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爱”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2.
麦积区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方言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将从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个方面入手,以麦积区伯阳镇为主要调查范围,讨论天水市麦积区方言中的代词。  相似文献   

3.
麦积区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方言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将从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个方面入手,以麦积区伯阳镇为主要调查范围,讨论天水市麦积区方言中的代词。  相似文献   

4.
太原南郊方言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各类代词都有许多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对太原南郊方言的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5.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采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6.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齐岩 《文教资料》2012,(6):26-28
章丘方言中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研究章丘方言对丰富山东方言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章丘发言中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天水方言的指示代词是以“载”和“兀”为基本形式形成的指示代词系统,一般有两套以上指示代词,指代人、物、时间、性状、程度、方式时不构成三分关系,指代处所时呈现一种弱化的三分构成关系,并向二元对立方向发展。“载”和“兀”是近代汉语指示代词“这”和“兀”演变、发展,最终在方言中积淀的结果,具有其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9.
受周边地区方言影响,小塘方言(特指官话)代词在词汇、语音等方面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人称代词在词汇、语音方面与周边地区方言比较接近。疑问代词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用法也比较复杂。指示代词以基本指示代词"咕"、"喃"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对应相对整齐的指代系统。  相似文献   

10.
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话中指示代词二分不同 ,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基本上是三分的 ,具体来说 ,共有五组 :( 1 )这、那、畏 ;( 2 )这些、那些、畏些 ;( 3 )这里、那里、畏里 ;( 4)这乎子、那乎子、畏乎子 ;( 5)这样、那样、畏样和这□、那□ (□表示有音无字的音节 )。其中 ,“畏”类词的意义和用法最为独特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的"谁为"都属于"谁宾语+为"式,发展到唐代,绝大多数"谁为"都属于"谁主语+为"式。先秦时期,所有的"为谁"都属于"为系词+谁表语"式,发展到唐代,绝大多数"为谁"都属于"为+谁宾语"式。也就是说,从先秦到唐代,"谁宾语+为"式由盛转衰,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为+谁宾语"式从无到有,成为常式。这种现象表明,发展到唐代,"为"的疑问代词宾语"谁",后置化历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2.
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其指示代词有三系:"这[te31]"系、"恁[n3′1]"系和"那[la31]"系,中指"恁"系较有特色。文章结合语例对光山方言的三分指示代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区分和描述,也考察了光山方言中指代词"恁"与人称代词"你"的音义关系,为有关语言学者进一步研究汉语指示代词的三分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老北京土话中除“儿”语缀外,“子”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缀形式之一。通过分析老北京土话“子”缀的构词特点和语法语义语用功能,并与老北京土话的语缀“儿”的特点及历时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代词虚化在汉语史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然”作为指示代词是可能虚化的。“然”虚化的具体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  相似文献   

15.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考察了战国、秦至西汉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吾"、"我",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纠正了前人时贤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说法,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荣起先生整理校注的《三遂平妖传》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苦恼子"的"子"既不是通"只",也不是"了"之误,"苦恼子"是吴语词汇,意为"可怜"或"可怜的人",其中"子"是一个后缀成分。二是"济贫拨苦"中的"拨"当校作"拔","济贫拔苦"意为救助贫穷困苦之人,这个词最早见于口语化色彩比较浓的敦煌变文中,但是经常性地使用则是在明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17.
村语的代词按其意义和功能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 ,其在词组中的位置有的在前 ,有的在后 ,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状语 ;复合指示代词还可以充当谓语 ,在词法和句法中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代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本论文对《左传》庄公元年至庄公三十二年的所有代词做一个研究,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辅助代词四类,并概括这些代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以期对先秦代词、战国词汇有个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涡阳是皖西北部一个县,本文从共时平面的角度描述了涡阳方言的代词系统,讨论了该方言中表示人称、指示及疑问三类代词的常规意义、用法和非常规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