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该将思辨融入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中,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张力,引导学生“慎思之”“明辨之”,在辩证性的思辨过程中,以思促学,深度解读,批判性吸收,真正提升学生言语素养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思辨”在我国最早出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思辨性阅读是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方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并作出合理评判的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4,(7):62-6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兴趣,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思辨力,展示中小学生数学教育优秀成果,开阔中小学生的学习视野,搭建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平台,辅导员杂志社决定举办“首届中小学生数学之星综合素质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4.
《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确实是足资借鉴的传统经验。但我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落脚之点,还在于“笃行”,即实践,反复地实  相似文献   

5.
<正>《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问、思、辨"是为学的重要方式与路径,质疑、思考、辨析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思辨,即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求真,即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思辨是求真的必由之路,求真是思辨的终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问题设计、问题思辨,引领学生质疑,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进行辨析。数学问题设计的条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6.
鹿丙卫 《考试周刊》2012,(68):132-133
陈伟国老师曾说:“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今天我们咀嚼历史,并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流连既往的斑斑陈迹,而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可见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得出在历史课教与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无疑是灵魂,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陈娇 《天津教育》2023,(4):107-108
<正>思辨一词出自《礼记》中的“学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思辨性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其中语文学科就有思辨性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指向学生的思维培养,摆脱了语文阅读应试化的桎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阅读启迪智慧,思辨提升思维,将思辨性引入阅读教学中,无疑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视为关键,将“思辨性”看作方式方法,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自《礼记·中庸》,这一两千多年前教育名言,至今仍有巨大现实意义,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历史课程的建设不无指导作用。“博学之”,原来的意思是学习的知识内容要广博。学习历史当然要知识广博,结合当前的课改,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线索、基本规律……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审问之”。“学问”是由“学”和“问”两字构成,“问”的缺席也意味着学生进入了“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死胡同。本人也曾对高中学生进行过“提问现状”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潜能,是目前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职责.在《礼记·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思想.如何全面、正确地吸取古人的学习经验,以丰富、指导“自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0.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  相似文献   

11.
英语学习模式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新视角(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明辨”的过程与小学英语教学 所谓“明辨”,就是明确地辨别“博学”和“审问”而获得的经验之间的差异,明确地辨别已知规则的应用范围。明确地辨别已知规则的应用范围,是避免规则扩大化(over—generalization)错误的利器。显然,明辨是对慎思的补充,是慎思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慎思的结果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那么,明辨的结果则有利于避免学习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中庸》中将思辨阐释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辨教育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学思结合理论,强调思考与学习紧密结合,在学习中进行思考辨识,深入理解知识内涵,获得潜在知识,在领悟知识的同时进行高效地利用,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新时代的语文课堂应当充分彰显思维的张力,鼓励学生在思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要求教师以必要的指导实现以思促学,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素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罗启勇 《考试周刊》2009,(19):73-74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就曾提出“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教学过程。在当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思辨性表达是语文学习任务之一,也是新高考的趋势。《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想表达顺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缺一不可。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思辨性表达就是具体分析,廓清迷雾,洞悉事理的本质,既不失风度和平又有批判的锐度,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5.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就曾提出“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就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教学过程.当然在当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动手、动脑、汇总”等几个环节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对夏天最突出的感觉是炎热.故有赤日炎炎、烈日灼灼、吴牛喘月、流金铄石等词语。夏天虽酷热难耐,但“夏天是花果成熟的季节”。我们“走进学习的夏天”,若要“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就应时刻不忘“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努力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下工夫、见成效。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作家岳南推出《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前后大批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由中原迁往西南、再回归中原的故事;至于"慎思明辨",语出《礼记·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的基本态度与递进关系。在拜读本期"六朝研究"专栏的四篇文章时,虽未看过,但却略知大概的《南渡北归》,治学者总在身体力行的"慎思明辨",时常导引着我对文章的理  相似文献   

18.
"学问思辨行"思想的本义不仅是其词源学意义,更是其在《中庸》中的语境学意义: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审问即详尽地提问,慎思即谨慎地思考,明辨即充分地分析、判断与辨别,笃行即坚持不懈地将知识付诸行动。"学问思辨行"思想的发展则是后来者依据自身教学实践需要而寻求其意味的过程,阳明的解读便是典型做法。他认为:"博学"意味着主动学,意味着学习对象与方法的多样性;"审问"意味着主动问,意味着向外问和向内问的统一,意味着"提出真问题、形成真见解";"慎思"意味着通过融会贯通而使结论更完整;"明辨"意味着通过精细考察而使结论更精确;"笃行"意味着将知转化为行和以行验知、以行充知的统一。"学问思辨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显现出自身的本土性:中国创造与发展的,适应中国本土教学实践的,原创且以原创为根汲取外来思想营养的。  相似文献   

19.
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建构了一个中心、两个理念、三类素养、四种思维、五学课堂、六维评价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审辩式学习,其价值在于直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慎答“教育三问”、着力“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聚焦“思维能力”培养;其内涵是从“结构”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阐释;其基本环节是“问学、探学、辩学、用学、融学”。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2014,(11):64-65
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兴趣,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思辨力,展示中小学生数学教育优秀成果,开阔中小学生的学习视野,搭建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平台,辅导员杂志社决定举办"首届中小学生数学之星综合素质展示活动"。一、活动主题"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