数据表明河南栽培铁棍山药与湖北武穴野生山药品质较好。其中湖北武穴野生山药的干品多糖含量比河南铁棍山药高出58.36%,蛋白质含量高出26.75%。因而湖北武穴野生山药的品质最好,且性价比高,是值得推荐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朱迪斯·赖特终其一生都在积极地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她看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充分发掘并使用人性中爱的力量。于是,“在爱中构筑和谐”便成了赖特诗歌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对于爱,赖特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当代彻底怀疑论宣称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面对怀疑论的攻击,怀特发展了一条内在主义式的反怀疑论方案。基于传递失败和认知资格两个关键概念,该方案指出认知者接受类似我没有在做梦一类的反怀疑论命题是符合认知理性的,因此怀疑论攻击所造成的破坏是有限度的。有一派反对意见指出,该方案只是为接受反怀疑论命题给出了实用辩护,而怀疑论者则是要求认知辩护。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批评者对于认知辩护与实用辩护的理解过于狭隘,而怀特的方案同时给出了实用辩护与认知辩护,也对怀疑论产生的根源做出了哲学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冯·赖特的学术研究范围十分宽广,具体涉及归纳逻辑、哲学逻辑、伦理学和行动理论、心智哲学、文化哲学和维特根斯坦研究等众多领域,并且大都卓有建树。其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融通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是当今世界上处于分析传统和诠释学传统之间的杰出哲学家。  相似文献   

20.
埃里克·赖特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规划的探索。作为欧美左翼的重要代表,赖特从确立资本主义道德批判的规范基础入手,通过整合社会抗争史上的诸种策略逻辑,图绘了逐渐削弱并取代资本主义的战略愿景,展开了以经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并对如何建构社会转型的集体行动者提出了指导原则。尽管在社会批判的方法论和社会主义的论证逻辑等方面存在局限,但赖特的批判理论以其坚定的价值立场和宏大的智识抱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扭转当前左翼策略匮乏、日渐分化的涣散困局,代表了21世纪欧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