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要求,也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上的“三个不清楚”,即不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什么、不清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的区别、不清楚如何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这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认知障碍。同时,在教育结构性方面,存在区域不均衡、内容不全面、学段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因循“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逻辑,突出各民族相互团结、繁荣发展的教育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因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逻辑,突出各民族“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教育内容;两者各有侧重,又交集兼容。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外延宽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要求对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在内容、目标方面实现“升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信度与效度,需要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有关部门督导改变教育实践区域不均衡、教育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还需要在...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走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目标、内容、原则和路径几个方面。其目标是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正确认知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认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其内容包括知识、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能力3个方面;其原则是凸显社会主义属性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统一,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衔接以及专题式的课程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其路径包括以互嵌式学习主题为核心,以主体间性教学法为取向和以"专项+X"师资培训为依托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写在前面的话:今年,天津市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的总目标。天津教育系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重点在“心”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水平。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成为了天津教育人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5.
刘亮 《西藏教育》2020,(5):15-17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凝聚起团结的力量,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和使命,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致力于增强学校行动者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常被视作一个扁平化、统合性的概念,导致其难以取得应有的实践效果。借助空间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包括构成性要素、象征性因素和生成性因素三层相互依存又相互演进的层次空间。基于这种逻辑结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结合具体的层次空间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特征,分三个基本阶段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在初级阶段应侧重建设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体验空间,中级阶段应侧重强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认知空间,高级阶段应侧重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人际空间。  相似文献   

7.
苏德 《民族教育研究》2024,(1):10-12+15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的基础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青少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即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储备后备力量。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架构,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机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亦是重要方式之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认同”理念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识基础的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嵌入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构建适配性话语体系、恰当选择社会教育场所、精心设计全流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对于引领中小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部分,民族团结教育也应融入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本文立足政策与教育改革的角度,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融合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以促进广大语文教师自觉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场域,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实体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积极力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为实体化教育平台,具有独特的浸润作用,通过发挥其育人功效,能够助益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不断深化。分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育人功效,有助于理解教育基地的作用和意义,进而更深入地利用有形教育基地开展有感实践,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起着为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阶段。教材是体现国家事权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承载着维系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材,是引领青少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从“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进行学校传承极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基于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依托多民族共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坚持生态化的理念,探索生态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仁烈 《广西教育》2023,(17):40-44
本文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和内容的分析,依据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学情和来宾市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分析,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具体论述如何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在中职思政课程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进步的坚定意志。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在遵循整体性、发展性、时代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为重点、以民族复兴教育为目标的内容体系。面对新征程所提出的新要求,为推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体系落地见效,还需加强思想引导、强化组织引领、营造良好氛围,以此促进优质内容发挥更大势能。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自中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以来,各地各校逐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等,导致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教育教学效果弱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协同创新的内涵,指出了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期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本建立了宽泛的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