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样态集中指向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全面解构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这些关涉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蕴含着从"认知—解释"到"价值—信仰"再到"目标—策略"的意识形态解释逻辑。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要在学理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并在学好历史、观照现实的基础上做好治理匡正工作,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人们的价值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意图达到其不为人知的政治目的。面对这一思潮的滥觞,从明、破、立三重维度出发,明确历史虚无主义在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载体三个方面的演变历程,破溃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观防火墙,加强网络监管的抵御理路。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在我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西方反动思潮,对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甄别、溯源和泛滥危机剖析,审视其对中国新时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并从哲学层面上探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践论和历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性克服,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内涵,还原历史真相,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建立健全高校红色实践育人体系,牢固占领意识形态宣传高地等具体对策,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重塑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自信。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中典型的错误思潮之一,有其复杂的理论根源与社会根源。批判和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是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需要。“四史”教育是坚持唯物史观正确看待与解读历史的实践,是应对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的利刃。在剖析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源起流变与面相症候的基础上,以“四史”教育为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三个方面试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系统的批判,帮助人们认清历史唯心论的本真面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披着学术理论外衣来研究历史,捏造事实、解构历史、抽离文化的伪科学。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非但没有消停,更没有绝迹,而且发生了更加“软性”的转向,在政治立场上呈现出了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话语叙事上更加地柔性化,在虚无手法上展现了隐形化、软性化的特征。在新时代,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有必要从哲学角度去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实质,揭秘新时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当代特征。必须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加强青年群体的“四史”教育,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好这场无硝烟的政治战争。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受到多种错误思潮的青睐.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和帮手.这不仅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满足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需求,而且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具有相通性,在阶级属性、哲学基础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因此,批判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必须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否定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鹄的之谬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加以批判和引领。近年来,学术界研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特点的著述较多,归纳历史虚无主义宏观危害性的成果也颇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哲学地位和内容边界及其与哲学虚无主义的关系,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微观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历史观消极影响的特点、规模、深度等方面的质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用新的方法从不同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细化理论研究和广角度实践探索,已成为相关研究的一种新需要、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重新泛起,并呈现出形式日益隐蔽多样、危害日趋严重之势,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理论维度上,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政治本质和价值特质;历史维度上,厘清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脉络;现实维度上,指明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策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对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错误思潮,常常借助文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网络的传播力四处渗透、多向扩张、深层渲染。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传播主体、媒介、内容、受众上呈现出多重样态变化,同时网络场域中虚构叙事、推荐算法、“过滤气泡”“信息茧房”,不断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窒碍人民思想的共识凝聚,促进史实真相的掩盖,助推错误价值观的泛滥,最终荼毒民众的思想。为有效防范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侵蚀,必须加大优质供给、增强技术赋值、改进算法程序和培养主体素养,为在网络场域中抵制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基本遵循、有效抓手、重要保障和主线任务,构筑起抵制文艺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防护墙”。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文化虚无、价值虚无、民族虚无以及政治虚无之中,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调侃英雄、丑化伟人,割裂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而且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高校要通过不断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同解释学历史观有着历史相对主义的共同源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解历史、诠释历史上,无限放大历史解释“先见”,放大历史著述的主体性,解构历史,彻底陷入主观化泥潭;在历史方法上,由于其历史观本质上的缺陷,使其同解释学一样无法祛除形而上学的弊病;在政治属性上,尽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隐晦的话语,号称“价值中立”,但基于“效用历史”角度的主观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修辞,恰恰鲜明地反映了其价值取向与潜隐的意识形态属性。解释学历史观是历史相对主义的典型。基于批判解释学历史观的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三维透视,为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当代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辨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隐蔽性强、迷惑性高的本质。在列举于纸媒、视媒和网媒上肆意杜撰史实基础上,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具有不利影响。鉴于高等教育在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教材、重参与、重监督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逐步形成有效的历史虚无主义抵制机制,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股反党、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影响。它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虚无革命历史事件,抹黑革命历史人物,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削弱大学生文化自信,歪曲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不足、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历史观的不成熟。为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以法治手段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深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加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增强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网络媒介的兴起和普及,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呈现新趋势,即传播对象的青少年化、传播的碎片化和隐蔽性,以及传播的持续化和弱辨析性。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新趋势使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为此,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唯物史观教育,又要与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正面交锋,强化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5.
历史虚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与"全盘西化"论相伴而生的社会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危害甚大。邓小平理论中虽然没有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但其中充满着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思考。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可以为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旨在削弱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革命文艺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文艺再现,不仅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史诗情怀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同时也塑造了大量革命英雄形象,讴歌了共产党人崇高信仰与精神品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危害主要体现在颠覆青年正确的党史观,动摇青年共产主义信仰,淡化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瓦解青年无产阶级政治情感。因此,我们更要坚定自信、努力营造革命文艺创作新生态,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鼓励青年读经典,多管齐下、正确塑造青年历史观与党史观。革命文艺不仅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更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不断蔓延,消解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分析其主要成因,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包装华丽造成精神迷惑,传播便捷助推思想混乱,教育滞后导致育人真空,阅历浅薄引发判别模糊。为此,高校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摧毁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以科学的历史观教育为主导,增进大学生党史国情的认知;以正确的思想舆论为引导,营造清风气正的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借助互联网的触角,历史虚无主义迅速扩大和蔓延,并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消解历史、解构事实、否定真相,试图改变人们的价值共识和历史认同,抹杀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成就与光辉业绩。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的建设力度,规范互联网管理和秩序,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当前,伴随对外交流的全方位加深和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兴起,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重新泛滥。它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以“范式转换”为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等持质疑和否定的态度,干扰了大学生积极人生观的形成,动摇了大学生道路自信,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形势,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解及其背后的原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深化唯物史观教育和“四史”教育,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和意识形态法制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受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网络空间中的话语传播主体、传播向度、传播方式和传播效能等均已产生重要变化,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全新传播语境。在这一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主体、受众、内容、方式和影响上呈现出多重样态变化,加剧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历史文化认同风险、网络安全生态风险。因此,必须分析和把握新传播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样态变化和现实风险,构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综合治理体系,从而全面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