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恒代”     
学术界只知道"恒代"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现的,作为恒州代郡的省称,特指代都平城或其周围地区.殊不知在迁都洛阳之前已经出现"恒代",作为恒山代地的省称,泛指北魏国人拓跋族居住地区--"代地".北魏之"代地",即北魏拓跋猗卢代国代王"始封代土",与春秋战国及西汉初期的代王封地有相承关系.从区域概念上界定"恒代",就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朔州黄河以东和恒州地区.恒代区域的东面是太行山脉,南面到恒山山脉和雁门山,西至黄河,北达阴山,可谓山河险要,易守难攻,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社俗,不仅是拓跋魏的肇基之地,也是拓跋氏政权攻取中原的根据地,还是拓跋氏政权南下江淮的北方屏障,对北魏的政治变迁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尼僧可以住家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 ,死后亦可按俗法葬于家族墓地 ,至有“生归于佛 ,殁归于乡”、在迁化后葬归世俗家庭的现象发生。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古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北魏出家为尼的女性,社会上层占有很大比例.女性出家为尼既有统治者崇信佛教的倡导和影响,也有政治环境的因素,而人生的失意和贫穷人家女性为了逃避赋税徭役的剥削而出家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女性出家为尼使社会劳动力迅速减少,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乃至追求来生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4.
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曾两度临朝听政,执掌北魏政权近二十五年。冯太后在临朝听政时期,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在她主持下,北魏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革,不仅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北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对北魏政权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4至9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俗关系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4至9世纪,其教俗关系大致经历了和平共处、教俗争执、君主至尊和教俗分裂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俗关系呈现出“二元一体”的重要特征。这种教俗关系对帝国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魏建国不久后,道武帝拓跋王圭为防母后及外家为乱,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但是,北魏前期、中期仍然不断出现太后干政的现象,直到文明太后冯氏更是发展成为临朝听政。这些太后的干政对北魏政权前期、中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北魏社会向前发展。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慕容鲜卑人在北魏以后经历了曲折的民族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北魏时期慕容鲜卑的三次改变姓氏.从最初的政治迫害导致改姓,到时过境迁后的恢复旧姓;与此相伴的是慕容鲜卑群体从完整、强大到分散、衰落,最后只有慕容后裔的几支家族在北朝、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但已经融合为汉人的一支,其作为少数族群的发展历程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8.
以北魏碑刻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将军"类职官进行研究.在统计出北魏碑刻出现的所有"将军"类职官后,结合《魏书·官氏志》,从名号、品级、册封次数等方面描述该时期的"将军"职官.  相似文献   

9.
北魏前期,拓跋统治者对汉族统治阶级曾实行利用和打击的政策,孝文帝太和以后,这种政策转变为对他们的联合和依靠。北魏统治者的政策为什么转变?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怎样?它的转变具有什么意义?本文拟从这儿个方面作些讨论。一、北魏政策转变的原因孝文帝太和以后所面临的新的政治任务和经济形势,提出了北魏政策转变的必然要求。先看其面临的政治任务的变化。孝文帝太和以前是北魏拓跋族以武力征服中原以及统一北方后开始巩固政权的时期。其间统一北方大约用了五十年(公元386年拓跋圭建立北魏到  相似文献   

10.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龙门石窟现存的北魏佛教建筑进行系统分析,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庑殿式和歇山式以及各种形式的石塔、门柱和龛柱等北魏式样,阐明北魏时期的中原建筑是在传统固有建筑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一定的外来因素,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建筑样式,从中可见中原地区北魏时期真正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梁旭 《华章》2011,(35)
公序良俗是民法上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国家社会之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本文对公序良俗的含义作出解释,总结出公序良俗具有不确定性、弱特点性和强开放性的特征.鉴于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要件的适用涉及到对私人自治的限制,再加上其先天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对公序良俗进行严格的认定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邹东凛 《文教资料》2012,(23):111-112
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庶民教育家。他在《和俗童子训》中以朱子学为基础,阐述了他的女子教育观,在女子教育原则、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女子教育观虽有时代局限性,但其教育思想促使当时社会对女子教育给予重视,为之后明治时期女子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彝是德州历史名人之一,南北朝时期北魏清河郡东武城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清河张氏.张彝历仕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先后任主客令、太中大夫、黄门侍郎、太常少卿、散骑常侍、门下侍中、尚书等职,官至宰辅;后出镇陇西,先后拜安西将军、征西将军,可谓出将入相,三朝重臣.张彝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策划者之一,对促进北朝的政治改革和民族大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特务政治渊源于曹魏的"校事",北魏的"侯官".如果说,曹魏、北魏时期的特务政治是一种历史的“创造”,那么,有明王朝则把这种创造“发扬光大”,滥用特务政治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什么大明王朝的特务政治如此发达呢?拙文拟对此路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黄萍萍 《华章》2007,(6):106-107
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渊源.本文通过对公序良俗含义的分析,阐述了该原则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我国民法中确立公序良俗原则的建议,并对其内容框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北魏均田制,是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北魏的政治改革》一节教材的重点,也是北魏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深入理解这部分教材,对教好本节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根据这部分教材,提出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一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关于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教材虽明确地指出,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巩固统治",但叙述的比较概括.下面是我对这段教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的爱情剧以俗文化为本位进行剧情建构和人物塑造。其保持了俗文化的一贯 诱惑力,延续了传统俗文化的新奇内容和娱乐精神,并独创出了具有文人趣味的笑料,丰富了俗文 化笑的内容。在思想性上,“伦理团圆”和“政治团圆”的双美结局表达了一个儒生的妄想,儒生形 象是关汉卿在俗文化要求下对传统儒生形象改造的结果,是融合世俗文化特征和文人理想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9.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北魏洛阳寺院建筑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实.作者以大量笔墨描写了洛阳对外交往的繁盛景象,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通过其书,可了解当时北魏洛阳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略谈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佩 《文教资料》2009,(21):77-79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朝两代皇家经营的典范之作.该文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原因,简述了龙门石窟在北魏和唐代两个时期不同的造像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表明了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民族雕塑艺术的集中代表,时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