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诗派林立的近代旧体诗坛,许承尧始终不为他派所牢笼,在诗歌创作和诗学主张上都卓然独立,自成面貌,且在前、中、后期呈现明显转变。但到目前为止学界未有相关研究出现。其诗学观概言有五:转益多师,不限门户;注重辞采,不拒丽藻;有感而发,抒写真情;锤炼奇崛,刻意苍坚;语淡意丰,精神独存。在当时诗坛,与门户中人相比,这些观点诗学视野开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者,然而因其色空描写也一度引起颇多争议,但《葬花诗》的艺术价值却被一致肯定。近代佛僧文学家苏曼殊以佛门的赤子之心,用比较学的方法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批评。对《葬花诗》的英文选译,是苏曼殊对《红楼梦》海外传播的重大贡献,准确把握译文,可以挖掘出其笔下所译《葬花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清末民初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画家、僧人和革命家。他于1903年翻译了雨果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但对比苏曼殊的译作和雨果的原著,发现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什么译作和原作有如此大的区别?本文试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从诗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苏曼殊翻译的小说和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一直吸引着后人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文章着重对苏曼殊为什么会选择《悲惨世界》来作为他的翻译对象,其中寄予了他什么样的思想进行探讨。这其中有政治因素,文化方面的因素,以及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史稿》和《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两种书都谈到了新科进士的授职情况,前者较为简要且有缺漏,后者较为详尽。然而,尤其是《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在同治和光绪时期所授职"知县"和"内阁中书"的记载上有不当之处。此外,该书对现任官员考中进士后授职情况的记载也不甚完备。对此,论文利用《清代朱卷集成》中丰富的进士履历予以一一指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潮音跋》的作者就是苏曼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音跋》一是研究苏曼殊身世,经历,特别是血统问题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料,对其作研究竟是苏曼殊本人还是其友人飞锡,学术界长期未有定论。事实上,通过对《潮音跋》章本身一些重要语句的分析,考证,参照对苏曼殊作品言语风格的探讨,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潮音跋》的作就是苏曼殊。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也是集服饰文化大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服饰的探究,剖析了清代服饰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03年,苏曼殊翻译了雨果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但他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节,并篡改情节,改变人物性格。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译作不忠实,称不上是好的译文。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他对原文进行改写的深刻原因,说明意识形态对翻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苏曼殊翻译《悲惨世界》为个案研究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苏曼殊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苏曼殊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苏曼殊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援引作为欧洲近代史开端的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将清代指认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在对于清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现代意义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将清代文学美术的薄弱视作清学与文艺复兴的最大差异。他从客观、主观两方面深入剖析其原因,并对如何建设"新文学"、"新美术"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期建设理性与情感兼胜的健全的新文化。梁启超的思考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分歧明显,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1.
张森 《教育与考试》2013,(1):42-47,60
清代顺天乡试共产生了112名解元,但籍贯是直隶省(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天津地区及北京地区)有106名,除去两名信息不全者,还剩104名。这些解元的省内地理分布呈现出与举人分布相契合的态势,同时在考进士时,其中式率要普遍高于一般举人,此外直隶省的解元绝大多数来自书香及官宦之家,而来自贫寒之家的子弟则很少。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增多的宗室人员,如何解决他们的出路,成为清朝统治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通过科举来开辟宗室的出路,在嘉庆前还处在争议与探索阶段,直到嘉庆年间才确立宗室科举制度。嘉庆、道光年间先后确立了宗室会试覆试制度、乡试覆试制度。清代宗室乡试、会试覆试制度完善了宗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防止和减少了科场舞弊行为的发生,基本上达到了覆试的目的,维护了宗室科举的相对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13.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清代,福建的文教事业处于领先地位,这在科举方面有着明显的反映。首先是确定了科举、文教大省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享受到了大省的待遇,这表现在乡试主考官的选派、乡试中额、学额等方面。其次,福建属于边远省份,因此,也享受了一些内地士子享受不到的待遇,士子对朝廷的优惠政策积极回应,苦读风气日渐浓厚,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再次,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士风朴实,反应在科场中,就是很少冒尖,也很少惹祸,乡闱稳定,这是科举、文教平稳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之一。从清代科举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透视闽都文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是一部大型古籍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源信息和检索途径,对于研究清代学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因各种原因偶有著录失当之处,如作者姓名错讹、版本信息错误、同一部书重复著录等。本文对这些讹谬之处作了相应订正。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诗经研究略分八派,兹逐一论述其得失,以时间为序,大致勾勒曼殊十朝“诗经学”之成就。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后期,随着考生群体的逐渐膨胀,山东乡试录取率不断下降,至清末时经常在5%左右。由于捐输的次数与幅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人口规模庞大的背景下,山东乡试人均中式率通常低于浙江、江西、福建等科举大省,以及广东、河南、山西等科举中省。探讨清代后期山东乡试之竞争及乡试竞争的省际差异情形,对于当今部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的省际投放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01-1911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近代以来清政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其自身的统治危机.但由于清政府未能积极有效地处理这些困难,因此官制改革虽然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格局,但无法达到既定目的,没有解救自己,也没有借官制改革为新政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晚清科举考试中枪替风气盛行,但各地又存在着差异。在广东,“文风颇盛,弊亦最多”,地方政府和社会人士为防范科举考试中的枪替现象,采取了种种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场舞弊的泛滥,然而因科举制度自身的缺陷和闱娃赌博的影响,又使这些努力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