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辉 《武当》2014,(3):41-43
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宗师,也是武当武术始祖,是中国近六百年来最有影响的高道大德,他的道学成就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因张三丰道士若闲云野鹤,云游不定,也因为后世记载张三丰事迹史料的混乱,实证的匮乏,考证张三丰生活轨迹,包括出生时间地点和去世时间等等,都成了历史的悬疑。但根据目前新发现的文字、遗址和文物等历史遗迹证明,张三丰的出生地就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  相似文献   

2.
刘国友 《武当》2004,(2):61-61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号三丰,辽东懿州人,即现今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古城址。元明之际,懿州归辽阳统辖,历史上辽阳曾为辽东郡首府,史称懿州为辽东懿州,也称辽阳  相似文献   

3.
史美雄 《武当》2011,(7):33-34
张三丰是道教史中的重要人物,张三丰是太极拳重要人物,不了解张三丰事迹,实难清楚了解太极拳的源流历史,可惜至今还没有一篇有关张三丰的全面资料为后世人满意,不是今人不努力,  相似文献   

4.
《武当》2013,(11):I0003-I0003
9月20—23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陕西、安徽、江西等地高校的专家学析,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桂冠非张三丰莫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秒丰 《武当》2006,(6):27-30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所以人们崇拜张三丰,认张三丰为太极拳始祖,并非简单的迷信附会,乃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因三丰集儒、释、道于一身,乃道之大成者,所以,人们对张三丰的崇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崇拜。  相似文献   

6.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的一个宗教,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张三丰作为道教中一个有名的道士,他在道教的地位和影响力及养生术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一说至今还存在分歧。本文主要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养生理论和张三丰在道教的地位和影响力及他的养生思想去分析太极拳和张三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久增 《武当》2016,(4):68-71
现在已有充足的史料证明元明时代的武当道士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始祖。张三丰不但是太极拳的创立者,还是善于养生的长寿者。目前论述张三丰生平事迹的文章和书籍已有不少,从其中可以看出张三丰养生长寿之谜。按照《明史》记载,张三丰原名张通,生活于元明之际。据清代李西月编的《三丰全集·芦汀夜  相似文献   

8.
从文献、实物、考古三个方面论证张三丰与太极拳没有关系。通过文献考证认为,张三丰的籍贯、名字号、体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道教思想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是道教理论家和实践者,但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明朝皇帝寻求张三丰的踪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治病仙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张三丰仙游行迹与太极拳创立没有关系。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实物之《张三丰遗迹记》碑内容可知,无论是记载张三丰的籍贯、行迹、与人交往,还是记载明成祖派人寻访张三丰其人,都未看出张三丰在太极拳或内家拳上有任何建树。从碑文记载内容可证,张三丰与太极拳不发生任何关系;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关于张三丰的大量遗物、遗迹、遗诗等证据链分析可证,张三丰与太极拳没有任何关系。通过对《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的研究认为,太极拳附会神仙张三丰是从内家拳附会的张三峰移植过来的;《三丰全书》中王渔洋摘录的所谓内家拳源流来自于黄宗羲作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玄武大帝授拳于张三峰荒唐无稽;从《墓志铭》记载对王宗与王宗岳误传推断宋之张三峰传拳也是附会;无证据证明太极拳就是内家拳,从而推证内家拳或太极拳并非张三峰(丰)所创;移植内家拳的张三峰为太极拳的张三丰,是《三丰全书》出版以后的附会;王宗岳的理论和张三丰没有任何关系,太极拳非张三丰所创。  相似文献   

9.
吴少华 《武当》2003,(5):57-57
我与一位挚友谈及武圣张三丰时,挚友告诉我,2000年在天津市举办了一次“中国体育收藏博览会”。当时全国有众多的体育爱好人士及收藏者前来参加。在这次大会上,他看到了一幅“武圣”张三丰祖师的墨迹。由于这幅作品十分罕见而珍贵,所以收藏者只让几位负责博览会的官员们观赏了一下便收回。  相似文献   

10.
习云泰  李传国 《武当》2014,(6):33-34
三、太极拳师承传递体系 南宋张三丰创“十三式”,因历史断代甚远,其徒难寻。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初步认定,元明张三丰,其师是南宋张三丰,也就是宋张三丰的第一代传人。  相似文献   

11.
李国兴 《武当》2006,(6):41-44
张三丰,元明之际著名道士。他不仅精通内丹术,又擅长拳术。太极拳即其所创。张三丰的内丹功法及其理论,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征。这对我们了解内丹学术的历史演变过程,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张三丰丹法的内炼思想,主要体现在《大道论》、《玄要篇》、《道言浅近说》和《无根树》等著述中。其阐述简明扼要,直接了当,颇具特色。现将其内丹功法的实际操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华  郑勇华 《武当》2009,(12):39-40
成书于明宣德六年(1431)由任自垣编撰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最早记载了明太祖访寻张三丰的事迹。书中记道:“(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玄玄,即为张三丰的字)可请来。”在其他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太祖派人四处访寻张三丰的。如明万历十四年进士何乔远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名山藏》,记载明太宗至穆宗十三朝二百余年史事,  相似文献   

13.
<正>太极宗师张三丰云游四方,超然避举,其生卒年代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清代李西月《三丰全书》为考证蓝本,公元1919年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为底本,对书中涉及张三丰生卒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李西月与《三丰全书》有关李西月的生平,《乐山县志》载:“李平权,号涵虚,乐邑诸生也。”其道号有:长乙山人、涵虚、紫霞真人、树下涵虚、卷石山人、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14,(9):7-7
各武术传人、武术爱好者:为了丰富第三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内容,着力推动中华传统武术,特别是武当内家拳法的蓬勃发展,现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论文,有关事项敬告如下:一、征文范围(一)张三丰历史文化研讨1、张三丰籍贯及生平考证与研究2、张三丰丹道武学思想及理法3、张三丰武当遗迹考证及研究4、张三丰与武当太极观5、张三丰传说的文化内涵6、张三丰与武当内家拳7、张三丰太极拳体系研究8、张三丰历史文化遗产与建设和谐社会9、张三丰历史文化遗产的弘扬及产业开发(二)杨式太极拳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8,(11):50-53
有关张三丰深谙拳道的资料及传说,除方志碑刻历史文献外,还大量存录于正史、稗史及当时的笔记、小说中,足见张三丰影响之大。这里从稗史和口碑的民俗化角度看一看张三丰其人。  相似文献   

16.
孙亦平 《武当》2009,(7):44-44
有关张三丰其人其事,在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与说法,颇多传奇色彩,但他的句字是与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兴盛联系在一起的。相传,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多年,开创了内丹之新理路,对推动道教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清代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为例,来展示张三丰内丹道之特点。  相似文献   

17.
路迪民 《武当》2014,(5):42-45
这里所说的老子和孙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运动剐)中,老子和孙子都是被否定的对象。笔者发现,老子和孙子的历史记载及其研究,与张三丰有许多相似之处。了解并分析一下老子和孙子的研究历史,可以为我们研究张三丰提供一些重要的启发。本文也是笔者《王征南墓志铭解读——兼论两个张三峰(丰)之别》:)一文的续篇。  相似文献   

18.
刘会峙 《武当》2006,(1):19-21
据《明史·方伎传》、《张三丰传》、《张三丰全集》、《县志》、《碑记》等历史文献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 (今辽宁)人,名全一,君实,字玄玄, 号三丰,道号玉虚子。先世为江西龙山人,祖父裕贤公,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有子居仁,亦名昌,字子安,号白山,即先师父也。壮负奇气, 元太宗收召人才,分三科取士,子安赴试,策论科入选。然性素恬淡,无意仕宦,终其身于林下。定宗丁未 (1247年)夏,先师母林夫人诞先师。时四月初九日也。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20.
孔令宏 《武当》2007,(10):42-44
张三丰,名通,又名金、全一、君宝、思廉、玄素、玄化等,字君实,又字玄玄、山峰、三峰、铉一等,号昆阳,又号玄玄子。因为他不修边幅,人们称他为张邋遢。《三丰全书·芦汀夜话》记载,张三丰自称生于蒙古定宗三年(公元1248年),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在终南山遇到火龙真人,被授予丹诀,后赴武当山修炼,不久出走,不知所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