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所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所源及其特征。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集中表现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首先来自党的事业的崇高性以及人民的认同与支持,离不开对党的历史的科学认知与评价、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以政党自信为本质的自信,也是与“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统一、与现实和未来自信相贯通、与历史清醒相结合的自信。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使命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其特有的价值内涵全面引领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彰显出的价值意蕴是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效渠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以思用贯通、知行统一的原则引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坚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于学生的实践行动,激励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重要优势在于资本发挥了聚集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建设高质量的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实现人民至上价值的重要条件。资本的本能是利润至上而不是人民至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现阶段我国规范和引导资本,对内,主要是规范和引导私有资本健康发展,对外,主要是防阻西方垄断资本在我国无序扩张。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作恶多端,社会主义制度节制资本无序扩张,严禁了资本享有控制社会的权力,迫使资本止恶扬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治理的重要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人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人民”一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次使用,既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的真正主人身份的认同与重视,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权力、人民利益、人民幸福等问题的高度关注。整体地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主要有三个维度的含义:首先,作为主体的“人民”,“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绝对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其次,“人民”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最后,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中,“人民”的身份、地位与作用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概念的这三个维度并非各不相干,而是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它们既充分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发展思想,又从人民观的维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目标、任务与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集中全党同志智慧、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动员令和宣言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智慧。不仅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立场,彰显着唯物辩证法和大历史观的理性魅力,显现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理性光辉,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理性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精神等丰富内容。唯有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哲学智慧学懂弄通,唯有这个“理论一经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世界正在哲学化”的目的,才能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也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前人关于斗争的理论论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得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重要论述中的辩证法思想,为我们不断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时代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意蕴及条件保障,提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新百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党的二十大的里程碑意义体现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里程碑意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意义;事关世界繁荣进步,对于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静 《福建教育》2023,(4):13-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行动纲领。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师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个牢牢把握”补充进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道”轻“理”、重“形式”轻“内涵”,进而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的“三个务必”,篇中“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篇尾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永远在路上”,以及贯穿报告始终的问题意识、底线思维、防范风险挑战等论断,无不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具体表征,为接下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继续走好新的第二个百年赶考之路提供了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其中蕴含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是教育和形塑当代大学生身心的重要思想武器。从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政治要求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情感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可从四重维度展开:新道路融入,突出融入的导向性;新思想融入,提升融入的学理性;新方法融入,强化融入的指导性;新成就融入,展示融入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思政课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坚持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等教学原则,找准报告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运用纵向、横向对比、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让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对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课程标准和根本任务有重要意义。文章探索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上好专题课程及打造主题教育活动等为抓手,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塑造并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渠道是思政课,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参与式体验、设计虚拟式体验、实施议题式教学等策略,强化本能认同、增强情感认同、提升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是全国人民的重大盛会,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文章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理论逻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对比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依靠人民开展国家治理、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始终致力于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彰显出党中央对于青年一代的深切期望,阐明了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地位。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积极探索前行,不断改革创新,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伟大业绩的基本要求,是巩固青年群众力量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不仅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也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报告对新时代十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总结,更加突出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贯穿报告全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青年“成人”“成事”的内在要求,是课程思政实现质变飞跃的实践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质旨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系统观为根本理论,坚持“协同、整体、开放”三原则;以实践性为根本方法,提高“觉悟、行动、担当”三能力;以深刻性为根本准则,把握“逻辑、哲理、生活”三属性。  相似文献   

19.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政治课教学,是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认同、增强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使命感的必然要求。以高中政治课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为例,从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自信等三个着力点入手,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进行具象化融入。在具体融入中,要善于把握融入的“四度”,即深度上要学精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效度上要有效把握衔接的形式与内容;精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温度上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让思政小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梦想,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伴随着意识形态的重大争论。成功开辟现代化道路,体现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科学意识形态指引有着本质性关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卓越证明,也是在社会思潮“万花纷谢一时稀”背景下逐步走上正轨,在力排各种意识形态偏见或者误解、拒斥各种“左”和右的干扰中创立起来的,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具有历史性维度。同时,它也具有共时性维度,即其意识形态底蕴都具有对话和交锋色彩,体现了自己的主体性、独创性和有效性。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明道路背后的“主义之争”,而且有利于坚定“道路自信”和“意识形态自信”,从而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