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饭圈”主要是以明星艺人的粉丝为主导所形成的一种圈层化人群。他们高度活跃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创生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圈层文化。当前国内饭圈呈现出年龄低龄化、趣缘圈层化、行为组织化和情绪极端化等特征,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带来较大冲击,亟需加以正确引导。饭圈作为一种边缘的亚文化群体,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为:消费主义盛行、流量至上逻辑、网络暴力恣肆、境外势力渗透、价值导向虚无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能够规避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主导性、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梗”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青年网络交往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表达形式多样、流行传播圈层化和价值情感成分多元的特征,为青年群体热衷追捧。但由于“梗”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形式泥沙俱下,容易引发侵蚀语言文字规范、触犯网络空间道德底线等问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创新主流文化内容等多个角度发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交往活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虚拟生存空间,网络空间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舆论场域的新格局。清朗网络空间,治理群体极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实践,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和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群体意志的裹挟而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力、圈层对抗、群体致盲、价值颠覆,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网络文化生态圈青年群体极化的样态表征、理论透视及其引导理路,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现实性问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性问题,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下,社交媒体平台成为高校青年意见表达的主要空间。高校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和圈层化的新态势。与此同时,高校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表达意见时出现了意见表达的泛娱乐化、非理性化和暴力化倾向的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层面应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高校层面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阵地,社交平台层面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高校青年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网络人格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面对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一些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出现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道德责任感淡漠等问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培育青年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必须加强思想武装,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人格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进入“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成为舆论发酵和传播的主阵地,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容易在群体意志裹挟下陷入集体盲思,引发情绪宣泄、圈层对抗、无脑跟风甚至演化成线下运动,危及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青年群体极化的网络样态、生成逻辑及其造成的深刻影响,通过扭转舆论引导“沉默螺旋”,破除舆论引导“意见壁垒”,培植理性交往“同心场域”,提升青年网民“媒介素养”,发挥教育引领“蝴蝶效应”,激活防范群体极化的“青年自觉”以优化引导进路。  相似文献   

7.
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将信息圈层化操作化为用户信息共同关注网络,通过日志法收集用户信息接触数据,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分析圈层化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用户信息共同关注网络密度较低,呈现圈层化趋势。用户属性(包括人口特征、媒介使用偏好)、既有社交关系和信息关注网络的自组织结构影响信息圈层化,其中网络自组织结构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要素,节点的点度中心性、聚集系数正向影响信息圈层化,但中介中心性负向影响信息圈层化。用户社交关系数量、社交关系强度的影响因信息关注网络中的自组织结构而弱化,进而并不影响信息圈层化,线上社交媒体使用不会促进信息圈层化。此外,算法推荐平台使用偏好、算法政治信息偏好不会导致信息圈层化。  相似文献   

8.
后真相时代带来了网络话语体系格局的重大变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文化思潮交融交锋、虚拟空间信息互联互通等新挑战,话语传播面临着信息碎片化、圈层标签化、表达主体多元化、内容同质化多重消解,导致网络意识形态主流话语陷入边缘、空泛、失声、失语的困境。重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明确其在后真相现实境域中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及情感价值,厘清信息传播规律,从话语主体、载体、内容、对象、效果出发,建构系统化话语传输体系,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诠释力、引导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网络灰色地带是以网络为介质,处于网络红色地带与网络黑色地带之间,游离于现行政治、法规、伦理约束边际之外的思想舆论领域。网络灰色地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且具有模糊性、隐匿性、泛在性、流变性等一般属性,其实质是网络空间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的亚文化,是网络信息时代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在一定条件下,网络灰色地带不仅会发生形态结构、规模大小、依存平台等量变,而且能实现向网络红色地带和网络黑色地带转化的质变。探讨网络灰色地带的治理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润网相结合、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技术过滤与产品涵养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的建设、国家的稳定及社会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面临境外意识形态渗透愈加隐蔽多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高校意识形态监管难度增大等诸多挑战,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高校应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顶层设计,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护墙,通过巩固价值引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预警机制、创新教育手段等,协同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孙君芳 《教育评论》2023,(9):110-114
随着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圈层成为青年网络社交的显著模式。圈层的封闭性会阻碍青年的科学认知,它的关注度会影响青年的价值认同,娱乐性会冲击青年的价值判断。为推动青年圈层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需要通过精准定位、精进方法、精心供给、精准反馈,打造圈层共同体方式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从未停止过。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存的“第二空间”,西方意识形态以更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更隐蔽的融入方式、更煽情的灌输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渗透,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成一定波及和影响。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推进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话语建设体系,重新配置话语体系,创新高校网络校意识形态教育,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国家建设栋梁。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内涵丰富,检视其流变轨迹,从意识形态与政治统治的功能耦合视角,可探析意识形态价值性本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是政治安全的现实需要与历史必然,是培育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有力举措,是引领高校网络社会思潮的重要保证.随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高校必须理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青年的性格特征,其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偏好参与相对固定的圈层。然而,网络圈层化引发了传统话语权威性消解、审美能力异化和主流价值失序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了严峻挑战。对此,社会各界应当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整合新媒体资源,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同时,立足实际解决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出圈”与破局。  相似文献   

15.
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指的是党的意识形态在与网络空间各种意识形态的竞争中获得的对网络民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既是一种权威,也是一种认同,还是一种能力,三者共同构成了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条件.受互联网技术属性的特殊规律影响,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努力构建维护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权...  相似文献   

16.
张颖辉 《河南教育》2022,(S1):78-79
引言:正确认识和学习党的历史对青年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活动和信息交互使得“圈层化”趋势日益凸显。圈层文化在情感和行为层面对青年党史学习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现实挑战。是什么——“圈层化”是什么?“圈层化”即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在特定圈层中进行社交活动与信息交互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群体聚集的圈层化。大学生网络行为圈层化是个体需求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个体上看,主要是找寻精神情感的寄托和融入兴趣爱好的诉求;从环境上看,主要是深度嵌入互联网时代和摆脱家庭束缚的情绪。大学生网络行为圈层化的多样性与网络思政的单一性、圈层化的特定性与网络思政的宽泛性、圈层化的贴近性与网络思政的疏离性、圈层化的及时性与网络思政的滞后性,这是网络思政质效提升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网络思政质效提升可以从准确把握行为表征、转换话语表达体系、拓宽交流互动渠道和强化线下育人协同等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最直接最灵活的现实反映,网络新词通过语言使用表征青年文化样态。青年使用网络新词的方式多样,具体有旧词新义、象形可感、谐音巧用、缩略词运用和中英文混搭。网络新词之所以被青年人广泛使用,是因为它们具有形式新颖、传播迅速、时效传播和跨越阶层的现实功能。青年使用的网络新词客观上呈现了青年符号文化、青年审美文化、青年心理文化和青年精神文化。应从正向宣传鼓励青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传播平台的舆论引导与监督、规范网络新词的使用和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引导青年合理使用网络新词。  相似文献   

19.
政治意识与我国当代青年的成长方向、政治行为、政治理想的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青年政治意识培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代青年无论是从政治信息获取到政治参与实践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环境既激发了青年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又冲击着青年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政治意识。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意识培育应该以党校家三者联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培育中国青年在网络环境下的政治理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互动微场域是现实交往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因其内在的去身体性、去屏障性和去中心性特征,已成为青年开展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青年在网络互动中实现人际关系之拓展、认知视野之开阔以及兴趣圈层之建构的同时,也陷入了技术异化、人格异化和交往异化的困境。对青年网络异化产生的深层原因主要从技术维度、社会维度以及文化维度进行深度解析,继而从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虚拟自由与现实自由的二重矛盾中探究消除青年网络互动异化的科学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