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振德 《吉林教育》2005,(11):46-46
一只狮了发现一只兔子,追了大半天,最终还是没有追上。其它动物嘲笑狮子,狮子无奈地说:“我跑只不过是为了一顿晚餐.兔子跑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当然跑不赢它。”  相似文献   

2.
航海遇难,我独自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有人问,你如何能独自在荒岛生存28年?看过《鲁滨逊漂流记》的朋友都会知道,我并非超人,有同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需要衣食住行。在我遭遇厄运时,是以下三点使我在绝境中得以生存。用“利导思维”战胜绝望在遭遇了一场可怕的风暴后,我爬上了一座荒凉的小岛。我没有粮食,没有武器……我不是被饿死、被野兽吃掉,就是被野人杀死。我极度悲观,胡乱在岛上奔跑。我擂胸捶头,高声喊着:“我完了!我完了!”我真的绝望了。后来,我在原来乘坐的大船上发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包括食物、饮料、工具、武器……  相似文献   

3.
张红英 《读写月报》2022,(34):20-23
<正>一、这一生:“无我”中“被奴化”的“我”纵观祥林嫂短暂的一生,她始终没有真正独立的人格,恰是“无我”中“被奴化”的“我”。祥林嫂是谁?是一个叫祥林的人的妻子,她连名字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名字?她嫁给了谁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被称为“某嫂”。这是典型的“无我”,一个人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可见她的卑微低贱。无形却顽固的封建思想让她没有了姓没有了名,这也恰是她“被奴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吴启和 《江苏教育》2001,(18):12-12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不具备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的“工程师”,只能是徒有虚名。时下,我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小太阳”,有的甚至是“小皇帝”、“小公主”,对他们施教,如果没有一点匠人匠心、艺人艺心,往往收效甚微。我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财富”     
每个人都拥有一笔属于自己的“财富”,这是我最近才悟出来的结论。小时候我时常抱怨自己的财富太少,我的储蓄罐里只有几张又小又窄的钞票;我没有同伴那翩翩起舞的裙子;我没有大把大把的零食带到学校分给周围的朋友;我没有在受欺负时挺身而出的哥哥……我感到我好可怜好寂寞。直到一天,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位青年为自己的贫穷发牢骚,一位老人说:“如果我用天下所有的金钱换你一双眼睛,你愿意吗?”“不,我不能失去我的双眼。”“那换你的一双手呢?”老人再问。“不行,手也不能失去。”“既然你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你有一双手,你就可以…  相似文献   

6.
清华九十年校庆,有幸我见其一斑;不幸我见到已变得“似是而非”的同学。他很憔悴又极为平静地告诉我:“清华前不久又有一个学生自杀了。”对于每学期1.75的自杀比率,他已司空见惯,可我不能!  相似文献   

7.
十全十美的东西,世上是没有的。“缺憾”就是生活,具有永远的魅力;“缺憾”也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资源,教育因“缺憾”而变得生动、精彩、丰富。遭遇几次不同的“难堪”,也可以说是“缺憾”,这些“缺憾”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带来精彩的感悟。一、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在一次生物课上,我让学生即兴发言来提问老师。因为学生的提问超过了书本、超过了我所了解的范围,结果有几个学生的问题,我自己也不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当时,心中第一感觉就是在学生面前“丢了脸”,没了自己的“师道尊严”。但是,我转念一想:“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吗?”于…  相似文献   

8.
提起我家,可真了不起,是有名的仕宦之家。一家竟有三位“部长”,你信不信?奶奶——“生活部长”,妈妈——“管理部长”,爸爸——“学习部长”,这三位“部长”管的可是只有一人,那就是我。每天,我一放学回到家,第一个接待我的是“生活部长”——奶奶。“在学校吃的好吗?”“有没有生病?”……我刚放下书包,就问这问那,没完没了。接着匆匆忙忙拿出许多食物:雪梨,说是有清热的作用;核桃,说是给我补脑的……还没等我吃完,“学习部长”就从单位打来电话,严肃地问:“孩子,今天作业多不多?”“完成了多少?”“有什么困难?”我说:“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相似文献   

9.
邓楚岩 《作文大王》2023,(Z2):82-83
<正>两个月前的一天,爸爸来接我放学,手里端着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爸爸,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里面装的是一种昆虫,叫作蚕。从今天起,我们家就要养蚕宝宝了!”一听可以养蚕,我既高兴又担心:“那蚕宝宝吃什么呢?”“吃桑叶啊!”爸爸说。知道怎么养了之后,我就放心了。  相似文献   

10.
“0”的自述     
我叫“0”,身体是椭圆形的。但每当同学们看见我后,都会对我的身体形状感到疑惑:“0”,为什么是椭圆的呢?其实关于我的身体的样子是有一段传说的。传说,人类发明了1、2、3……10后,计起数来十分方便,但只是数到没有的时候,却不知所措起来,终于有一天,一个叫刘旋思的人在计数时,由于数到没有时,就在地上划了一圆圈来表示,就这样我便诞生了,身体形态也就一直保持到现在。可人们创造出我后,却对我的作用不甚了解,有的人认为“0”就是来表示没有的;还有的人干脆认为“0”什么用途也没有。为此我非常的苦恼,其实我的用途是很大的。的确,在小学里,…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前我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直到那次数学测试我得了“D”……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在一次数学课上,支老师让我回答一道数学题。我数学基础不太好,根本没听懂老师的讲解,只能红着脸说:“我不会。”支老师见我真的不懂,便又讲了一遍答题思路,一边讲解,还一边在板书上写下答题过程。讲完后,她问我听懂了没有,我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可实际上我并没有听懂。  相似文献   

12.
王雪 《班主任》2024,(2):25-26
<正>针锋相对“辩”不停“我觉得每个班长都在针对我!”“我觉得我说话没那么大声!”“我就笑了会儿,我觉得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我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一天放学后,教室里飘荡着小君愤愤不平的声音,无数个“我觉得”萦绕耳边。“你觉得、你觉得、你觉得,天天你觉得,你觉得对难道就对吗?你确实干了这些事,违反了我们的班级公约,不是吗?”想起他平时的种种表现,我忍不住高声呵斥小君。  相似文献   

13.
我是只小馋猫,对“肯德基”是情有独钟。每个星期回家,我都会闹着要妈妈给我买。要是妈妈答应了,我就眉开眼笑;要是妈妈没有答应,我就不依不饶,吵得妈妈头都“大”了。哎,“肯德基”的诱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和父亲一起走进一家宾馆,看到一盆花非常漂亮,我便问:“您猜这花是真的还是假的?”“一定是假的。”“为什么您敢这样肯定?”“你看,它连一片黄叶都没有,并且连一片将要变黄的也没有,那一定是假的。”走近用手摸摸,果然是假的。这件事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一节课如果没有出现错误,那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假课;第二种:低...  相似文献   

15.
张军 《今日教育》2022,(6):74-75
<正>“校长,这节课我‘讲得如何’?”我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课后也常有老师登门求教,恳求给其指点一二。当老师们这样询问的时候,我总会三缄我口,不置可否。说心里话,我心里总是酸酸的,埋怨老师教学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自责和内疚。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了,我们的一些教师从理念到行为依然固守着老传统,依然抱着“灌输式”的教法津津乐道,依然独霸着课堂讲得眉飞色舞。评价一堂课之好坏的着眼点依然局限在“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如何”。知识从来都是学会的。在教与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学还是可以推进的;但如果没有学,那么教就变得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接到范老师的电话,说《当代学生》创刊十周年了,问我这个“老人”有没有兴趣写点东西。“好啊”两个字在脑海中没有停顿—秒钟便脱口而出。握着手机和范老师聊了一会儿,一路笑去。朋友问我:“怎么这么开心?”我说:“就是这么开心!”十年,真是—个好日子。我是在“五年”的时候认识《当代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朱国忠 《班主任》2008,(10):29-31
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一个统计,结果令人伤感:500名教师中,只有14人的子女报考了“师范学院”或“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剩下486名教师的子女不愿意做老师,原因是“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正>我刚当班主任时,每周有十二节课,本来时间就不够用,再改周记简直占用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于是我巧妙应对,批改周记时,比较好的写“优”或“良”,差一点的批“中”,没眼看的写个“阅”字就算批改完。这是我给学生和自己双双减负的“杰作”,这样持续了一年多。班长陈翠娟每一篇周记都写得工工整整。在一篇周记中,她担心自己的梦想太高远,难以实现。我第一次在“优”之外写了两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想到,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总是沉浸在对“吃”的渴望中。父亲见我嘴馋,常常对我说“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的道理,懵懂的我隐约感到这仅是父亲对生活无奈的自我慰藉罢了。长大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吃”消耗了一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之后,使人渐渐觉得“吃”是压力,“吃”是负担,往往是吃得无奈,吃得无聊。有人戏言,原来是“饱人肚里不知饿人饥”,谁料想如今是“饿人肚里不知饱人难”。不是吗?吃的次数多了,却没有了儿时对过春节般的盼望;吃的形式新了,却没有了中秋节晚上全家一边赏月一边分月饼时的情趣;吃的档次高了,却没有了…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几年,诗歌界、理论界对“朦胧诗”问题很讨论了一阵子。笔者没有参加那次讨论。不过就我所知,多数论者认为在诗的王国里,应该给“朦胧诗”以一席之地。我个人也是赞成“朦胧诗”的。我并且进一步认为:“朦胧”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一切艺术形式中。艺术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美感,“朦胧”正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