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院作为一种既独立于官学和义学之外,又于官学和义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城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宋代夏县温公书院的建立起,到明清时期共建有70馀所书院,这些书院对运城地区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在梳理了宋代至光绪二十八年间出现的书院基础上,具体分析运城地区书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7,(5):84-88
巢湖书院旧为义学,雍正十一年时下诏鼓励各地修建书院,知县朱谌始建,惜未成,后由华湘、涂宁等多次改建。咸丰八年因太平天国运动而毁,光绪三十一年巢湖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之后经历多次停办与恢复。巢湖书院的经费多数源于人们的捐赠,种类包括田亩、租、种子,还有荒地、庄房、麦租等。巢湖书院影响较大,地方志、书院志对其多有记载,其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于研究清朝的教育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促进了巢湖地区教育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孔子首创私学,私立教育在中国不绝于史。古代湖南的私立教育以私塾、义学、家馆的形式存在,也一直非常兴盛。在湖南教育中具有很重要地位的书院教育虽然从元代开始就纳入官学的体系,但书院的发展一直沿循着官、民两条途径,由地方士绅创办并经营的私立性质的书院到清代中期时在湖南还为数不少。但此处所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吉安府地方教育体系呈现出由官办为主向民办为主的演变趋势。明初,吉安府地方教育以官学为主,社学为辅。明中叶后,官学的教学功能逐渐衰减,儒学的传承主要由民办为主的书院与讲会来承担。社学与义学、族学大多以启蒙教育为主。明代盛行一时的社学,人清后逐渐为义学、族学所取代,反映了基层启蒙教育的民间化趋势。民办教育机构逐渐占据了地方教育机构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与基础。  相似文献   

5.
云南的义学     
义学是招收贫民子弟免费入学的私塾,在招生对象、教学内容和没学地点等方面,都与书院不同。“书院以育成人,义学以造小子”,义学承担的是启蒙教育,学童年龄较小。康熙 32年 (1693年),云南有了第一所义学——云南府义学。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下令云南各州县广设义学。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7.
泰州是胡瑗"明体达用"思想最早的实践之地.泰州安定书院一直以明体达用为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泰州安定书院的演化,安定书院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今,由安定书院演化而来的泰州中学,进一步提出了"明理达用"的教育主张,实现了由"学有所知"向"学懂其理"、"学有所术"向"学先做人"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现实的地域辖区而论,台湾之有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的金门。以本岛而言,则施琅所创西定坊书院应为台湾最早的书院;与其后所创的8所书院,是台湾书院发展的初期,而不应认为是“徒具书院之名”的“义学”。以卫台揆崇文书院为转折点,台湾书院进入了成熟期,并由此迎来了台湾书院发展的高潮。福建书院的成功经验,为台湾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办学模式以供参照和借鉴。而赴台的福建官员和学者的努力,则是台湾书院成功办学的关键。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台湾书院起到了振兴纲纪,教化民众,促进台湾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为子弟成名计,在侨寓之地或设立专门的书院、义学,或力图使其子弟附学当地官学、书院,或争立商籍,或入籍当地,为其子弟的成材、入仕开辟道路,也为侨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科举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运作,清朝统治者在湘西积极倡导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以广设书院、发展义学等来发展民族教育.通过中央与地方的积极互动,湘西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新学的兴起,奠定了湘西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晋中教育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到清末的私塾、义学、书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从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开局到新世纪、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在数千年奔腾不息的发展长河中,晋中教育留下了一串又一串文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惠州古代可考的教育,起始于唐而发展于宋,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本文以隋——清间历代教育制度及其思想的演变为大体脉络,通过对惠州地区儒学、义学、书院等的论述,探讨了此时期中惠州教育发展的概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对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台湾的学校包括儒学、书院、义学、社学和书院等,这些学校虽然由于清廷对台政策的消极而影响到台湾的教育水平,但是毕竟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华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完成了两岸理念的整合,其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清前期的河南地方教育是既是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同时又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河南地方教育体系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作为官学的府州县学,二是由政府组织和倡导建立的社学、义学和书院等级教育形式,三是以里甲和私塾教育的辅教育形式,这些教育形式都受到封建科举考试的左右。各级学校不仅灌输了封建思想与伦理道德、培养了一大批官员,同时在发展农村教育、开启民智,以及继承和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以藏文化教育为主的甘南藏区,汉文化教育开始也很早,主要形式有官学、书院、义学和私塾。教育内容主要是灌输封建伦理纲常。其消极作用为笼络当地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控制,积极作用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近代潮汕教育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地方文献记载,唐代大历十四年(779)常衮贬潮州而兴学校,潮汕文化教育的历史一般说来是从此时开始的。40年后,韩愈在潮州请置乡校,捐出俸禄作为举本,延引赵德充任师资,以兴恺弟之风,对潮汕古代文化教育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宋元间潮州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府县设置儒学之外,宋时建韩山、元公二书院,元代复增得全书院,应试学子,曾多至万人。文风之盛,为他郡所不及。明清两代,潮州的文化教育日臻鼎盛。府县懦学规模扩大,书院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社学、义学的兴办,使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滇东北地区(昭通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市的东川区及寻甸县)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清王朝在这一地区大力兴办书院、义学,培养了很多本地人才,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风俗习惯,提高了昭通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边疆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了昭通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本地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致力于开发经营西北的事业,驻甘期间在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包括兴办义学和书院、刊印书籍、在甘分闱乡试、分设学政、培养科技人才等,这些措施在改变近代甘肃教育落后面貌,维护甘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河北地方学校以官办的儒学为主,辅之以书院、社学、义学。儒学以学田为经费主要来源,规章制度较为完备;书院、社学、义学各地兴办情况则千差万别,学田多寡不同,管理上也良莠不一。这些地方学校的存废兴衰都有赖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资助,捐资捐田成为这些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和校舍修缮的主要甚至是关键性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20.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之美誉,但在明代之前,儒家文化对其影响有限。明代主要以流官群体治理姚安,官学、社学、书院等儒学教育机构得以建立,儒学教育有了初步发展。清政府更加注重儒学教育的教化作用,继续推广和传播儒学教育,一是恢复或修葺明代建立的各级官学,并广开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启蒙教育机构——义学,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三是书院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元代的云南儒学是生长、明代是扎根的话,那么清代的云南儒学则向纵深发展。明清儒学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在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