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是大学生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接受特定思想信息的社会过程,这个过程借助多重社会场景相互作用而塑造出具有育人一致性的关联生态。只有以大学生为中心,基于思政课的社会性,并在课堂、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联动之中,才能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社会逻辑。循此思路,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发生的社会场景区分为:“课堂社会”、“高校社会”、“总体社会”,大学生在“课堂社会”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在“高校社会”中的体验,并受到来自“总体社会”的影响,只有当三者有效整合成层次分明且有机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才能生成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感”。在构建思政课依托的三重“社会”的一致性方面,需要重视“课堂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利用“高校社会”的中介性作用,发挥“总体社会”的支持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正向“微时代”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策略:要依托网络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微旋律”;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自律”。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政治观的重要历史使命。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尚存在关于政治权力运行程序的论述严重不足、未能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政治观,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中增加社会主义政治权力运行程序及规则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高校应着力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完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各类平台,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教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对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有待优化、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相似文献   

6.
批判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切入口,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批判精神引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批判精神培养的“两个转变”: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马秀玲 《成长》2020,(4):5-6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质量建设取得了新进展,课堂教学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参与度、获得感、收益感明显增强,高校阵地转变成传递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坚实堡垒。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懂思政课,是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的重要方向。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改善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看法;有助于提高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既尊重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性,同时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人本性、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以此为基点,文章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精致化”追求在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的“精致化”培养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精致化”发展在于教学实践性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结构的“精致化”构建在于教学理论的创新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精致化”运用在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供需不平衡不充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吸引力不足,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单一、片面。新时代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要多措并举,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促进供求信息对称,推动更高层次思政课供需动态平衡;以现实问题为抓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广西沿海高校把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激发大学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热情。必须通过"三个坚持"来加强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在广西沿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一是坚持"引进来"——把海洋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二是坚持"走出去"——组织海洋文化资源调研;三是坚持"拓渠道"——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海洋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赛红 《科教导刊》2023,(9):112-114
智能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客观诉求。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功能的创新,具体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大学生自然交互、寓学于乐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着重表现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智能思政精准教学的深化拓展;智能思政“课前、课中、课后”的结构互动。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的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践性不足,缺乏针对性,以致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立足实践性,加强针对性,才能达到增强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配合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教学,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研究开展“研究式 参与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徐金超 《河南教育》2016,(4):118-120
实践教学是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构建严密的教学领导组织体系,构建立体教学平台体系,构建高效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科学教学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成完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需要回应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大学生的成长为衡量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呼唤“两家模式”。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9,(4):121-1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获得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的认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将国家民族的需求与受教育者的状态结合起来,走出拘囿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过程中其抽象深奥的意像式图示框架,将新时代置于历史的实践发展轨迹中去发掘、反思和重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获得的认知、思想与精神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增强学生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试金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当以学生获得感为重要指标,抓住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三大环节: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获得感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主体性是能否最终取得获得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获得感取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沈茹 《天中学刊》2023,(1):149-1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免疫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契合相通。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线上平台资源,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原理”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当前高校恩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方法之一的参与武教学法,如能在“原理”课的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原理”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主阵地。通过分析党史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代意义、原则要求和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