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中产生了语言学转向.这种转向与近代和现代哲学在解释社会规范的基础问题上遭遇的困难有关.这种转向在当代西方社会哲学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社会规范的有效性论证,需要通过话语进行.其中哈贝马斯和福柯的研究具有代表性.这种转向对于当代社会哲学研究重点有了影响:重视生活世界、重视交往合理性.中国当代的社会哲学研究在语言学转向问题上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语     
《老年教育》2016,(4):26-27
官商交往要"亲""清"前不久召开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型政商关系提出的"亲""清"要求,指明了"官""商"交往相处之道。十八大以来,百余只"大老虎"落马,上万只"小苍蝇"折翅,绝大多数都与不健康的政商关系有关。政商关系要"亲"更要"清",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政商关系"新生态"的必要之举和衡量标准。官商之间要"亲",是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键。官商之间要"清",是保证干部队伍纯洁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可大致划分为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与当代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主流形态不是中国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进一步发展更新形成的哲学,也不是中国当代本土生长起来的其他新的哲学,而是从外国引进、然后又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运用中国语言表达的、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被中国人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的国家哲学.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促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管理哲学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中西方管理哲学具有各自的特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各国的密切交往,中西方管理哲学有逐步相互融合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积极弘扬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精华,而且要积极吸收消化西方管理哲学的优秀思想,从而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  相似文献   

6.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公共领域虽然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理论话语,但它对于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也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来看,公共领域是监督制约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有效机制,它通过把“话语民主”形成的“交往权力”转换为行政权力而实现了对国家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进而促进着当代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应该在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究,应该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来思考中国公共管理问题.<中国公共管理>正是一本基于对中国问题思考基础上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视角和方法,按照中国国情和公共管理的理念来探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即协调党政关系,处理好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提高私人部门的社会责任感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的垂直性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对话是从“交往理论”衍生出来的。“交往”本是哲学领域的概念。传统哲学中的“交往”,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道关系。在现当代哲学中,“交往”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当今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人的主体精神失落和工具理性无限膨胀等问题,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衡和紧张。近年来,交往理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因为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交往主体,通常被称为“师与生”,或“教与学”,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这个人际交往系统,以传递经验,造就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内容;它…  相似文献   

11.
实现均衡阶层话语权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阶层话语权却出现了严重失衡。在后现代社会专业化、体制化、有机化、商业化、媒体化浪潮中,公共知识分子消退了,无法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话语批判的责任,这是影响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失衡的重要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内涵表明它是客观现实性与主体能动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多年来,我国哲学界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研究实践范畴,着重探讨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并在对实践的结构和要素的研究中,讨论了目的范畴与实践观念的关系;从历史观的高度,着重探讨了交往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凸现了实践范畴的交往维度,并提出和研究了交往实践观;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内在联结,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实现了对实践范畴的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14.
指出政府公共管理制度和方法,与人们认识公共管理的哲学观点紧密相关。从中国古代儒法思想和西方公共管理哲学摘取合理的公共管理制度所应该包含的哲学思想,结合中国公共管理的思想精华与西方可资借鉴的公共管理思想,提出完善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和公共政策决策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公共性与道德的公共性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公共性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从公共性的视域审视学校道德教育,其在价值导向上面临个人德性对公共德性的遮蔽,在主体关系上面临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公共性的排斥,在交往实践上面临私人交往对公共交往的削弱等困境,从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的出场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作为现代性视域下意义重建的共同体,秉持公共价值优先的德育价值导向,倡导公共性的德育主体间关系,构筑公共交往的德育实践情境,在理论上有助于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学校道德教育要遵循公共性的运思逻辑,由内而外在激发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推动学校参与社会道德治理等层面对道德教育共同体进行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共管理向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管理的方向复归。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好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与公共物品的需求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良性互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公共关系管理在电子政务模式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未建立之前,中国公共关系思想实际上是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中国公共关系学从产生到发展都深刻受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从古代朴素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到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建立,中国公共关系学始终与哲学的发展同步。在中国公共关系学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哲学分析方法日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互依共存、互寓共融,是中国公共关系学与哲学最本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公共性理念就是关于公共性问题的理论范式.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性理念的当代转向,为当代政治哲学、公共哲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教学哲学思想源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源于教学知识的继承与发展,源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思想特别是教学智慧的呼唤。滋生于时代文化土壤和当代中国教学哲学丰厚思想的生成论教学哲学,在继承传统哲学智慧,借鉴国内外优秀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在教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审美观、历史观等领域,形成外部联系愈益密切,内在关联走向统一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即以教学存在的对成交往观、人文化成观、关系进化论、超越艺术观、文化历史观等为核心架构的中国本土教学哲学理论——生成论教学哲学。这样的教学哲学探索,应该承担起以澄清教学价值、涵养教学智慧、引领教学变革等为核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