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应是先有"主体",后有"主导","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那末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之为"主体"呢?关键在于教育体制,同时也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深度和了解程度.教师如若对学生认识肤浅,知之甚少,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主导",从而也就确保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免又是"先生讲,学生听",教师的"主导"也就势必要带有盲目性、主观性和强迫性.如此"主导"下去,也就难免要导出一些所谓的"差生"以及"调皮蛋"、"捣蛋虫".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现在的教学中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绝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注入式",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并非"主导"与"主体",存在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只有教者当好"导演",学生方能显示"主导"。教者如何当好"导演"?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要迎合时代的需求,走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由"主讲"变为"主导",学生应该由"受体"变为"主体",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以致用,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公式自提出以来,误解与批评就相伴而生。有人认为,这个公式是诱发种种不良教学问题的诱因。对这个公式作系统的理论分析发现,它的逻辑推导是有效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个简化表达,把它复原,就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简化的公式对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地位作了画龙点睛的描述,是关于教学过程主要特征的概括性表达。教师主导并不否定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师生可以互为主客体。"教师主导"是教师主体服务性的表现,是学生发展的外因,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学生主体"则是在教师主导下发展着的主体。合理地分析与评价这个公式对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及"双主体"等提法。传统教育学,如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开放后,提出师生角色的换位,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后来,又有人觉得教师、学生都很重要,又强调"双主体"。教学中谁是主体、谁是内因,谈点认识与同仁讨论。一、师生角色的认识其一,静态看师生角色——都是主体。从不同角度看,教师、学生都是主体。多值思维认为,对同一事物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理念上出现了偏差,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以教师为主导",甚至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应以学生为主导,把严谨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散乱的、不系统的、没有指导的所谓"学生主体"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导",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地位,因此,决不能因"以学生为主体"而轻视"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任何偏离、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那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呢?最优化的组合是"互动",互动能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结果是1 1>2.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渐渐被接受.大部分教师能够用感情丰富的语言分析、讲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与教材、教师之间达到感情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教学中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教的方法应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就是帮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着激励者、组织者、点拨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遵循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方面的指导,切实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丁龙 《学子》2013,(9):23-24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交流,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愿望,提高学习主体自主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新课改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要避免之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自主地探求新的知识,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辩证统一是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示范者,同时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当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活动的确很多,课堂确实由"一言堂"变为"众生堂",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有些学生活动表面上热闹,学生所得却较少;有些教学活动没有目的或者说目标不明确,学生无法设计活动的步骤;有些活动学生总结也没有指向,教师的总结或评价不到位或者没有作出评价,说到底就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这是教学致命的伤痕.笔者引领部分教师一起开展了"高中动感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为此以课本例题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本人在探究教师的主导如何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实践表明,所有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所提倡的,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也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语文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因此,既要重视作业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相似文献   

16.
<正>一、正确的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两句口号,我们喊了许多年,至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和学生一个是"主导",一个是"主体",究竟谁更重要?到底怎么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其实,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误解了这两句话。这里的"主导"和"主体"是不同范畴的两个  相似文献   

17.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发挥?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一、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导重在"导",所谓导者,引导  相似文献   

18.
"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7,(Z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实践活动和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两个字拆开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教学的互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