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育惩戒虽然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但惩戒手段需慎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艺术、技巧,因人施惩。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教育惩戒有助于教育的完整性,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有助于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教育惩戒必须以尊重为支点,以适度为准则,以理性为主线。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需要爱和关怀,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新的视域.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教育惩戒需以尊重和接纳学生为前提,以追寻幸福作为根本出发点,以自由作为理性范畴,以责任作为人本之基.关怀视域下的教育惩戒具有关系性、延续性、关怀性等特征,在实施教育惩戒时,需要遵守以人为本、适度比例、因材施教、因时制宜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学生越轨行为的规治手段,“教育惩戒”源于学界对体罚、惩罚现象的批判。伴随教育惩戒的权力失落与呼吁回归,其发展经历了戒尺文化阶段、人道主义阶段、全面抵制阶段,到目前的立德树人阶段。这一历程不仅受制于社会进步和先进教育思潮的作用,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也成为教育惩戒权失落与回归的浓厚底色。如今,教育部已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纲要并正式施行,学界也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教育惩戒的价值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但教育惩戒仍缺乏实践土壤,面临惩戒手段失当、惩戒程度失准、惩戒对象失变和惩戒干预失重等多重困境。而要促使“惩戒”向“教育惩戒”转变,真正实现为教育而惩戒,使惩戒遵守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需要促进教育惩戒的合法化、加强教育惩戒的合目的性、规制教育惩戒的合伦理性、追求教育惩戒的艺术性。这些或将成为教育惩戒落地生根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杰 《湖南教育》2004,(1):27-27
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惩罚教育方式,它与明令禁止的体罚截然不同,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有“惩前毖后”之功效。但教育惩戒毕竟是一种惩罚,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三项注意”。一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违纪的学生往往更加  相似文献   

6.
绿色教育惩戒是对绿色教育与教育惩戒的升华,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为目的。文章通过对绿色教育惩戒的内涵和已有措施的研究,探讨了实施绿色教育惩戒的价值,包括以下三点:有助于师爱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善意,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绿色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惩戒手段,其实施流程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文章从实施的形式、流程、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现代教学惩戒手段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价值关怀视角下学生幸福旁落表现为学生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权益受到侵犯、个性泯灭和教育远离学生生活。教育是育人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将幸福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活动。关照学生的幸福,是现代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基于价值关怀视角,学生幸福教育的可行路径包括适度满足学生基本生理需要、尊重与维护学生的人格与权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科学引导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8.
王淦生 《教育》2012,(9):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  相似文献   

9.
王淦生 《教育》2012,(25):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事先已经做出了相  相似文献   

10.
马晓娜 《师道》2021,(4):13-15
教育惩戒是对学生不合规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也是维护教育基本秩序和规范的必要手段。今年3月1日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指出,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而适切的中小学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满足搭建思想现代化、方法公平化、成果有效化的中小学教育舞台的需求,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惩戒的价值取向和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自由”学校,夏山学校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惩戒独特而富有教育意义。在惩戒的价值取向上,惩戒的性质是对社区规则的学习过程而非道德宣判,其目标是保护与教育儿童,既体现“双向保护”的未成年人保护原则,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警示教育原则。在惩戒的决策主体和程序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大会讨论违规行为并做出惩戒决策,决策程序遵循师生绝对平等和民主原则,对决策结果有异议的学生可通过申诉程序维护合法权利。在惩戒方式上,夏山学校有许多颇具创意的惩戒方式,并通过校内各类委员会和同伴压力保证惩戒有效执行。在惩戒的文化理念上,体现了“以非放纵的自由获得自律之自由”的自由发展理念,“用爱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而非惩戒问题学生”的理性之爱理念,以及“使有形规则与无形秩序交织的高满意度社区”的共同体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惩戒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尊重学生权利的呼吁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惩戒教育遭遇极大的争议,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惩戒教育是否可行以及怎样进行?如何把握惩戒教育的度?惩戒和体罚的区别如何界定?过犹不及,惩戒教育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成功的最大秘诀。我们要用爱来迎接明天,对学生不仅要无条件、全方位地关爱,而且要对学生给予尊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爱呢?我在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充分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  相似文献   

14.
乡村古树     
“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把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良好品行与知识同步提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实现从拼时间到讲效益、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正确处理好常规教学与考试升学的关系。坚持“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5.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基于育人目的,对违规和失范学生进行管制和纠正,以使其警戒和改正的职业行为.古今中外对教师惩戒权都有一定的规定,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从模糊走向具体,教师惩戒权立法为长期以来教师不敢惩戒、因惩戒而遭报复、滥施体罚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教师惩戒权立法的价值前提在于“规训”,即规约行为、激发善意与潜能,其实现要考虑教育自由、尊重、信任等因素.而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目的和手段则在于“教化”,即通过化育的形式使学生由“罪与罚”转换为“德与制”,由外在惩戒转化为内在德行,从而使教化成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以人为目标、以情为基础、以理为根本、以法为准绳,最终实现学生自由道德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以来与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情感教育的挖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学科,更是育德的学科,中学语文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并培育学生对“爱”的认识,以课本为载体,以情感教育为导向,强化德育教育。文章以中学语文应满足“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基础,以入选初中教材的《背影》为讨论篇目,通过分析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内容,探析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挖掘的“爱”的价值与其当代价值探析,拟从三个方面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由彼及己,领悟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作者心语马卡连柯说,任何教育都应该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应该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尽可能多地要求他。教师使用惩戒也是一种教育,因此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决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可以不尊重学生,甚至侵犯学生的人格权利,比如随意侮辱学生、随便  相似文献   

18.
教育需要鼓励、欣赏、赞美,但适度的惩戒必不可缺。在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念,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正>一、关爱尊重每一位孩子,践行"爱的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因此,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  相似文献   

20.
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把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良好品行与知识同步提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