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即清文宗咸丰九年,也即洪秀全打出"太平天国"旗号的那一年,至今历时一个半世纪,是全美1500多家日、晚报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也是世界报坛令人瞩目的"报纸中的报纸".日销100余万份,全美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的先行者——《纽约时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兴起为报纸与网络的互动互融提供了先决条件,<纽约时报>率先走在报网融合的最前沿.本文以<纽约时报>为个案,着重分析其在与网络媒介融合过程中对于理念、内容、人才及技术等方面的关注,旨在探索一条报网融合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3.
范涛  王昊  陈玥彤 《情报学报》2022,41(4):412-423
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挖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效识别实体对地方志知识组织和知识图谱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地方志命名实体识别研究主要基于文本,缺乏文本对应的图片,而图片中的内容能够为识别文本中的实体提供额外的信息,从而提升模型识别实体的性能,并且实体识别还面临着已标注语料匮乏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利用深度迁移学习方法,结合地方志中的文本和图片进行多模态命名实体识别。首先,基于人民日报语料库和中文推特多模态数据集,分别预训练结合了自注意力机制的BiLSTM-attention-CRF模型和自适应联合注意力模型,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迁移学习方法将权重迁移至地方志多模态命名识别模型中,使模型获得提取文本和图片语义特征的能力;然后,结合过滤门对多模态融合特征去噪;最后,将融合后的多模态特征输入CRF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层进行解码。本文将提出的模型在地方志多模态数据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同相关基线模型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刘琴 《东南传播》2015,(6):70-72
从《爸爸去哪儿》到《花儿与少年》,明星"真人秀"节目延续了草根"真人秀"节目的"媒介奇观"制造,主要在"冲突"、"戏剧化"和"解决"这三种元素上发力,虽不能肃清"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冲突设计的陈规,但人物性别"刻板印象"正反建构的加入,因为节目场景的陌生化与生活化,情感性叙事带动了社会性思考,让节目在意义建构上实现了增量。  相似文献   

5.
近年上海图书馆通过数字人文搭建多个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关联数据,以知识图谱、GIS等展示方式提供服务。基于关联数据的专业服务对基础数据提出新要求,如数据本体化须具体到人名、地名、时间等实体;数据保留关联性,以关联数据形式存储。在新的数据要求与数据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传统通过人力来加工数据的方法,或提取简单的实体,无法满足需求。为此,研发命名实体识别工具,以上图关联数据为词典,结合HANLP技术,实现文本的实体挖掘。工具投入使用后,可对数据批量进行实体识别,改进了数据处理流程,缩短了数据加工周期。  相似文献   

6.
谢点  余红 《新闻前哨》2014,(3):33-36
在舆情事件频发的信息时代,刻板印象经常被认为显著影响受众解码。本文以“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事件为例,实证考察受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于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是偏消极的;(2)受众对“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的解读方式与其对富二代刻板印象并不显著相关;(3)刻板印象在对受众解码发生影响时,是“双过程模型”,即重要性是有限的,有条件的;(4)教育程度、话语权资源、媒介符码呈现是刻板印象对受众解码造成影响的干扰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5年《纽约时报》中国环保议题报道为样本来具体分析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所谓"低政治"向度、非传统安全性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话题。环保主题的报道中,虽然也有对中国的肯定,但主旋律还是对中国负面甚至妖魔化的报道。"雾霾中国"也成为《纽约时报》社会类报道的中国形象代表。但气候峰会的召开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引领了气候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与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合作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介绍命名实体识别的基本概念,分析两种命名实体识别的基本方法:基于规则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并以最大熵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文菜名识别进行实证研究。根据中文命名实体的特点,设计6种特征模板。实验结果表明,在简单特征模板的基础上增加标注特征能有效提高命名实体的识别效果。对改进识别效果有用的特征依次为:标注特征、词性组合特征、后向词性依赖特征和词形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疆"7·5事件"为主题,对《纽约时报》与此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纽约时报》通过词语的选择、隐喻的运用,将"7·5事件"的实质定义为"自由与人权"问题,这与他们对西藏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种话语结构凭借美国在世界新闻流通市场的强大话语权而传遍全球。解构与重建这些话语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李盼盼 《大观周刊》2012,(37):22-22
《日出.印象》是莫奈1873年的一副写生画,它突破了旧有的绘画形式.用真实洒脱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真实的印象,画作充满了自信,率真,自由的表达了画家对于自然晋观真实感受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择《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对1979年至2011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纽约时报》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报道倾向主要以负面报道为主,其背后隐藏着美国式的单极思维和双重价值标准,以及意识形态、文化差异、西方传播价值观等多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丁华东  黄琳 《档案与建设》2020,(4):43-46,37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三部七卷本的《记忆之场》汇集了众多法国史学家的研究结晶,是当代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之一。全书内容涉猎面广泛,颇具启发性,故文章聚焦"记忆之场"这一主旨概念,对皮埃尔·诺拉的档案记忆思想进行剖析和揭示,以期为档案学研究引入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择用“优美”“宏壮”分别评价“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对于其中出现的扞格难通的状况,不宜过分执着于概念的文化归属,而是有必要先回到《人间词话》的论说语境,通过“了解之同情”的方式,考察两组概念的演绎情况,辨明王国维的问题意识。如此才能回答概念的对应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优美”“宏壮”对词的感悟方面不足的问题具有补偏救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逐渐消逝,如何保存记忆,让新一代年轻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影视作品的责任重中之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作为书写革命记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影像技术营造"记忆之场"获取记忆线索、立体化塑造英雄人物还原历史真相、多角度切入叙事模式引发情感共振,进而强化理想信念.建党百年献礼片《觉醒年代》作为历史正剧,尊重史实又不落俗套进行艺术创新,丰盈展现建党历史,质量与口碑齐飞,实在值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日,看到了2007年第5期《档案管理》(简称"最新一期《档案管理》"),感觉它与以往各期相比,有很大改观.  相似文献   

16.
标注古代中医文献的命名实体能挖掘其蕴藏的中医学知识,推进中医现代化发展。文章基于BERT-base、RoBERTa、SikuBERT、SikuRoBERTa预训练模型,以《黄帝内经·素问》为研究对象、Flat-lattice Transformer (FLAT)结构为微调模型,构建中医文献中病证、病理、经络、穴位、五行等命名实体识别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直接使用古文繁体BERT模型对古代中医文献进行领域命名实体识别,基于繁体《四库全书》的SikuBERT、SikuRoBERTa预训练模型效果优于BERT-base、RoBERTa模型;引入FLAT结构作为微调模型后,SikuBERT在有标点情况下表现最优,识别效果可提升4%左右,SikuRoBERTa在无标点情况下表现最优,识别效果可提高2%~3%。实验验证了FLAT作为微调模型对BERT模型在中医专业领域中古文献命名实体识别工作上的有效性。该微调模型可以有效避免分词错误引起的实体识别传播错误,提高中医命名实体的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城管一词已经丧失了城市管理的原意,逐渐成为暴力执法的代名词。本文选取《羊城晚报》2014年的城管报道为研究样本,力图归纳城管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媒介表现及问题,以期从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并针对这类不恰当的媒介现象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