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叙事的连贯性,节奏的均衡性,是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突出的艺术特征,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他们在各自的电影是作中对传统的叙事结构不断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郑政秋的“巧而简”,蔡楚生的“巧而实”,谢晋的“巧而真”,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叙事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而谢晋融合了现代电影以心理活动为情节线索的叙事方法,其创新步伐更大。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教学中,以物象为抓手,精读这一篇,整合“这一类”文本,使学生深刻体悟小说中物象与小说情节、人物、主旨的逻辑关系,从而领略作者的叙事匠心,感受艺术的逻辑真实,使小说鉴赏教学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3.
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情节安排手法。巧合是对生活中发生的偶然事件的一种巧妙运用,是对客观规律必然性的补充。所谓“巧”,是指情节结构的巧妙和完美。它既要出人意外,引人入胜;又要合乎情理,做到巧在理中。这个理,从大处说,即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相互联系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偶然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性。具体在文学鉴赏的教学指导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巧合的情节中发现并悟出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首先要明确的是,科学与文学有所不同。科学的认识不能仅依据巧合,其任务是透过偶然性找出必然性,找出事物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俞晓红 《学语文》2022,(5):84-87
“鸳鸯抗婚”情节篇幅不长而故事集中完整,叙事逻辑完备而从容,增添了小说文本的审美张力。从“鸳鸯抗婚”探入《红楼梦》,是获得整本书感知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5.
李婷 《文教资料》2006,(13):139-140
《双城记》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如果说《双城记》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巧合?为什么作者既同情老百姓的革命,却又对中产阶级毫无保留地赞美?这一切都和《双城记》的叙事逻辑有关,《双城记》的叙事逻辑有两种,其一是人道主义叙事逻辑,人道的观点使作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以悲天悯人的胸怀看待所有的人,因而小说有浓重的理想色彩;其二是为追求市场效应的趣味逻辑,因此小说有浓重的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艺术家们在文学作品的情节设置上喜欢使用巧合,善于运用巧合,大量使用巧合,巧妙利用巧合,从而把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生动,跌宕生姿,出人意表,引人入胜。例如选入中学课本的《水浒传》片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中就使用了众多的巧合:巧遇李小二,巧闻高太尉,巧得酒葫芦,巧遇暴风雪,巧见山神庙,巧塌草料棚,巧宿山神庙,巧闻知真相……这些巧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时间巧这类巧合,指的是时间安排上的巧合。  相似文献   

7.
蒋承勇 《东吴学术》2023,(4):5-18+2+161
古希腊悲剧和史诗高度重视情节与结构,这种传统深深影响了西方叙事文学。从史诗到传奇再到浪漫主义小说,西方叙事文学以情节的离奇、曲折见长,情节的发展演变、故事的结构布局尚缺乏生活的“必然律”“可然律”;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则在“必然律”“可然律”方面标示了历史新刻度。现代现实主义之前的西方叙事文学虽然情节的叙述都符合“整一性”要求,通常也都呈“线型结构”,但空间转换与时间逻辑并不紧密,因而缺乏真实性。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在叙事方法上体现了一种事理逻辑和实证理性,时空转换通常清晰而有序,逻辑性和真实性强;现代主义叙事文学以表现主观的“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结构上的“立体格局”,时间、空间、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观念被打破。不过,现代主义在情节结构上并不与现代现实主义完全割裂。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作品虽有对既往文学的“反叛”与“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的“断裂”,而是在“创新”之深层蕴含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8.
渠慎松 《阅读与鉴赏》2006,(10):56-56,59
常言“无巧不成书”。正因为有了祥林嫂人生际遇的巧合,才使我们得以撩开封建礼教吃人的面纱;正因为有了华夏两家苦难的巧合,才让我们看到疗救社会的必要……一次次的巧合,才能使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曲折情节,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出自我国古代典型话本小说《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教学本文时,为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提高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领略我国古典小说“巧”的魅力,我从“巧”字入手,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体会以下“六巧”,并品味其在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事、故事和情节 ,是叙事作品分析中经常遇到的三个互相关联又性质不同的概念。一般地说 ,本事与故事、情节较易分清 ,故事与情节常混而不分。现代文艺学为深化叙事作品的艺术分析 ,吸取现代叙事学理论成果 ,对三个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简言之 ,本事是指作品的故事情节所依据的原本的真实事迹 ;故事是指对本事艺术加工后按时间顺序存在而有待进入作品的事件 ,或可从作品本文中抽取出来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事件 ;情节则是在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中按艺术逻辑叙述的故事或事件过程 ,情节往往打乱事件的时间顺序 ,更强调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叙事技巧。从…  相似文献   

10.
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表现出深厚的哲理意蕴,这与其完美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这种叙事艺术表现在场景与角色的设置、情节结构的设计、叙述层次、叙述角度等诸多方面,从而体现出作家“神话化”、“哲理化”的叙事风格和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将教学过程、体验和反思融合起来从而发现教学经验,既关注教育的“理”与“逻辑”,又关注“事”与“情节”,还关注“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包含四个要素:教学思想、教学主题、教学情节、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严密而又迷人的逻辑结构中,有许多令人陶醉的“巧合”.力学和电学,本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内在的规律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如牛顿万有引力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荧屏上谍战剧十分红火,其中许多谍战剧设置了“假扮夫妻”这一情节,新时期的谍战剧人情味浓厚,剧情曲折迂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潜伏》《悬崖》作为谍战剧的代表,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假扮夫妻”这一叙事要素,并引得后起的谍战剧竞相模仿。笔者认为,谍战剧之所以采用“假扮夫妻”这个叙事元素,实际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文化审美朝着日常化渐变的趋势,同时在这个元素中也可以看到隐藏在当下的大众文化中“狂欢式的娱乐化”,以及与拳能紧密联系的“窥探”欲望。因此,笔者认为“假扮夫妻”的叙事元素实际上迎合了大众的窥探欲望,其中既有对英雄人物私生活的好奇而导致的窥探,又有将“假夫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与道德相悖所产生的快感。  相似文献   

14.
吉尔吉斯民族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表现了深厚的哲理意蕴,这与其完美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这种叙事艺术表现在场景与角色的设置,情节结构的设计,叙述层次、叙述角度等诸多方面,从而体现出作家“神话化”,“哲理化”的叙事风格和作家精湛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5.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16.
宋元以前小说的叙事手法逐渐走向自觉,开始注意到真实性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注意到情节猎奇及其内在逻辑,使小说的叙事结构日趋成熟。早期小说对叙事艺术的不断探索,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巧合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却遇顶头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机缘巧合。这一系列颇有生活原味的巧合,为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遵循文学创作规律的巧合运用可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是我国传统叙事艺  相似文献   

18.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王素霞 《学周刊C版》2014,(4):104-104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从“研究学科知识,构建理论逻辑”“围绕理论逻辑,精选案例,构建生活逻辑”“围绕中心案例,展开情境,巧设问题,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结合”三个方面探寻运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 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曹禺的<雷雨>,思想深邃,情节动人,人物关系复杂,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烙上"巧"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