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职业教育》2005,(5):19-20
宝应农广校办学二十五年来,围绕本地农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工作中心,以培训农民、致富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全县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大力拓宽办学渠道,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学校的自身建设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面向广大农村、农业、农民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学校,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各类产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她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优势,把科教兴农战略落到实处,是一所办学特色很强的学校。作为五级办学体系中的县级农广校,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我校实践看,只要能抓住机遇,紧跟科技发展步伐,适时更新办学思路,拓宽生存空间,县级农广校就能办好,而且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依托农广校、农科教实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载体,采用“教育培训与提高劳动素质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广泛开展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截至2002年底,全市共培训农民119.88万人次,其中绿证培训  相似文献   

4.
农民终身教育是农广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民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需要农广校不断深化改革,开发调整办学职能。目前面对职能调整,农广校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注重适应性办学,改善办学环境,不断稳步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农业职业教育》2007,(5):19-21
近几年,我省各级农广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面向“三农”招生办学,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入户,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2006年,全省农广校完成学历招生7280人,在校生规模突破1.3万人,各专业考试综合及格率达到88%,应届中专生毕业率达到92%,转移就业率(含阳光工程培训学员)达到96%。湖北省农广校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集体”,被中央农广校授予“全国农广校媒体资源制作发行先进单位”称号,并受到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考试院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扶持发展中职教育、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各级农广校抢抓发展机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较大进展。综合近三年全省农广校招生教学与培训工作情况,可用“一个思路、两大突破、三项增长、四点体会”来概括。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市农广校围绕人才培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开展了学历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对我市农业结构优化和特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形势的发展,给农广校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将是农广校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7.
农广校扎根农村,潜心于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已铸就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办学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农广校要真正成为农民技术教育的一个主渠道,要走的路还很长。农广校工作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加快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农广校...  相似文献   

8.
《中国培训》2000,(2):7-8
我国12亿多人口 ,9亿在农村 ,4 6亿农村劳动力。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中有一个庞大的低文化群体 ,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执业 ,就业能力 ,使这个群体能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岗、不离家 ,就地培养就地使用 ,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是承担这项任务的主要基地。一、农广校教育的优势、特点和作用农广校自1980年创办以来 ,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 ,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的办学宗旨 ,适应了我国国…  相似文献   

9.
农广校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形式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张树恭,李桂清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创办至今整整15年了。15年来,农广校从无校到有校,从无位到有位,从有位到有为,为提高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科技素质,为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  相似文献   

10.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系统是我国最大的直接面向“三农”的办学机构,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全国“农广校”系统整体上面临着办学效益下降、生源萎缩、功能式微等发展困境.“农广校”要走出困境,实现新生,走转型之路是其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从“农广校”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转型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推动其主动调整自身的结构状态,实现转型,更好地担负起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农广校是农村、农民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和扩散技术的重要职能。新疆喀什地区农广分校经过几年努力,现已成为农业系统立足农业、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支新生的教育培训力量。近年来,农广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得到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管理工作已步人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农广校的广大学员在生产实践中边学边用,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如东县农广校本着“三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宗旨,与农业、农村、农民建立了最直接和最紧密的联系,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霍玉文 《成人教育》2012,(1):15-16,17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系统是我国最大的直接面向"三农"的办学机构,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全国"农广校"系统整体上面临着办学效益下降、生源萎缩、功能式微等发展困境。"农广校"要走出困境,实现新生,走转型之路是其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从"农广校"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转型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推动其主动调整自身的结构状态,实现转型,更好地担负起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酒泉市农广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不断寻求和创造良好时机,大胆实践和探索,拓宽办学领域,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和教学水平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如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又制定出了适合自己的新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走农民培训与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民学历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接轨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迁安市农广校自2000年以来,充分发挥“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职能作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培训效果,在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农广校教育是以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现代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远程教育,有着电化教学等现代媒体的优势。我们咸阳市农广校运用现代媒体每年举办各类农民技术教育的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收到很好的效果。经过农广校教育培训的农民,绝大多数已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  相似文献   

17.
农广校自1980年创办以来,在服务“三农”中发展成为拥有300万在校生,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学校。二十四年来,近5万名农广校教职员工辛勤奔波在条件还相对艰苦的农民教育培训第一线,千方百计把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1.2亿农民在这所大学校里学到了致富技术,800万农村实用人才从这所大  相似文献   

18.
铜仁地区农业广播学校办学18年来,坚持科技教育为兴农服务,充分发挥农广校的教育和培训功能,把农科教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大力推广实用型技术,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选准项目和主导型产业。全区农广校毕业大中专生3065名,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150项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34万人次。学员科教兴农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136万元,社会经济效益达4300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广泛的重视和支持,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平谷区农广校紧紧围绕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题,于2004年1月开始继续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截止到2005年12月,已在全区16个乡镇举办了果树、蔬菜和畜牧等专业35个培训班,共培训农民3912人,取得绿色证书3825人,荣获了“北京市农民教育培训优秀项目二等奖”,2005年平谷区农广校又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授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到了农广校的发展。为此我们农广校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主动承担起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重任,调整办学思路,完善办学形式,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岗位需要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使教学能更好地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