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在今年第6期发表了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写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第7—8期发表了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写的“课程改革2005”,这两篇文章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正确认识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本期发表了南宁天桃实验学校黄世忠老师写的“新课程改革,为谁而妩媚?”作者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本刊组织了部分老师对以上文章,即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课改”进行了讨论。相信这对每一个置身课改、关心课改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我们希望广大教师,特别是现在正在亲身实践课改的教师都来参加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我们在思想上对课改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在实践中能越来越正确地实施新课程。  相似文献   

2.
自本刊今年第二期“特别关注”栏目登载围绕广西宾阳一套试题的几篇文章后,不断有读者表示对此事的兴趣,说明教学测试与评价问题的确正在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下面这篇文章是众多反映中的一种意见,刊登出来以期引起更多读者关注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巨大的 ,超过以往任何推动社会进步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邓小平提出的正确而深刻的论断 ;而集中体现这一论断的 ,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三次科技革命 ,这三次科技革命 ,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新的巨大的生产力 ,不断推动整个世界进步。在 2 1世纪初的今天 ,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是让人类自己吃惊 ,尤其在生命科学、环境保护和军事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基因工程2 0世纪两大科学成就是人类深入到原子核和细胞核。 2 1世纪将是以人类基因组研究为中心的生命科学技…  相似文献   

4.
《悲剧和全面的真实性》一文选自散文集《夜晚的音乐及其他》一书。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史学创作上的问题,把悲剧和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作品加以比较,最后下结论说:这两种作品都是为人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这个问题提得有一定道理,对于我们也有一定启发,而作者的分析也言之成理。在史章末尾,作者举出一些西方作家颇留意于全面描写真实生活的例子,(这是三十年代的老话了),也从某一个方面透露出国外“意识流”一类史学作品出现的史化背景。这些话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高中生》2003年第5期刊载的一篇文章——《我是母亲的一根葱》,这篇文章最终获得“‘新亚杯’中国高中生首届才艺展示大奖赛”征文组的一等奖。这篇文章令很多读者洒泪,也引起人们对那位署名为“追梦人”的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同学打电话来询问她的近况,后来我实在坐不住了,于是赶到千里之外的湖南慈利县去看她……  相似文献   

6.
黔驴发威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耕耘录”栏目中开设“我的故事”子栏目,陆续刊登万玮老师的教育随笔。读者朋友可能对“万玮”这一名字并不完全陌生。在本刊今年的第2期和第5期上,分别刊登了他的《给学生的一封信和《一声叹息》两篇文章从这两篇文章中,可感受到万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然而,在本期和我们今后将陆续刊登的万玮老师的文章中,读者们更多感受到的将是作者对学生教育中的严格、严厉的一面。这些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对教育中出现的一件件棘手事件的处理故事,“刀光剑影”,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基础上善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这也是作者的教育风格与以往和当今的许多教师的不同之处。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这方面,万玮老师可谓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此,我们欢迎读者朋友对万玮老师的这些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新时期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一项极富个性的活动,同一篇文章,有人叹赏,有人不屑,是很正常的事情,因而现行教材争议不断也不足为奇。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如何以一个基本合理的姿态来对待教材,对我们钻研教材、设计教学以及师生对话都很重要。“再语境化”不失为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下面试以现行教材中三类“疑似问题文本”为例,谈谈笔者的解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发达国家不断地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我国的高层领导也意识到了这种变化,邓小平在1988年两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1991年江泽民指出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代表党中央郑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9.
陈满意 《新读写》2009,(7):58-58
树兴许是人类最亲近的植物了吧。但也正是因为这层过于亲密的依存关系,人们逐渐对树木视若无睹,更鲜有人能从那些繁枝茂叶中寻得人生的投影。然而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却是有心之人,他们的“梧桐”,一株向我们道出了人生如树、树如人生;一株则承载着深沉而厚重的父爱。  相似文献   

10.
据最新发表在英国心脏病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报道,在一些可可粉和巧克力产品中,有一种“含量特别丰富”的天然合成物黄烷酮衍生物。这种物质在茶叶和红酒中也存在。波士顿布赖汉姆妇女医院的文学硕士,英国心脏病学期刊领衔作者罗曼·霍伦伯格说:“血管内皮机能退化是构成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作者也声称:“我们知道有许多物  相似文献   

11.
十五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使我认识到:深入地钻研教材,巧妙地处理教材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需要一辈子花气力的基本功。我在向优秀教师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一、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1.要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是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例如《繁星》一课讲了作者巴金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重点段是第三段。可许多参考资料上都简单地认为作者第三次在海上看繁星的感受是“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我  相似文献   

12.
一堂好课的“生长”必须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煮书”阶段,一个是“煮课”阶段。所谓“煮书”,就是备课之前细细地钻研教材,品味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著一  相似文献   

13.
雪天牵麻雀     
曹家俊 《新读写》2009,(7):50-50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在隔窗看雀。所不同的是,周涛写的是自己当时看到的情景,一点也不惹人注意的麻雀被他描绘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逗号、句号、省略号、分号等形象的比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曹家俊则由眼前所见打开了记忆,不仅写“牵麻雀”的过程,而且写自己的心情。两位作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只有钻研好教材,上课时才能居高临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是,目前一些老师往往是:抄袭教参花时多,钻研教材却花时少;钻研“教法”花时多,考虑学生“学法”却花时少。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一堂课的教学效益不高。分析其原因之一,是这部分老师还不甚明了应怎样去钻研一篇语文教材,和怎样才算钻研好一篇语文教材。为此,笔者对钻研语文教材提出“四点”、“二路”、“一法”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本世纪未和下世纪初如何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就是通过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两个战略是手段,两个转变是目标。按照这一部署,我国未来的发展,将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这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20世纪特别是自60、7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人类在政治、军事、经济、…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 ,“话题作文”这种写作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语文试卷特别是高考试卷中 ,引起中学语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就是两个关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话题 ,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已初露端倪。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 ,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鼓励写作者“大胆想像” ,“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话题作文的特点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在关注的同时 ,大家也自然要提出 :“话题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它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17.
老教师应有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到一篇文章,主要意思是反对使用新教材。作者的依据是:“广大中老年教师”使用旧教材有许多现成经验,而新教材让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广大中老年教师”多年积累的教案“一夜之间成了废纸”,用不上了。作者甚至明确地说,“广大中老年教师”之所以对新教材难以接受,主要就是这  相似文献   

18.
1 “思路”这个名称是叶圣陶提出来的。他认为要进行读和写的基本功训练,“得注意思路的开展”。“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者反映生活、表达事理的思路,也即是确立中心思想、选择材料、谋篇布局、凝炼语言  相似文献   

19.
有幸得阅郭跃武老师的《琥珀指瑕》(以下简称《指瑕》)一文(95年2期《教师之友》),我深为郭老师的勤学及钻研精神所感动。但是,文中所述的观点愚以为是错误的。故不敢苟同,在此提出探讨。《指瑕》一文以为《琥珀》“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说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织网粘捕昆虫作食料”,证实“蜘蛛是‘结  相似文献   

20.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也觉得很温暖、很幸福呢。小作者可真幸运啊,居然在“六一”儿童节这天收到了这么特别的一份“礼物”。羡慕之余,我们也不由赞叹,这可真是位妈妈般的好老师啊!正是她的别出心裁、她的爱心,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和快乐,也成就了一篇不错的习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