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在平台垄断下历经了数据生产资料化、数据商品化和数据资本化的形态变化,平台与用户围绕数据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从媒介可供性来看,平台通过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以及可接入性横向连接终端用户、纵向拓展平台边界,最终形成数据垄断。用户则采取规避策略、寻求法律援助以对抗平台。在传播学可供性研究中,可供性往往被化约为技术的功能属性,因而难以逃离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而基于吉布森的“关系”语境,可供性实际上是一种自为的、人与技术在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人与技术彼此构成实质性的、可持续的影响。当出现数据垄断、用户反抗平台数据垄断这一互动情境,作为互动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可供性在未来可能表现为可删除、可隐身和可共享,进而构成媒介可供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运用技术可供性理论及其基本分析框架,探讨计算技术对广告产业发展的嵌入。研究认为,数据集成与分析可供、行为定向可供、人机协同可供、媒介兼容可供,为计算技术之于广告产业的四种主要感知可供。基于技术可供与产业需求的双向耦合,计算技术对广告产业的嵌入,重点在定向广告与程序化交易两个层面展开,破解了多重历史性难题,也有效回应了广告产业发展急切的现实需求,但仍存在从消费者识别、广告投放到程序化创意的多重嵌入缺憾。这主要是由计算技术自身的限制、使用环境的限制,以及使用者主观认知与私利性限制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当多重限制因素得以改善,新的可供及其实践将再次发生,广告产业将朝向更高水平的精准化与智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民阅读背景下,"流动图书馆"蓬勃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添助力.文章以当当"流动图书馆"为例,从媒介可供性视角探讨其阅读服务模式,并分析其构建策略及创新路径,以期为传统"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于死亡、哀悼与社交媒体平台之间关系的探讨近年来逐渐增加。国内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陆续推出“纪念账号”,将逝者社交账号的可供性重新分配于数字哀悼实践,以此回应已故用户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纪念和情感需要。以“实践中的互构”为导向,探索数字平台与哀悼用户的动态协商过程,包括平台设计“纪念账号”的动机;不同平台的技术支持和参与式文化催生出的可供性差异和平台方言;用户对消极可供性的反身性思考。纪念账号的物质稳定性将逝者社交账号从临时档案转化为“永生不朽”,使其重新成为社交关系网络中的活跃节点,由此激发了多元的记忆策展和情感分享体验,推动哀悼活动融入数字日常生活。这虽然削弱了死亡和哀悼的禁忌哀伤色彩,但也带来了必须应对的新问题。为了让数字化生存(死亡)更有品质和尊严,平台应不断将用户对新增功能及其局限性的回应纳入技术架构中,充分尊重个人信息自决权和哀悼社区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6.
可供性概念的引入为学界探讨技术、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廓清了边界。媒介可供性赋予了时度效标尺论的新内涵。当下传媒产业还未完全形成智能化的传播格局,仍然面临着时间滞后、精度缺失、无效传播的窘境。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催生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可供性视角下的智能媒体也将会为时度效标尺论的落实和发展建构智能化路径,从而促进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 相似文献
7.
8.
9.
VR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媒介,但目前其面临扩散难的问题。可供性视角为研究VR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内在逻辑一致的抓手。Z世代中对VR临境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存在差异。首先,VR临境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机理不同,前者仅通过感知趣味性影响使用意愿,而后者通过感知趣味性和感知有用性影响使用意愿;其次,临境可供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力不及社交可供性。 相似文献
10.
超级编辑部是媒体深度融合中的新形态,本文借助可供性理论,对超级编辑部的技术、关系及产品可供性进行分析,尝试建构其可供性框架,对媒体深度融合下的超级编辑部功能、运行、未来图景展开探讨。本文认为,超级编辑部表达着未来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即不断拓展着人的感知、经验和思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科研数据基础设施是科研数据高效管理和利用、数字化科研得以高效运转而不可或缺的支撑性基础设施。[方法/过程]以德国科研数据基础设施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地区任务内容区别、建设机构组织和相关管理机制角度对科研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德国科研数据基础设施在不同层面具有不同侧重,在国家层面以数据的标准、工具为主;在地方层面以服务、培训为主,在建设中采取广泛合作、能力互补的策略进行机构组织;在管理中,则具有侧重统一管理和监督的特点。最后对我国进行科研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2.
Demchenko Yuri Zhao Zhiming Grosso Paola Wibisono Adianto de Laat Cees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中国信息导报)》2013,(1):30-35
首先探讨大数据科学(Big Data Science)给现代和未来科研数据基础设施(SDI)带来的挑战,并参考不
同科研团体的工作对数据管理、访问控制和安全要求进行定义,然后介绍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管理(SDLM)模型,分析
所有的主要阶段,反映现代e-Science的数据管理特性,提出SDI 通用架构模型,为利用现代技术和最佳实践构建以互
用性数据或项目为中心的SDI 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如何利用基于云的现代基础设施服务配置模型顺利实现文中提出的
SDLM和SDI 模型进行阐述,解决SDI 资源的联合访问控制问题,为科研团体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访问控制和身份管理模
型。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对立情绪弥漫于网络空间的问题,既有研究未充分考虑网络平台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平台可供性为理论视角,对微博、知乎两个平台及其用户的质性研究发现:伴随用户的感知、想象和使用过程,平台的功能设计、算法机制、管理方式共同建构了一个支持对立情绪的可供性空间;在本土化可供性环境下,平台一方面从日常化的对立情绪中获取流量,另一方面以弹性的治理逻辑限制极端情绪的传播。文章为理解和反思平台社会中情绪的流量政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5.
16.
ChatGPT4.0的发布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狂潮,它的特性、功能以及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受到热议。ChatGPT从1.0版本开始,就有一套成熟可行的编码方式。不断生成和完善自身语料库的能力彻底改变了ChatGPT的角色,它不再只是玩具一般的数码物,相反,它本身成为一个数字化的语言基础设施。语言基础设施的广泛使用有两个可以预见的结果:一是人类将生活在标准化语言的注视之中,二是基础设施媒介将从背景走向前景。这意味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再度来临。 相似文献
17.
短视频电商在近几年井喷式发展,虽已获得官方认可和政策支持,但行业发展上升期仍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虚假宣传、流量造假、市场权力过度集中等.短视频电商所处的媒介环境是集视听媒介、社交网络和精准传播为一体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这种新型网络空间在传播形态上与以往各类媒介均有不同.短视频电商在经历爆红与严管之后,将进入优胜劣汰的新阶段,而短视频社交平台之内的商业竞争也日渐激烈.在此背景下,应以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分析作为基础,一方面解析作为一种热点现象的短视频电商何以爆发,另一方面反思作为一种新媒介环境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如何形塑线上实践活动.基于媒介可供性分析,文章认为短视频电商不仅是一种新媒介现象,更是线上线下不断交融的媒介情境中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归一化的社会实践,而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情境,使这种社会实践的特殊性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8.
科研基础设施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经费、硬件(网络和计算机)、科研信息和成果的共享应用平台、实验室、文献保障体系等。科研基础设施的发达和先进与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环境是否良性,是一个国家的科研工作能否吸引人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影响科学研究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科研资金投入量、科研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以及科研基础设施状况。由此可见,图书馆是科研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虽然实质上均将图书馆视为科研基础设施之一,但是并不明晰,多为部分 相似文献
19.
新文科背景下,数据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更加紧密,开放数据潮流掀起后,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等开始参与到开放数据运动中,数据开放成为大势所趋。数字人文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数据是其研究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数字人文研究的兴起也促进了文化记忆机构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开放数据与数字人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开放数据与数据开放;另一方面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也不断涌现大量的开放数据。本研究以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竞赛等为例,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三个层次出发厘清数字人文、开放数据竞赛以及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并从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我国开放数据竞赛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提出参考意见,构想数字人文与开放数据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以空间与传播互构为路径,本文集中关注如下问题:城市居民如何可能在其生活中获取具有第三场所性的空间体验?为此,我们进一步挖掘奥登伯格的“第三场所”概念的理论蕴意,将“第三场所性”阐释为一种空间的可供性,即行动者可能镌刻、挖掘并实现的展开社交、建立联结、培育情谊、形成归属感的空间潜能。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地理符号学的逻辑和语汇,论述这一可供性如何在不同符号系统交织所形塑的人与场所的互动中生成。最后,我们描述并解读对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这个“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的观察,以之为示例,展示本文所阐述的理论视角如何可能落实于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