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壮族丧葬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流传在民族民间的传统丧葬习俗,一概视为"封建迷信".其实,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觉来看,丧葬习俗的传承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发展个体和保护生态.云南省马洒村壮族的丧葬习俗证实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族的丧葬家祭习俗,在形式上外借了周礼,其内容却是祭师一代一代传承与提炼的汉文化和水族文化的精妙结合.通过对水族丧葬文化的探析,挖掘丧葬文化所包含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元素,有利于深入了解水族社会和水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生死观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既古老又不断实践的文化体系。随着藏族原本生死观、苯教灵魂观、佛教传入等因素的融合,藏族的丧葬习俗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迁,天葬、塔葬、火葬、土葬、水葬构成了安多热贡地区丧葬文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安多热贡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宗教信仰、殡葬改革对安多地区丧葬习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支系怒江勒墨人丧葬习俗仪式及其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勒墨人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勒墨人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勒墨人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陕西商州的丧葬方言词语真实地记录了农村丧葬习俗的全过程,再现了古朴醇厚的地域文化踪迹。商州农村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丧葬习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联系商州自然地理状况、历史人文背景,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分析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商州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丧葬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渝东南土家族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加强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保护和发扬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清代满族风俗习惯发生重大变迁,丧葬习俗即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以《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为研究个案,通过地区代表性满族家族的丧葬习俗解读满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历史过程。通过综合考察满族丧葬习俗在葬法、墓地选址原则、停灵时间、墓地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展示了满族丧葬习俗变化的大众主流与家族个体特点。这些变化的根源既有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更主要是由国家意志主导进行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门巴族丧葬习俗在整个喜马拉雅族群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通过对西藏墨脱及门隅地区门巴族的丧葬仪式过程的分析,在文化人类学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门巴族丧葬习俗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做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1.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氐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法、葬式习俗。尽管葬法多种多样,葬俗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丹江上游,鄂、豫、陕交界地带,商州丧葬习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既杂楚风又兼秦韵。本文拟对其丧葬习俗进行一些挖掘和钩沉,并对一些当代人已经感到陌生的习俗文化加以解读,其目的在于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和功能论的理论方法,对佤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文中从自然环境的生存法则、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解读佤族丧葬习俗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归结出佤族丧葬习俗所承栽的伦理教化功能、调整社会关系功能和生态环保功能等三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句丽人在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过程中婚俗及丧葬习俗皆有所转变。在婚俗上,高句丽人的婚礼按照“六礼”的要求完成,同时高句丽王国存在罴报婚的习俗。在丧礼上,高句丽的二日、三年之丧、丧服、厚葬及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高句丽的婚丧习俗中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推进殡葬改革以来,国家在节省资源和丧葬世俗化的旗帜下试图以行为的改造去改变村民的丧葬观念,村民却不顾丧葬观念的变化一直以火化后再葬或者偷埋等变相的土葬方式来回应。一直以来国家视角之下的传统丧葬被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在村民的日常实践中丧葬却是一场重要的道德仪式。从处于国家法规与习惯道德之间的利益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村民的规避行为,从国家制定法没为村民提供他们能实现其利益的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可以去理解村民坚持土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丧葬文化非常浓郁,包括族人团聚、哭丧等六个程序,文章通过对丧葬六个程序与宗教孝道文化的简单论述,得出了渝东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始终与中国孝道文化密不可分,是共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幽契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者为亡人制定的阴阳两界虚拟土地契约关系,是研究我国民风民俗难得的资料。湖北省竹山县发现的幽契对于了解本地区丧葬习俗及这一古老民风民俗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对民间道教和汉水文化等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