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农民伯伯都在忙碌什么呢?生:农民伯伯在忙着播撒种子。师:对,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种子,你们认识它们吗?(出示雪豆、胡豆、玉米、花生、稻谷种子。)生:认识。有雪豆种子、胡豆种子、玉米种子、花生种子、稻谷种子。师:如果把这些种子种进土里,会有什么结果出现呢?(播放种子发芽、生长的课件。)生:种子慢慢从土里钻出来,长成一株又高又大的植物。生:种子的一些部分生长成根,钻进土里,另一些部分生长成茎和叶,慢慢长出土外,最后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师: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吗?…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要讲究科学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依据教学大纲细目,农村小学实际,教材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介绍我们探讨的几种导入方法: 1.实物导入法 对有些平时学生常见而不仔细观察或平时难以见到的物体,教师可先出示实物,标本或模型等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各种各样的种子》可先出示许多种子,让学生辨认。然后揭题。 2.游戏导入法 老师设计游戏,创设情境,在游戏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营造学趣1.读一读,猜一猜: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忙不停。2.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小小的白绒球其实是蒲公英的果实,当绒毛随风张开时,就会带着种子飘向远方。当蒲公英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出示第一段)朗读: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揭题)点评:以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能有效激发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蒲公英花、果、种子的介绍释疑,为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二、初读感…  相似文献   

4.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浅谈比较方法的应用。 一、变式比较,找准共同点 为形成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比较,找准感知对象的共同点,认识其本质属性。如教学发芽率概念时,可出示下面变式题组: (1)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有12粒没发芽。求发芽率。 (3)某县种子推广站作发芽试验,有288粒发芽,12粒没发芽。求发芽率。 进行计算方法的求同比较:  相似文献   

5.
【教学案例】案例一《蒲公英》的拓展延伸(出示蒲公英成熟的图片):师:当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蒲公英的种子渐渐成熟了,它们又要像小降落伞一样四处飞翔,让我们送给它们一首小诗吧。(出示)带着妈妈给你的小伞,到远方去寻找美丽的家园,穿过小树林,飞越小溪流,带着美好的希望,轻轻地落在土地妈妈的怀里,  相似文献   

6.
<正>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植物的“身体”,知道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今天,我们来研究根的奥秘。(出示番茄身体结构图,复习导入、板书课题)【评析】学生对植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从复习入手导入新课,介绍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激发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一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齐答):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相似文献   

8.
胡婕 《黑河教育》2013,(3):28-28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回顾已学过的长方体特征,认识正方体师:刚才同学们课前一分钟展示的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的特征。(生汇报,师填写表格)师:想一想,我们从几个方面对长方体进行了研究?(出示三个方面:面、棱、顶点)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汇报前置性作业中的"课前预习")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正方体。(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犤教学内容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1~32页。犤教学目标犦1.认识圆柱体,知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2.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思考。3.通过画、剪、拼、证等活动,从中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4.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犤教学过程犦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1.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师:这是两个什么图形?(生: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2.出示一个圆柱体。师:这是什么图形?(生:圆柱体。)师: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第一课时一、范文引路,熟悉门路(师生问候,接着课件出示课题——珊瑚。)师:"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生:植物。师:不对,是一种动物。而且,是海底的一种低级动物。很小,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珊瑚一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1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每天上午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时间表1,学生齐读)师:如果老师把这个作息时间表改一改,你们还会读吗?(出示时间表2,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12.
一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成语. (出示) bào 管中窥豹 师:谁来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豹,"豹子"的"豹".(出示豹子的照片)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出示甲骨文"( )")这个甲骨文字跟我们见过的豹子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还有爪子和尾巴.  相似文献   

13.
卢晓莉 《成才之路》2012,(27):82-83
正一、感知(1)出示6个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师:你能将这些图形分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并板书:曲线图形、直线图形。(2)师: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出示课件)学生举例说一说(如果出现说"球是圆形"的时候,教师出示实物请学生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学生说"球是圆形"时,教师出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1.直接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21世纪最杰出的帅哥,有图为证。(先出示老师自己一张标准尺寸的照片,学生大笑,然后逐张出示按照不同比例变化后的照片)师:观察这些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2.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这些照片都放到方格纸中。(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方形长与宽的数据,如下图)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应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应的方式,落实这一理念。教学中,我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使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中我首先利用以旧引新,出示三角形,提问:三角形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的?类比三角形、四边形我们都要研究那些内容?一般四边形:边、角;特殊四边形:从边的特殊性和角的特殊性入手。出示平行四边形模型,展示:篱笆、电动门、艺术装饰物等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平行四边形,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服务着我们的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说明数学在我们生活  相似文献   

16.
师:(电脑出示班上一个同学的照片)仔细观察这个同学的腿上有什么?她是我们班的哪一位同学?生:是苍耳,只有苍耳才会粘在人的腿上。她是冯楚楚同学。生:老师,我最有发言权。我和冯楚楚一起在小区找蒲公英,找了一圈,回来冯楚楚的腿上就粘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但是这不是苍耳,这种植物种子比苍耳小多了。  相似文献   

17.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单元主题图,揭示单元内容. 师:听说大家都很喜欢去游乐场玩,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这个游乐场去看一看吧! (师出示动态单元主题图) 师:大家看,这里的游乐项目,你最喜欢玩什么? 师:它们是怎么运动的? (学生手势比画) 师: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乐场里,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将要研究的"图形与变换".  相似文献   

18.
师:(出示中国地图)认识这是什么吗?生:是中国地图。师:(地图旁出示词语:祖国)读一读这个词。生:祖国。师:在我们祖国的东南方,有一个岛像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东海和南海的浪花里,它就是——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恐龙的名字,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师: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约两亿年前,美丽的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师指黑板,学生读:恐龙)师:喜欢恐龙吗?猜猜看,这些恐龙叫什么名字?(课件出示雷龙图片)生:梁龙。生:蛇颈龙。生:细鄂龙。生:雷龙。师:到底谁猜对了呢?(出示“雷龙”字样,猜对的学生跳起来欢呼,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真聪明,恐龙知识真丰富!师:再猜!(出示梁龙图片。)这个准能猜对!生:梁龙。师:你怎么知道?生:因为梁龙特别长。师:说得对。(出示剑龙图片)它是谁?生:剑龙。师:这个呢?(出…  相似文献   

20.
师:(出示课文插图: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热了)看到这一幅画面,相信我们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