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怡华 《传媒》2021,(3):68-70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加速,我国时政新闻的报道与传播也在变革.以《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三大官方媒体高度重视融媒体建设,全面更新表达方式、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以全新视角诠释了我国的国家政策和发展成就,夯实了主流媒体政治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文章以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央视新闻《V观》栏目的传播特征,以期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孙倩 《传媒》2021,(12):59-61
随着移动资讯市场竞争要素向内容生产和受众体验的下沉,如何加强聚合力建设,已经成为移动新闻客户端改革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处于第二甚至第三梯队的主流新闻客户端来讲,更是其能否突破重围实现后发赶超的重点.本文在总结主流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聚合力问题表征的基础上,以"天眼新闻"为例,探讨了其在强化内容生产聚合力方面的实践探索,对打造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的聚合力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曹庆科 《视听》2021,(1):165-166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主流媒体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建设性新闻作为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路径,对新闻报道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建设性新闻为视角,结合建设性新闻框架,分析《人民日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报道内容,探究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闻实践》2012,(1):34
主持人小甘:诸位童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新闻实践》杂志推出官方微博啦!近日《新闻实践》同步开通新浪官方微博@新闻实践(http://weibo.com/u/2557384500)、腾讯官方微博@新闻实践(http://t.qq.com/xwsj8531)。今后,诸童鞋想了解杂志每期的重点内容,"关注"@新闻实践就可以快速浏览;想知道杂志新一期的精彩预告,"粉"一下@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新闻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国内新闻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课外实习与课堂教学并重,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万婧  潘高耸  张志强 《今传媒》2022,30(1):37-41
作为地市级媒体的创新改革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以"问题+对策"形式梳理县区发展问题;发挥"专家+记者"调研优势,打造"新闻"+"智库"产品;其"喉舌+智库+平台"发展设计,是全球建设性新闻理念"在地化"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为例,分析其运用建设性监督及融合创新观念,打造与国内一流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主流传媒集团的路径,探讨地市级专业主流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与发展趋势,为新时代的新闻价值与媒体角色创新,以及全球建设性新闻"在地化"提供阐释.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树立了新闻工作行业标杆,主流媒体工作者面对时代变革的考验需看清"四力".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全媒体环境特征,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层维度,深入思考了全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提升"四力"的方法.旨在洞悉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变革,助力媒体人更好地为时代发声.  相似文献   

9.
于淑香  李桂童 《声屏世界》2022,(4):19-21,26
随着媒体融合的步伐逐渐走深,网络"两微一端"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新闻生产的主战场.入驻新媒体的主流媒体更加倾向于轻松欢快的表达,无论是日常的新闻发布还是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主流媒体都少不了"卖萌",党媒不再"板起脸"说话,新闻小编也变得"萌萌哒".文章从主流文化价值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究主流媒体"萌"传播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获取新闻一手影像资料的主要手段。传统新闻摄影在时机,角度,表现形式等各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以主流媒体央视为研究对象,统计央视的新浪官方微博中含有"微镜头"话题的微博,从新闻分类,图片数量,新闻影响力,以及新闻摄影的图片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现今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摄影的新媒体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刘赫男 《出版广角》2015,(17):128-129
“同光中兴”是近代中国社会走向没落前的回光返照。这个时期,虽然清朝的统治阶层将学习西方的思想落实到了实践层面,但这种学习仍然停留在器物和技术方面,社会正统思想方面还是坚持将儒家学说作为“中兴”的思想支柱。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儒学典籍出版呈现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范敬宜先生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闻教育家。从2002年至今,他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近8年之久。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树立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教育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有关范敬宜办报方略与新闻作品的评述已经有很多,本文仅就范敬宜新闻教育思想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13.
庞俊 《传媒》2021,(9):55-56,58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AI)自面世以来,正在改变着整个媒体行业.人工智能技术以"声色俱佳"的报道形式,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空间距离.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手国内顶级AI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国内主流媒体的普及应用,开发出涵盖智能采集、生产、分发等环节的智能编辑工具库,开启了媒体行业智能化的先河,极大丰富了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实践.本文将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编辑部"的创新"智"造进行分析,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在创新新闻流程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报纸副刊在百年发展史中逐渐形成"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办报思想,意思是"以新闻招徕读者,以副刊留住读者".无独有偶,西方报界也有"新闻为攻,副刊为守"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统主流媒体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的实践案例出发,梳理其开拓政务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厘清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融媒体时代"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要在重新整合资源、创新考核机制、扩展合作领域、塑造地方品牌等方面重点发力.  相似文献   

16.
在移动互联兴起的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打通两个舆论场、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如何让时政新闻报道从模式化的宣传通稿中转变,实现新闻的"价值回归"?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官方微信订阅号"福建新闻联播"的探索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让时政新闻回归"新闻"、把领导回归成"人"、把新闻回归为"新"闻、让主流媒体回归为"媒体"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探讨主流媒体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意义、情境与路径。新闻是大众文化产品,同时又对文化建构具有重要反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是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实践的应有之义。为有效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主流媒体应精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传播体系与宏观情境。网络化数字传播体系导致主流媒体传统文化代理人身份式微;国内外社会变革明晰主流媒体文化使命践行的新面向,即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具体践行路径层面,立足新背景,主流媒体应积极进行身份调适与实践探索,即从文化代理人转向以对话为核心的文化凝聚倡导者身份,并在新闻内容、数字资源以及国际传播三个方面推进新闻实践变革,以更好地践行新的文化使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网络热词"高富帅"为例,从用户搜索行为、媒体报道、学术研究三个维度对该词的传播特征展开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热词的传播存在自媒体向主流媒体和学术界逆向传播的现象;同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使得我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主流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主流媒体"的初期讨论,存在官方和民间、计划和市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较大分歧.本文指出,"主流媒体"是一个包含着不同层面内涵的复杂概念,它具有多重功能:首先,"主流媒体"是一个框架性概念;其次,它是一个理想性概念;最后,它还是一个有特定具体内涵的概念.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现在形成了"传统主流媒体"和"新主流媒体"两种"主流媒体"并存的张力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20.
李书甜 《东南传播》2016,(7):161-163
随着大数据的普及与运用,数据新闻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国内一些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等都陆续对数据新闻做出了相关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以国内最早建立数据新闻的栏目——网易"数读"为例,了解其在数据新闻上的发展现状,分析数据新闻在我国实践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为数据新闻的有效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