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外下雪,门内“伊川先生瞑目而坐,游、杨二子侍立”,先生醒觉,始嘱二人离去,“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这则“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在宋代,伊川即大理学家程颐,游酢、杨时是他的学生,时已年届不惑矣。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却不尊重学生,师门森冷,教风峻刻——那个时代大抵如此。人们引用“程门立雪”的成语,习惯上只述及它正面的涵义,其实,近一千年来其负面影响也在默默起作用,至今似乎犹不能忽视。日前听一堂数学课,教师画了一个两边很短的  相似文献   

2.
名人尊师     
<正>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皆为美德。名人尊师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不胜枚举。程门立雪,堪称尊师典范。相传,有一天,北宋理学家杨时与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得到正确答案,二人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风雪交加。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二人担心惊扰了老师,便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过了许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了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  相似文献   

3.
程园位于河南洛阳的伊川县城西部白虎山麓(lù),为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颢(hào)、程颐(yí)兄弟及其父亲的墓地。相传北宋时,南剑州将乐县(今福建明溪)有个叫杨时的进士,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后程颢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让他在伊川书院求学。杨时四十多岁,学识渊博,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zuò)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天空中飘起鹅毛大雪,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立在雪中。游酢实  相似文献   

4.
程门立雪     
北宋人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起到大学问家程颐家去拜师。不巧,程颐正在睡觉。  相似文献   

5.
教育掌故     
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请教的事。程颢和弟弟程颐,同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杨时、游酢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虽然已四十来岁了,而且都已考上了进士,但还是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程颐家登门拜见的那天。  相似文献   

6.
程门立雪     
《语文》课本上有一个成语故事,叫"程门立雪"。它说的足宋朝有一个叫杨时的人,读书遇到疑问,就去请教老师程颐。杨时来到程颐的家门口时,得知老师午睡还没有醒,他不想惊醒老师,就站在院子里等待。那时正下着大雪,等程颐午睡醒来,杨时身上已经落满厚厚的雪花。程颐非常感动,赶紧把杨时让进屋去。这个成语故事后面附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典故中包含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7.
提起祖国优良传统中的“师德”,人们就会想起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是说,在一个大雪之日,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假寐,杨时等人就在门外站了半天。门外已经雪深一尺,  相似文献   

8.
程门立雪     
<语文>课本上有一个成语故事,叫"程门立雪".它说的是宋朝有一个叫杨时的人,读书遇到疑问,就去请教老师程颐.杨时来到程颐的家门口时,得知老师午睡还没有醒,他不想惊醒老师,就站在院子里等待.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故事叫“程门立雪”,讲的是宋朝有个叫杨时的读书人,有一次特地到洛阳去拜访他的老师程颐,请教问题,可是不巧碰上程颐睡午觉,他就站在门外等着。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空飘着鹅毛大雪。等到程颐醒来时,看见杨时站在一尺深的积雪中,头上和身上也飘满了雪。杨时因此成为尊师的典范,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绝。然而我觉得,杨时这个人有点毛病。他不吵醒老师,是对老师的尊敬,这应该赞扬。但他站在露天的门外,任大雪淋,明明有  相似文献   

10.
说“求师”     
宋朝的杨时,有一次去洛阳见他的老师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盹,他便站在一旁等着,那天正好下大雪,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积得一尺深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生动地表达了杨时求师的迫切心情。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而学习,是必须要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这样便为创造一番事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切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这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上.情况也一样。如杨振宁的老师是芝加哥大  相似文献   

11.
由“程门立雪”说起这已经是被时代遗忘的故事了,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著名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相似文献   

12.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象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宋明理学的发展》第10页有两幅人物插图。左面一幅神态冷峻.下面注为“程颢”:右面一幅人物神态随和.下面注为“程颐”。两图右上面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程颢、程颐虽是亲兄弟,都是理学家.但二人在处世态度和待人上却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程门立雪"指的是"杨时立于飘着大雪的程门外",寓意杨时尊师重道.很多为此故事配的图片(如本文题图),画的亦是有人身披斗篷,立于雪地中,身上积雪有厚厚一层. 这里的寓意倒是对的,但说杨时是立于程门外,似乎不曾经过考究. 成语"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原文说:"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原来,"立雪"的不只杨时一位,还有游酢.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讲的就是:有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拜见程颐,恰遇程颐正闭眼小憩.杨、游见状,就立在一旁等着,没有离去.待程颐醒来,那门外的白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  相似文献   

15.
涪陵北岩名胜点易洞因我国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曾在此地点《易》而得名。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洛阳(今河南伊川县)人。年18,游太学,以《颜子所好何学论》名震当时,拜授学职。少时曾与其兄程濒学《易》于周敦颐,后同为北宋理学的中坚,“程朱理学派”的创始人,并称“二程”。程颐“力学好古,动尊礼法”,“用敬涵养”,“格物穷理”,创造了一种以“理”为本的哲学体系。他讲学达30余年,影响很大,因此.他的学派当时被称为“洛学”,一时学者风从。涪陵学者谯定本学《易》有师,“闻之洁衣往见,造诣…  相似文献   

16.
范纯仁,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是范仲淹的二儿子。虽然范纯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及他父亲,但是他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气度。一代大儒程颐与范纯仁素有交往。一天,程颐去拜访刚刚卸任的范纯仁,谈起往事,范纯仁显得十分怀恋自己当宰相的时光。程颐不以为然,直言不讳道:"当年你有很多事情都处理得不妥,你难道不觉得惭愧吗?"范纯仁不知程颐所指何事。程颐解释说:"在你任  相似文献   

17.
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相似文献   

18.
自居易所作《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了唐玄宗纵情声色而荒淫误国,对李、杨二人大加抨击;后一部分情感却发生逆转,完全收敛批判锋芒,反而用生花妙笔歌颂了二人在重大历史活动中罕见的真挚爱情。本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宗教影响三个面探讨了作情感逆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范纯仁,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是范仲淹的二儿子。虽然范纯仁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及父亲,却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气度。一代大儒程颐与范纯仁素有交往。一天,程颐去拜访刚刚卸任的范纯仁,谈起往事,程颐直言不讳道:"当年你有很多事情都处  相似文献   

20.
理学家是不赞成写诗作文的,北宋理学家程颐就说过“作文害道”,不愿意作这些“闲言语(指作诗)”。南宋理学家朱熹也不例外。有一次,朱熹和一位朋友游衡山,二人不觉诗兴大发,唱和达一百多首,朱熹不无忧虑地说:“我们二人这样唱和,是不是在荒废工夫?”所以当有人把他列为“十大诗人”的时候,朱熹大为不悦,并且发誓再不作诗。可事情一过,还是忍不住手痒。据有人统计,朱熹一生写了1300多首诗。这一数量即使放在宋代诗人中也是相当可观的了。不过,理学家写诗毕竟与普通诗人写诗有所不同,说是写诗,其实是在“悟道”,所以有时难免会把诗歌弄成枯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