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庙会是围绕寺庙而形成的一种特定集会。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质上是民间信仰文化。庙会最早起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庙会内容不断丰富、形制逐渐完善:商周时期,宗法制的出现使祭祀权利由全民祭祀集中到嫡长子专祀;秦汉到唐宋时期,宗教的传入与渗透改变了传统庙会文化的格局;宋元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使庙会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纵观庙会的嬗变历史,可见庙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娱乐群众身心和促进贸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在进步,我们仍然需要民俗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珍惜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对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鹿邑老子庙会的田野考察表明:传统国家以官府修庙及朝廷遣官致祭的方式对地方传统信仰进行干预,其意在于宣扬皇权天命与教化民众,而国家的介入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这是庙会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当代政府通过名人参观、题词,主持祭拜仪式以及政府体制内动员举办庙会、建构庙会文化的"文化话语"体系等方式主导了庙会运作,这体现了传统庙会文化在当代得以发展背后的国家意志。同样是民间信仰背后的国家干预,由于国家干预的目的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而通过庙会文化反映出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也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庙会和戏场是中古时期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地点和场所。庙会起源于宗教活动,戏场发端于集体娱乐,庙会与戏场的结合表现了中古时期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民众对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唐代是中古时期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佛寺、道观林立,庙会和戏场作为一种专门的娱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6,(2):80-84
庙会是中国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明清以来晋北乡村庙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明清时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是庙会的兴盛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是庙会的衰落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庙会的复兴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庙会的低迷期。  相似文献   

5.
庙会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具有信仰、娱乐、商贸及交往等功能。随着山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这期间,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庙会也经历了自发存在到政府力促恢复再到不断被改造的过程。革命根据地政权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赋予庙会以新的功能。这一过程表明了根据地政权对传统文化既传承又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庙会逐步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兴力量,城市春节庙会对区域旅游经济有提升的作用。以太原春节庙会为例,春节庙会对短期旅游、民间文化、旅游产品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庙会组织连贯性不强、庙会内容和地方文化结合不紧密、庙会与旅游景点结合不紧密等。针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城市庙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世纪西欧,和当时的中国及世界大部地区,集市和庙会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当时西欧城乡间的商业交流,通常是通过集市的方式来进行的。至于较为珍贵的物品,或大宗的货物,就必须到庙会上去购买。集市和庙会,在中世纪时期的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中世纪中期和晚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研究中世纪的经济发展时,必须对集市和庙会的商业活动进行详细的考察。本文拟就集市和庙会的区别和译名问题;香槟等主要庙会的活动情况,集市和庙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以及由定期贸易到常年设市的发展过程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9.
开封古庙会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集市贸易形式,多在庙内和庙附近举行,集宗教活动(有的是封建迷信活动)与市场经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故庙会又有庙市之称。开封的庙会形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庙会。开封为七朝古都,寺庙如林,因而依赖于寺庙而发生的庙会也多。其开放时间大多为定期的,如大相国寺庙会,每月八次开放,自宋迄金、元,皆如此。其它的定期庙会,以明末清初为纪,正月初八为边村大仙爷庙会,正月十一有干河沿火神庙会,正月十四为朱仙镇岳飞庙会,二月十八为泰山庙会,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庙会,四月十八为老奶庙会,四月二十三为郎神庙会,五  相似文献   

10.
庙会又叫香火会,庙市。明清时期,河南庙会遍布城乡各地;会期少者一日,多者月余不等;庙会由会首进行组织管理;庙会是商品交易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在此可进行各种商品交易和文化娱乐活动;明清时期的河南庙会,促进了河南城乡物质交流,促进了地方经济、民间文艺,寺庙文化的发展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1.
春节逛(guang)庙会是北京人传统的过节方式,较大的庙会有地坛庙会、白云观庙会和龙湖潭(tan)庙会。大年初一,吃过早饭,我们也来感受“老北京”过节的乐趣(qu)。  相似文献   

12.
近代山东庙会之神灵信仰,无论在演变趋势、奉祀主神,还是在信众分布、信仰取向上,都反映出其整体性衰落的共同特征。这一衰落性特征,不仅减缓了近代山东传统型庙会的发展,而且削弱了近代山东整个神灵信仰文化之公共信仰的根基。这也是山东庙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徐州庙会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群众参与度广、道德教化功能强等传播优势。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徐州庙会形式单一、经营模式粗犷、质量不高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制约了其未来的发展。徐州庙会只有重视文化内涵,强调地域特色,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吸收现代元素,加强与不同地域庙会文化的交流,并尝试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才能融入现代和谐文化氛围中,实现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世俗化和大众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被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秦东地区保存了华山西岳庙会、白水仓颉庙会、蒲城尧山庙会、白水杜康庙会、华县下庙西岳庙会、韩城太史庙会、合阳东雷三官庙会等古庙会形式,在宗教祭祀、商业贸易、娱乐、文化传承、训导教化、精神引导与旅游推介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今天是清明节,也是娘娘庙(miao)逢(feng)庙会的时间。早饭后,奶奶、爸爸和我一起到几里外的娘娘庙上庙会。走了大约三四里,远远就看见娘娘庙东边的广场上帐篷(zhang peng)林立,人山人海。通往娘娘庙的路上,男女老少,人来人往,路边停着不少车辆。  相似文献   

16.
庙会是集信仰、商贸、娱乐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明清时期,宁夏广建寺庙祠观,促进了庙会文化的发展。当前,宁夏有多处富有特色的庙会,海宝塔寺庙会是在首府城市举办的佛教法会;同心青苗水会是体现地方特色的一种道教色彩的庙会;固原什里乡村庙会体现着乡村农民精神和文化生活。各种庙会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周口市庙会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周口深厚的庙会文化底蕴。开发庙会文化资源是今后周口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本文在勾勒周口市庙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考察和阐明了周口市庙会文化资源的概况,提出了科学规划周口市庙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为周口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实现周口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庙产兴学"、强国强种的语境中,以敬拜为核心的乡土庙会基本是迷信、愚昧的等义词。除了经济和可能有的教育等外价值之外,对庙会内价值的研究位居末路。1949年后,主流意识形态强力赋予了旧庙会以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和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新内涵。延续因好奇而细读的暗流,改革开放后对庙会有了文化及遗产的重新定位和基于村落生活的文化制度的认知,但居主流的"复兴"解读基本止步于功利主义和功能论。打破家与庙的区隔、直面普通信众的实践应是中国庙会与宗教研究更可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县大伾山庙会为例,对音乐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及其特殊魅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清代晋南地区市场发育停滞不前,发展程度较低,集市与庙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庙会以数量多、分布广、交易期长的特点,对镇集和村集起了极大的替代作用,成为农村市场中灵活可变的调控方式。有清一代,晋南集市徘徊不前,与庙会纠合并行,演变成有别于江南和华北其他地区的特殊发展模式,这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