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文明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亟须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从话语生成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能够以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夯实其思想基础,以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赓续其文化基因,以价值的道义性和正当性筑牢其价值根基,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其实践支撑。从话语提炼原则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注重凸显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具备理论研究与实践延展互动的学术性支撑,推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的大众化表达。从话语实践旨趣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需要在提出标识性概念和实现结构性突破中创新其话语内容体系,在统筹争夺话语权和把握议题设置权中丰富其话语表达体系,在聚焦民族性特色和彰显世界性意义中开拓其话语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2.
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是一项既系统诠释历史经验又科学把握发展大势的时代性课题。它在宏观上有助于把握策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性,在中观上有助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在微观上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就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构成的内涵系统而言,实践性话语是根源,价值性话语是内核,理论性话语是支撑,制度性话语是保障,传播性话语是标识。最终落脚于践行上,我们要构建国内生成和国际生成相得益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趋向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阶段性实践探索,承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提供了21世纪走出“异化文明”政治哲学方案。在文明发展的主体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消解了“资本主体”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压制与奴役,以“人民主体”为价值导向,实现了文明主体的逻辑变革;在文明建构的秩序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根本立基,以“人类社会”为原则规范,启幕了在利益共享中朝向终极正义追寻的文明格局;在文明存续的理念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了资产阶级虚假的“普世价值”幻象,通过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存与美好之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方面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三大文化资源”、贡献“两大价值理念”方面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信;从道路自强、理论自强、制度自强、社会文明基础自强、对外传播自强等方面赓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担当起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历史使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可阻挡。中华文明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淬炼,超越西方现代化文明和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顺应了中国整体实力增强的现实需求,表达了自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持续增强的主体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通过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逻辑框架,遵循中华文化底蕴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和世界情怀原则,有助于建立特色鲜明且能与我国的整体实力及其所应享有的国际地位相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进而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时代自信。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成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理念、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批判理论为其理论渊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威胁、国内主要矛盾及生态领域的新变化催发的现实诉求、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客观昭示为其现实基础。从逻辑主线看,人民至上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答“为何建设生态文明”之问、表“讲政治、重民生”之态、遵“六个重大”之则。从价值指向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的理论价值、为世界各国的生态建设贡献中国方案的实践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提供中国范式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创造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识形态价值意蕴:超越了“资本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偏狭,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冲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裹挟,在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塑中华民族文明自信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打破了“文明冲突论”的意识形态对立,在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繁荣共生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歪曲,在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双重维度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体系,在有力批驳质疑社会主义文明的不实论调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供给力,对于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大命题,并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新形态,其内在的前提是通过溯源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探索和回应这一新形态形成的现实原因;内在地呈现出一个以保障人权为首要目的、以新发展理念为现实引领、以“五个文明”有机统一为内涵的新形态图景;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以续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从“和解”到“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向度;从“以物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的向度;从历史向现实、未来,表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向度;从中国向世界,显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向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创新性历史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论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话语有其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发展。从概念史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话语经历了反思与探索、深化与拓展、转换与革新、创新与超越四个阶段,形成了“革命求富”“建设谋福”“改革致富”“全面共富”的话语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共同富裕话语的内涵表达,建构了共同富裕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共同富裕话语的精神特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于共同富裕话语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话语逻辑、主体逻辑有助于深化共同富裕的逻辑证成。在把握共同富裕话语与小康话语、民族复兴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共通性、逻辑关联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中国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文明站位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殊性和人类文明普遍性的统一,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彰显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从共时性上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区别,是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方法。与西方文明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性质定位、本质属性、价值指向和原则方法上展现出中国特色,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类社会现代性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崭新发展,为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开拓新道路、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为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提供思想参照。从“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哲学观点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以资本运行逻辑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实践超越与理论扬弃,打破了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终结模式的历史偏见,创造出了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物质与精神间关系的更为合理的人类文明演进方向。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包含五大文明体系在内的整体性文明;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并最终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式文明;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而创造出的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径,并为人类文明的现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视野和方向,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激活育人效能的关键场域。善用“大思政课”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从价值、现实、实践等多重维度着手。在价值维度上,以“国之大者”的大胸怀、立德树人的大使命、大历史观的大视野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遵循。在现实维度上,以立足“两个大局”的现实大格局、定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大成就、聚焦虚拟实践的现实大转向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际遇。在实践维度上,以协同共驱育人打造“大协同”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大先生”定位、完善评价标准构建“大评价”体系为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变革契机下,我国民族教育学面临着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挑战。“三大体系”生成的首要前提,是澄清民族教育研究“敏感”之嫌,深刻认识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扩展民族教育内涵之需,涵盖具有层次性、包容性和宽泛性内涵的民族概念;是明晰民族教育学地位“孱弱”之由,认可属己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三大体系”内蕴新时代赋予民族教育学的使命,以及民族教育学自身发展的需求。故此,研究从历史证成、现实证成与逻辑证成三方面,讨论民族教育学体系建构的价值证成,借此阐明在中国语境下新时代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的建构路径。建构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需统一学科认识,强化知识意蕴,建立更加合理的规训制度;建构民族教育学学术体系,需树立新时代学术观,构建属己的现代理论体系,打造生态化的学术共同体;建构民族教育学话语体系,需强化话语与实践契合度,激发话语体系文化创生力,扩宽研究成果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从文明发展史高度创造的崭新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起点,是顺应“两个大局”时代语境的必然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与发展。从要素构成层面入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全人类的视域范围,以“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崭新路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新航向”,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跃升竖立“新航标”,同时必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新航路”。  相似文献   

16.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科学回应,凝结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是一种扬弃和超越“普世价值”的正确历史观、全球安全观、共同发展观、公平正义观、民主自由观和文明互鉴观。由此,全人类共同价值构成了透视“普世价值”虚伪本质、消解西方话语霸权的理论武器,拓展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价值纽带,是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化发展,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规律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对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关切,亦秉承对全人类的关怀精神,为真正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文明在文化中生成。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生成中,有三个基本面向:在文化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性和主体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之魂;在文化根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以义制利”“和为达道”“天人合一”赋予人类文明形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之根;在文化使命上,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航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对国际社会建立共同价值体系具有突破性意义。共同价值观体现人类文明自觉,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导向。从生成维度看,共同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从意涵维度看,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延伸,也是超越西方价值论的价值体系;从价值维度看,共同价值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动力。深入研究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体系,为辨清普世价值的虚伪本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世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整个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和文明自信。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人类文明形态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建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动力、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嬗变进程,考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要义,并从多方面绘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