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淼 《新闻世界》2012,(3):95-96
公共领域,不仅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实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哈贝马斯对社会进行批判所使用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深刻,寓意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而以《时务报》为首的政论性报刊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鲁贻锦 《新闻世界》2012,(11):109-110
清末时期,随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大众掌握了新兴的政论报纸这一渠道,中国也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公共领域。以《时务报》的创立为开端,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开始了短时期的扩张,这带来的是统治阶层的权力向公众位移,清政府的权力开始摇晃瓦解。  相似文献   

3.
2003年度诺贝尔奖现已尘埃落定,再一次激起我们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和追求。从1901年颁发至今,诺贝尔奖已有100余年历史,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并最具权威的奖项。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探究对诺贝尔奖的原始认识。大约何时中国人开始知道诺贝尔奖?这却成了新闻和学术界一个难解的谜团。有科技史学撰指出:“我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19):70-74
《万国公报》是中国晚清历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报纸,其创办者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国基督教化,但在实践中,面对中国本土强大的儒家文化,报纸遭遇挫折,这促使报纸的主人在报纸的内容上"另辟蹊径",以达到曲线传教的目的。随着报纸内容的不断调整,其读者也从最初的教众这一狭小范围扩展到对中国文化有着强大话语权的官绅及文人集团。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9月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刊发内容覆盖晚清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从创办之日至1907年停刊前后约40年.基督教传教士一直在这块舆论阵地上陆续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韩昱  童璐 《新闻世界》2011,(4):110-111
近代妇女报刊对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尤以《女报》为前沿,1902年5月8日,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了《女报》,这是由女子创办的最早的宣传反清革命的妇女刊物。后期改名《女学报》。本文通过对《女学报》在公众、公共舆论以及公共媒介三个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女学报》对于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彭羽妍  张帆 《视听》2021,(4):139-140
清末,中国外临资本主义势力,内有腐朽吏治,民族危机深重.同时,报纸的普及程度低,清政府以及政治家、资本家,都会干涉报刊的经营,大部分报刊的公共领域只能代表少数人的舆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公报》不惧权威,针砭时弊、表达民意、批判政治、抵制封建陋习、宣传新思想,初步构建了清末民初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1876年,清廷第一任正式驻外公使郭嵩焘赴英谢罪,成为中外瞩目的外交事件。《万国公报》对此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同时转载推介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使西纪程》,使其禁而不绝,逆势流传。《万国公报》充分利用媒介话语的优势,塑造了一位“星使冠冕”的郭公使形象,在“举世谤议”之中为郭嵩焘赢得了宝贵的舆论支持。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近代报刊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逐渐嵌入晚清帝国的政治肌体,在深刻影响政治人物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推动了晚清社会的转型和嬗变。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徐陈超 《大观周刊》2012,(41):18-19
作为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水晶宫(CrystalPlalace)成为那届盛会最著名的展品,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裁入世界建筑设计史册。晚清张德彝为代表官方和民间人士由于工作和游历等原因亲历了这座宏伟的功能性建筑的现场盛况.以他们的视角为当时的国人和后世的研究者留下了关于水晶宫场景和图像真实的笔墨,相关内容对我们在中国现代设计的方面中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崔波 《编辑之友》2008,(3):75-77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等著作中,哈贝马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及其所导致的个人解放,由商会、俱乐部、咖啡馆、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等公众意见“场所”所构成的公共空间日益扩展,它既是瓦解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性因素,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雏形。“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相似文献   

13.
晚清西学东渐强风,促进了西医东渐的历程。文章阐述了西医凭借其卓越的外科医术,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和良好的医德医风,逐渐立足中国,并向中医的一统地位挑战;中医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西医面前有些相形见绌,开始了缓慢的分化变迁历程;因其导致了近代民众就医观念的转变与西方医疗卫生制度的5I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化与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汪康年和梁启超在《时务报》共事期间逐渐交恶的事件为分析对象,从传播研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汪、梁在此时期各自一厢情愿的设定想象双方关系;由分歧产生迥异的想象,在迥异的解释框架下,分歧不断产生而且逐层升级,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15.
维新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报刊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出了五种方式,在这复杂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对于报刊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控制体系。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们在晚清"督抚擅权"与"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下,在与维新报刊的交往过程中以督抚利益为基础,并扮演着核心的交往角色。整个交往秩序体现了极其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缺乏制度、法律等清廷制度体系的参与。交往秩序显得离散和无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晚清特色的报刊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李玉宝 《图书馆》2012,(3):46-48
万国公报是西方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建的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维新变法前后它刊登了很多近代西方图书馆的文章,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办馆模式、管理经验、服务理念介绍到中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随着对外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晚清报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传播功能也得到国人的认同.晚清报刊通过对近代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对近代法律教育的推动,在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大英百科全书》是西方国家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工具书之一,晚清时期首次在华展开大规模的广告传播,催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场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本文分析其在华广告传播的特点,如注重广告传播网络搭建、构建"知识之书仓"形象、注重"西学之启蒙"价值、应用"邻国兴盛"例证刺激、采用多样促销手段等创新之举,同时总结其对于现代中国图书广告营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晚清《申报》以新闻、广告、评论和文学知识等多种形式传播着《牡丹亭》。这些报道涉及《牡丹亭》的舞台演出、曲本出版和戏曲禁毁等多种信息,具有内容丰富、文字浅显和传播快捷等特点,直接展现了舞台演出和曲本出版的情况,反映了沪上茶园和剧场、昆剧和昆班的盛衰变迁。报刊传播扩大了传统戏曲传播的途径,使《牡丹亭》走出了宫廷和厅堂,登上大上海的戏曲舞台。  相似文献   

20.
周莹 《新闻世界》2011,(8):195-196
金庸在《明报》办报时期,通过社论、专栏等形式发表对祖国大陆,台湾社会,以及香港问题的种种意见,也以记者、报人等身份和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进行交往。本文以《明报》时期,金庸的新闻活动为主线,研究其与政治界和文化界的公共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