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结尾部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2.
古典哨子     
“那些东西很遥远,褪去虚火,明净亮丽,那些东西很古旧,洗去彩妆,素面朝天千百年,淘汰了多少东西才留下它们。”现在,这些东西被我们班的那位特立独行的哨子发现了……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唉,怎么又打开哨子的文本了?你没  相似文献   

3.
张淑花 《语文知识》2001,(12):11-13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林黛玉作了首“葬花诗”,借落花表达了自己寄人篱下,身世飘零;内心孤苦,前路茫茫的感伤之情。其诗冷艳凄婉,读之令人断肠,顿生哀怜之心。而黛玉的这种情绪宣泄,又是借助于“残红”——桃李、凤仙、石榴等的落花一这个特殊的意象来完成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些诗句,集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借助自然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部名著当中最受争议的文学名著,在学术界中专门为她开辟了"红学"研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就像它的前言诗一样,变幻莫测。笔者认为,《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她独特的悲剧色彩。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在《红楼梦》中体现得非常完美。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悲剧色彩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白话长篇小说,她的伟大贡献不仅在文学方面,在语言上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她历来被认为是典范的白话文作品之一,她的不少语法格式今天的现代汉语还奉为圭臬。王力先生曾以《红楼梦》中的语言为样本,写了著名的《中国现代语法》。《红楼梦》是一座丰富的语言矿藏,至今还远未被开发完毕。  相似文献   

6.
研究《红楼梦》主要人物命运最可靠的线索,是书中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十四支。而《枉凝眉》,又是诸曲中较为复杂,却对理解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的曲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相似文献   

7.
陆静雯 《中文自修》2022,(10):12-14
<正>李秋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自己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定型之作《木棉·流年》。写作时,“我长时间地听着音乐,翻看着一沓沓的鼓浪屿资料,沉 浸在小岛往事的追寻……”本期,让我们走进这位才女的心灵故乡,看一看那里的“英雄花”。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才女李秋沅出身于鼓浪屿的书香门第,她小时候没有什么玩伴,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书、音乐为伴,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创作之路。小时候的李秋沅十分热爱阅读。她的母亲从单位的图书馆里借来了许多小人书给她看,她没过多长时间就全都看完了。母亲无奈,只能翻出家里发黄的旧书给她,比如《家》《春》《秋》《红楼梦》等。因为一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8.
《葬花辞》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内容,是作者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典型形象的重要环节。该诗以丰富而奇特的景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性格特征。并用暮春的凋零景象展现出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用对美好春光的爱怜,寄托她对理想与爱情的强烈追求;用风霜雨暴透析出她生活的险恶环境;用对落花的埋葬,彰显出她品格的高洁,宣泄出满怀愁绪与悲愤.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9.
水有太多的美好,一切一切都足以打动我们。但我最欣赏她的,却不是她的温柔,她的娇弱;不是她的端庄,她的聪慧;不是她的灵动,她的……而是隐藏在温柔背后的又一特征——倔强、坚强、勇敢。文章从宝二爷的一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起笔,将水的一切特点——“温柔”、“娇弱”、“端庄”、“聪慧”、“灵动”,都与《红楼梦》中的“女儿”联系起来,比附颇为精当。看得出,作者对《红楼梦》中的“女儿”熟悉而又有研究,对人物的概括和分析准确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人物总共由495人,除去贾府中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等重要人物外,有一个小人物在《红楼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说她是贾府由盛到衰的见证者,这个人就是刘姥姥。刘姥姥身份低贱卑微,但是却是《红楼梦》中赢得所有人喜爱的一个人物,善良、知恩图报、豁达大度,这些都是她获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半生缘》是张爱玲在其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基础上改写的,却比《十八春》更接近《红楼梦》的境界。它是一部"没有多少亮色的无望的彻头彻尾的悲剧"。张爱玲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  相似文献   

12.
反党野心家、阴谋家江青,近几年来,在大做其女皇梦的同时,还念念不忘《红楼梦》。她对《红楼梦》一窍不通,却恬不知耻地自我吹嘘是什么“半个红学家”,到处大谈其“红学”,肆意歪曲和篡改毛主席关于《红楼梦》的指示,利用《红楼梦》进行阴谋篡党夺权活动。她还贪天之功为己有,公然把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五四年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判《红楼梦》研究中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斗争,说成是由于她的“发现”而发起的,真是猖狂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13.
正《红楼梦》中的政治斗争无处不在,妇孺皆知。笔者就《红楼梦》中的一些小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管窥蠡测,看看《红楼梦》中的政治,探看大家庭平静表面之下的波涛汹涌。这里,我们来看几个人。这几个人,算不得《红楼梦》里很重要的角色,起码说到政治二字时,我们一般不太想起她们。可是,今天我们来看看她们的"政治哲学",也很有趣。大观园的抄捡,王夫人挤走了许多人,她却成全了另一个一直野心勃勃的女人——刑夫人。刑夫人很蠢,蠢得分不清利害,居然跑去找老太太要鸳鸯。但刑夫人却受益于她又蠢又贪,大观园建成伊始,她  相似文献   

14.
《酒宴上的尤三姐》节选自《红楼梦》第65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有关尤三姐的情节在《红楼梦》中只是一段插曲,但尤三姐的形象却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究其原因,就是她那刚烈如火、坚贞如磐的性格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万千读者。尤三姐的性格可以用“烈”和“贞”字来概括。她的刚烈在这次酒宴上得到了淋漓的表  相似文献   

15.
陈思呈 《大学生》2013,(19):63-63
正作者陈艳涛非常体贴地选择了一种朴素和冷静的讲述,和盘托出她对《红楼梦》的深切理解,而这些理解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情,不是只有红学者才有权置喙。我曾以为红楼梦是女性的,起码是偏向于女性的,由一名女性来解读,毫无疑问,会更加彻底地女性。但陈艳涛的解读却出人意外地冷静大气,她对人性世事的理解也有一种中性的干脆和理智。因此,在这本从书名、到装帧  相似文献   

16.
王梓杰 《学语文》2012,(6):58-58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17.
她喜欢《红楼梦》,不感兴趣的地方却一个字也不读;她曾远赴美国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和多个国家的优秀高中生唇枪舌剑;她外表文静,看上去是个标准的乖乖女,却最喜欢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在2006年10月美国德雷克大学举行的“阳光留学生”选拔活动中,凭借对《红楼梦》新颖而精辟的见解,赢得了该大学提供的50万元奖学金,她就是重庆巴蜀中学小有名气的“另类女孩”——丁周小璐。  相似文献   

18.
正《红楼梦》中的女性很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惹人喜欢的,总有几个。很惭愧的是,我一直比较"花心",老移情别恋,有时爱宝钗,有时爱黛玉,而这一次,我喜欢上了贾府的三姑娘探春。在《红楼梦》的开头,曾见识过林黛玉的出场,真是惊艳。曹雪芹老先生不吝笔墨,用一支生花妙笔,不厌其烦地夸赞她。相比之下,探春就没有那么大的排场。她首次亮相,是和迎春、惜春一起来迎接林妹妹的。但这并不代表曹老先生不喜爱她,他用了一个词"见  相似文献   

19.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20.
贾惜春是《红楼梦》中的悲情人物之一,她生长在繁华丛里,却亲眼目睹繁华散尽,她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陪衬人,眼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走向悲惨的下场。这一切造就了她孤僻冷漠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造就了她超然事外、理智淡然的内心态度。她过早地把红尘看破,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与世俗隔绝。孤冷凄凉的内心感受始终伴随着她一生,在《红楼梦》中贾惜春只是一个用青春韶华默默和命运抗争的可悲可叹的陪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