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非正式学习研究逐渐进入学校视野。文章在厘清小学生非正式学习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从儿童、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探讨“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通过坚持适应性原则、全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确立以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成果等为核心的七大设计要素,形成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环境、流程和模型设计的校本表达,并以空间升级、社群迭代、主客交互为指导要点,以“无主题”活动、空无课程、成果认证为具体抓手,建构“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指导策略,为基础教育领域儿童非正式学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学习原本就寓于学习之中,提出非正式学习,是学习完整意义的回归。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功能需要再认识、再提升,要将其置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并聚焦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学校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学校教育开展的是正规教育、正式学习,究竟需要不需要非正式学习?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正式学习,如何从人性出发,开发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需要现代技术支撑,在实施中应该关注什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者结合,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由此,推进非正式学习,建立完整意义的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将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在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儿童身心发展来剖析儿童的“学习权利”,将其划分为三种向度:指向具有从事学习这一活动的权利;指向具有选择和决定学习目的、内容以及学习途径和手段的权利;指向具有表达自己如何学习的权利。并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大可能地尊重儿童学习权利实质上是一种“在学习中的权利”。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特有的学习意向,允许儿童开放自己的学习路径,宽容地对待儿童的“抵抗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4.
一、非正式学习: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天地 非正式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正式学习的“补充”,正在从一个边缘的角色,转变为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天地,这在美国教育研究发展的历程中尤为明显。多方面的信息表明,这个原本是对正式学习系统进行补偿的领域,已经确立了在培养学生和公民的道德、人文与科学素养,建立创新的学习经验,培育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儿童学习困难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本研究在系统地分析学习困难儿童的概念、成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干预策略,为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认证”是一种能力导向、面向需求、符合个性、易于共享的评价方法,将其运用于小学生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能有效地打通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评价壁垒,提升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在“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成果“微认证”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质量为先、多元标准”原则,结合具体的时代语境,构建以发布者、学习者和协助者为一体的协作模型,为儿童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发展与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培养提供保障,也为其潜能开发、个性发展提供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昌照 《教学与管理》2023,(8):20-22+26
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有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和育人价值。在教育场景中,正式学习近乎“垄断”了小学学习生活,带来了学习内容局限、学习形式单一、目标指向过浓、学习后劲不足等现实隐忧。将非正式学习纳入小学学习,实现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互补,可带来更为丰富的学习样态、无界的学习内容、去功利化的学习目的、自发的学习过程。非正式学习可遵循以需要做导向、以实践为推进、以反思促生长、以输出来激发的实施路径。为适配非正式学习,相关教师也需要有相应的职能转向。  相似文献   

8.
汤雪平 《江西教育》2022,(15):63-65
<正>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人从出生到成年,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非正式环境中进行的。在信息技术时代,非正式学习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但学生进行有效非正式学习的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教育部倡导“停课不停学”,呼吁学生居家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网课”等居家学习方式。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敦促着教师思考如何有效设计非正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非正式学习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它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却不到20%。由于非正式学习在人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是教育技术人员亟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介绍了非正式学习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及非正式学习促进和实施的相关策略等。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个体日常活动中的有效学习方式,近年来正逐渐成为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场馆学习、服务性学习和职场学习是三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通过对三种学习模式比较分析发现,非正式学习受到个体情境、社会情境和物理情境等三类情境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可获得多元的学习结果,以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可拓展我们对学习和教育本质的理解,为了促进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构建评价非正式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估体系,探索影响非正式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谨慎推广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场馆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它不仅让人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参观者提升兴趣、态度、观念等。参观者是以个体的认知发展、原有的知识建构以及参观动机为基础,与场馆里的展品和媒介进行交互,通过互动建构其个人化的参观经验。应该提倡场馆教育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后疫情时代”,小学生的在线学习既不像疫情期间那样别无选择,也不像疫情之前那样可有可无,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互补并存的学习方式将加速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有人称其为“一场伟大的教育试验”。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主动迎接这场新挑战,主动探索小学生在线学习的新规律。这场伟大的试验必将对未来学校教育变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习社会”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知识爆炸”、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脑科学研究新成果构成了“学习社会”得以产生的社会背景。而终身教育理论的问世为“学习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铺垫。因此。“学习社会”的构建必须具备必要的制度保障、机构保障和时间保障,全社会必须更新学习理念。为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一体的教育与学习网络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推动乡村学校开展项目化学习,要根据乡村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求与特点提供支持。本文基于区域如何支持乡村学校常态化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视角,在顶层设计上,勾勒“1+3”乡村项目化学习设计新框架,即一个基础目标和三个关键能力;在条件支持上,提出搭建“友好型”三维赋能新策略,即以教研友好赋能教师创造、以场景友好赋能空间再造、以任务友好赋能儿童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提出形成“在地化”乡村项目化学习新类群,即自然生态群和乡土人文群;在实践应用上,拓展“校本化”多层次实施新路径,探索了适用于学校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特色阶段的实施样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课堂中接受性学习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其存在的弊端,而强调以“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为核心的新的学习历年和学习方式一一研究性学习则成为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1学前准备 儿童在入学前具备的数学知识,为其在入学后学习代数以及更深的数学课程提供了基础.这些“学前数学知识”将会影响儿童多年的数学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整个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涯能力的内容与非正式学习的特征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高等教育的价值迷失和学生生涯能力的缺失构成了开展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生涯发展能力的必要性.树立生涯教育从“完整的人”到“行业精英”基本理念,构建政府领导、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生涯能力提升的非正式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8.
没有人能将某一阶段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成功而完整地用于整个人生。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校教育在时间上存在着局限性。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终身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内容,是人们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9.
当前,非一线城市传统校园学习空间规划、设计及建设主体多数为非教育人士,导致非正式学习空间存在“建”与“用”剥离、“旧”与“新”冲突、“空间”与“课程”分化等窘状。基于学生全程发展需求,非正式空间设计应注重体现隔断模糊性、功能多元性、布局灵动性等特点,从割裂的空间关系到联通的空间关系,从结构化的空间表征到不规则的空间表征,从刻板单一的空间结构到体现课程体系的空间结构,从适应的空间需求到参与的空间需求,重构非正式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20.
郭琦  张娜 《河南教育》2020,(1):34-37
“学习故事”中所蕴含的连续性学习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教育视角。儿童的连续性学习顺应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完整的经验,从而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笔者通过对“学习故事”中儿童的连续性学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注重教育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观察及评价能力,发展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等促进儿童连续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