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农村,婚居地包括从夫居和从妻居两类,从夫居占绝对的主流,从妻居十分罕见,且招婿婚姻是从妻居的惟一形式。21世纪以来,J村婚居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招婿式婚姻激增;家庭策略式从妻居涌现。婚居模式的这些新变化是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村民对婚姻收益的理性权衡,宗族文化和性别观念的生动反映。这种变化打破了农村从夫居为主流、从妻居少见的传统格局,使得从妻居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婚居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方志、法院档案与口碑资料的综合研究,可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自成体系,且有丰富内涵。婚姻缔结有正聘、入赘、转房、抢婚等形式,同时有同姓不婚、近亲通婚、早婚、强制包办、神灵定亲、婚姻尚财、多妻、禁止离婚、容忍性乱等原则,以维护婚姻稳定,刺激人口增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婚姻法强力介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才逐渐消隐。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8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隐患,引起了多方重视。造成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治理也应该是综合性的。然而目前已经出现的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情况,将存在60~70年之久,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性和婚姻道德的冲击,导致性道德观念转变,婚姻形式变异,诱发或加重性犯罪及人口买卖等,需要各方面认真思考,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或缓解方案。  相似文献   

4.
明代赘婚大致可以分为未婚女招婿和寡妇赘夫两类,而无论哪一种赘婚,都不被当时的社会伦理所承认,常被视作陋习。事实上,作为传统婚姻的一种补充形式,赘婚具有存在的现实基础。男方或因家贫,或为了攀附女方权势,选择入赘;女方或因无子,或为爱女等原因,选择招赘。赘婿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妇家关系、亲生家庭关系都不同于传统的嫁娶婚,在财产继承方面,除了能够继承妇家的一部分财产,其在亲生家庭的财产权亦不因出赘而丧失。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婚姻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深远的古代社会里,"烝婚""报婚"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婚姻存在形式,它们的存在与古代的父权制、种族观、人口的繁衍及政治外交息息相关,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探析"烝婚"、"报婚"这两种婚姻出现并存在的原因,以祈对古代的社会政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越边境跨国通婚数量逐年上升,越南女性通过婚姻迁入中国现象突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云南边境跨国婚姻主要是由经济差距的推力和拉力、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婚姻观念转变、传统习惯等原因导致;越南女性的进入对云南边境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改变了两地人口结构,形成新的移民文化,对户籍、婚姻、生育管理制度形成挑战,并引发某些社会和公共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招婿·赘婿·弃夫——《诗经》赘婚诗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与其他男娶女嫁的聘娶婚家庭不同,女子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男子一般居于从属地位。赘婿的去留取决于妻子及其家庭的态度,有的有幸成为女家的继承人,有的不为女家所容,蒙受屈辱,甚至被扫地出门,成为弃夫。《诗经》中的《邶风.匏有苦叶》、《王风.葛藟》和《小雅.我行其野》是反映赘婚的篇什。赘婚的产生,根本的原因是家庭财产继承制。在我国古代,只有男性后代才拥有家庭财产继承权,所以那些有女无男的家庭要从外姓中选择合适的男人来培养财产继承人并实现传宗接代的愿望。其次是双方居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男子可免财礼而解决婚姻问题,女家通过招婿增加劳动力,双方各有所得。再次是母权制从妇居的遗响。  相似文献   

9.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地位与其他男娶女嫁的聘娶婚家庭不同,女子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男子一般居于从属地位.赘婿的去留取决于妻子及其家庭的态度,有的有幸成为女家的继承人,有的不为女家所容,蒙受屈辱,甚至被扫地出门,成为弃夫.<诗经>中的<邶风·匏有苦叶>、<王风·葛藟>和<小雅·我行其野>是反映赘婚的篇什.赘婚的产生,根本的原因是家庭财产继承制.在我国古代,只有男性后代才拥有家庭财产继承权,所以那些有女无男的家庭要从外姓中选择合适的男人来培养财产继承人并实现传宗接代的愿望.其次是双方居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男子可免财礼而解决婚姻问题,女家通过招婿增加劳动力,双方各有所得.再次是母权制从妇居的遗响.  相似文献   

10.
人口社会学     
《河北自学考试》2006,(1):17-17
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人口婚姻结构特点。答:①婚龄偏早:②婚姻具有普遍性,即进入婚龄的大多教人口迟早都会选择婚姻;③离婚率相对较低,但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中国华南的族群研究已经不少。但是,有关潮汕地区的族群研究成果却是不多。因此,该文试图对潮汕地区的族群情况问题进行探讨。在饶平县X村,开基祖从海南岛移民到那里的时候,将入赘风俗作为移民的依据,这些习俗在华南地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入赘风俗本身不是问题。笔者所提到的问题就是在清代他们形成宗族组织的时候,X村的人们通过入赘风俗的文化实践,特别是族谱的编者重新贴上自己的来历是外来人的族群标签,才能够主张和证明自己的文化正统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鲍家屯村为例,考察了屯堡人招赘婚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屯堡招赘婚盛行是明代中后期以来屯政败坏的体现,对传统父权制下的"性别偏好"有消解作用。招赘婚还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同时,屯堡招赘婚也导致了一些婚姻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鲍家屯村为例,考察了屯堡人招赘婚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屯堡招赘婚盛行是明代中后期以来屯政败坏的体现,对传统父权制下的"性别偏好"有消解作用。招赘婚还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同时,屯堡招赘婚也导致了一些婚姻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的联姻方式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诸如到丈母娘家服务的"服务婚"和因贫穷、残障而行的"交换婚"、家无男儿或为寡媳"招夫养子"的入赘婚以及买卖寡媳的买卖婚以及抢婚、跑婚等。这些联姻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仍有不同表现和不同原因的部分遗存。  相似文献   

15.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出现诸多新的发展因素和趋向,传统的与新生的彼此混杂,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特殊状态。表现在婚姻问题上,一方面以知识分子为先导要求婚姻解放、婚姻自由;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和阶级分化的加剧,一些相应于贫困而生的婚姻形态重新流行于基层社会,赘婿婚就是其中一种,并在不同地区、不同个案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由于赘婿在家族、宗法中的特殊地位,也引发了不少有关继承与财产的纠纷案件。  相似文献   

16.
车艾制度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奕车人的一种婚前半隐私,婚后隐私的性关系模式。本文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对奕车人车艾制度的概念、形式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具体探讨了车艾制度在父系社会表现出来的诸多特点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调试,并思索了车艾制度在奕车山寨传续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走向。该项研究为认识人类两性关系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冥婚是幽冥世界的婚姻,是古代的一种特殊旧俗。现当代文学对冥婚的描写包含更为多样的文化内涵,着重探索当下人的心灵奥秘和精神状态。大量的冥婚现象真实地呈现了传统礼教文化对民众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而冥婚作为民间巫术信仰,为苦难中的人提供了心灵抚慰和精神超脱的通道。另外,冥婚还是一种招魂仪式,旨在为亡灵寻得一处归乡,但是现当代小说对冥婚的反思,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无所归去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指出,人类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从婚姻的词义、目的与仪式来考察,群婚并不是婚姻,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对偶婚的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从夫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形成期.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王室政治婚姻是一种借助婚姻形式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政治策略 ,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它的类型多种多样 ,作用也因联姻的目的不同而大相径庭。由于此类婚姻的基础是王位世袭制度 ,因此 ,当民族国家形成后 ,它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