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海东 《军事记者》2004,(12):60-60
认识左振祥是一年前的事。那时,作为这个基地司令部的参谋,他因为业余搞报道搞出了名堂,被政治部主任相中了。就这样,我们走到了一道上。开始,我并不知道小左是个“独臂英雄”,是基地宣传科的于科长讲给我听的:小左是1998年部队减编从外单位交流到基地的。1999年夏天,在保障一次大型演习中。为了保护排除哑弹的战士。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仅能吃苦是不够的吕坤胜陈胜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曾有这样一种体会:搞新闻工作不能吃苦是不行的。比如,有时为了一条新闻线索就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有时采访得不全面,还要跑回去重新再来;写稿时,晚上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稿子写得不满意,改个个遍八遍也是“家常便饭”;还要顶得住冬天里的严寒,夏天里的蚊叮……可见,不能吃苦干不了这一行。但是,对于初学报道的通讯员来说,仅“能吃苦”是不够的。有的通讯员虽然吃了“苦”、受了‘’累”.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稿子写了一篇又一篇,投稿后却都如“泥牛入海”,杏…  相似文献   

3.
1968年参军后,阴差阳错使我这个只上过六年小学的农村孩子参加了部队刚刚成立的通讯报道组,后还被送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学习了三个月。从此我与新闻报道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换,我都坚持为新闻单位写稿。实事求是地说,是新闻报道工作培养了我,锻炼了我,造就了我。我在搞新闻报道工作中尝到了乐趣,我愿与新闻报道工作终生为伴。 在部队专职搞通讯报道时,为保证写作任务的完成,我经常加班加点,以熬夜为乐。后改行干其它工作仍笔耕不辍。1981年,我们部队在解放军报剃了光头,部队领导“盛怒”之下,提出谁在《解放军报》见稿一篇,记三等功一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时任组织股长的我,利用下连蹲点的机会,写了篇《应重视连史的编写工作》,不想此稿被  相似文献   

4.
1985年,我从基层粮管所调到市粮食局工作,条件比较优越,素材也较丰富,觉得有了用武之地,下决心针对粮食工作情况,结合本职工作抓好通讯报道。这一年我有189篇稿件先后被全国各级新闻单位采用,其中被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的有17篇。这些稿件中有70%都是结合本职工作搞的。立足本单位,横向联系写报道。我大量写的,还  相似文献   

5.
写稿者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份量,影响大。我搞报道快一年了,不但没造出一枚所谓“重磅炸弹”,甚至连1000字以上的稿件都没写出一篇。我问自己:为何写不出一篇有份量的“大块头”?  相似文献   

6.
抓某项工作,从接受任务、作出部署、检查督促、分析调整,到搞调查、写材料、出经验,在这套工作程序之后,还能不能再抓出一篇新闻稿件来,向部队官兵和社会群众展示一下这项工作的价值?“~手难抓两条鱼啊!’一些同志在谈到结合工作搞报道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伯是稿件发不出来,工作也耽误了。”笔者和不少机关干部对业余搞报道的难处,都有切身体会,但我们仍然可以自豪地说:一手可抓两条鱼,工作、报道两不误。而且工作和报道还可U相得益彰,相互弥补,相互促进。一、份外之“鱼P有抓头首先要弄清这条工作之外的“新闻鱼”,应不…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搞新闻只要下功夫,能吃苦,多写稿,不学习理论和新闻业务,照样也能在报刊上发稿子,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在省委党校学习理论知识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我当业余通讯员时间不算短了,过去经常给县广播站写稿,在陕西日报和省电台也见过稿,1980年到铜川矿务局桃园矿后,几年时间,在省市报刊、电台发表了许多篇稿件。1989年调矿务局宣教处从事报道工作时,原以为是轻车熟路,没料到,专搞新闻工作后,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却感到很吃力。就在此时,  相似文献   

8.
间或收到一些新闻爱好者的来信,都诉苦说常为写不出稿子而犯愁。有的说,“我想好了一肚子话,可就是写不到纸上”。有的说,“一篇小报道,我足足憋了好几天,结果还是那两三行”。于是给编辑出了一个大题目:怎样写稿子?诚请“授方法,指迷津。”无可否认,这种学习新闻的精神可嘉,热情可赞。但我却要给泼点冷水:暂且放下笔  相似文献   

9.
南京部队“临汾旅”兼职新闻干事曾海龙,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铁心干新闻事业的精神, 在部队官兵中留下一段段佳话。矢志不移搞报道 1979年,他从连队报道骨干提升为团兼职新闻干事,每年都有三四十篇见报任务。他组织报道骨干整天跑呀、写呀,常常干到夜晚十一二点钟才休息,天长日久,积劳成疾,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最  相似文献   

10.
鼓励与希望     
编辑同志: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过去,写东西抓不住中心。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有了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写作经验。其中,《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办得生动活泼,对我这个初搞通讯报道的生手帮助很大。一九八四年一年我的稿被地区电台用了十四篇、省级电台用了七篇、本团场广播站用了54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同《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11.
我是解放军报第五届函授学员,写报道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几年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钻研新闻知识,坚持写稿、拍摄新闻图像,并虚心向记者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拍摄技巧,广泛宣传海警官兵的战斗风采,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去年以来,我共被全国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近100篇,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下面所谈的是自己对新闻报道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一、多学习、乐吃苦,始终保持新闻敏感性写稿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有乐于吃苦的精神,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把握有报道价值的东西,工作中始终保持新闻敏感性。199…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的新闻专业刊物中,我对《新疆新闻界》情有独钟。记得前年刚入伍时,部队成立新闻报道组。团里知道我入伍前是县中学生文学社社长,又发表过20多篇文学作品时,就让我当报道组组长。我满口答应下来,下了决心要改变团新闻工作的落后面貌。我自信发表过文学作品,搞新闻报道不过是小菜一碟,还没有认识到学习新闻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一段时间碰到什么写什么,两个多月过去了,五六个人的报道组只有3篇稿子见报,我这当组长的连—篇还没发表,我急得团团转。这时,政治处主任找来几本《新疆新闻界》杂志要我看看。我捧起仔细阅读,方才觉得有门,它栏目多,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也贴近新闻实际,对基层通讯员,尤其是初学报道的通讯员确实有帮助,从此,就结识了它。吸收刊物提供的新闻知识,使我渐渐入了门,搞清了新闻和文学的区别,懂得了如何按新闻的基本要素采写新闻,路子—亮  相似文献   

14.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15.
记得我在部队刚搞通讯报道那阵子,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清楚,只凭热情埋头写稿。结果写了两个月,一篇也没见报。我很苦恼的时候,一位记者帮助我分析了稿件未能见报的原因。经他指点,我才发现,我在新闻采写知识方面很欠缺。于是,我用心学习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被几家报刊先后采用了,初步尝到了甜头。从吃苦头到尝到甜头,我的体会是: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  相似文献   

16.
某工兵团自1990年以来有26名报道员先后提干提职,分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这些报道员原来都在基层搞业余报道工作。他们酷爱写作,吃苦性强,白天和战友们一起参加训练,晚上争分夺秒采写稿件,有的报道员连续采写多篇稿子都未见报,仍然坚持学习,坚持写稿。他们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党性,喜欢学习,肯动脑筋,善于发现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部队工作;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敢于坚持真理,带头抵制不正之风。教导队指导员陈东原是从战士报道员提为新闻干事的,两年后任现职。由于他善于调查研究,对…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可我正是这个年龄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路的。1998年秋天,我所在的河北省清河县农发行行长看我文字基础还可以,让我搞宣传报道。我自知才疏学浅,可又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干了起来。凭着自己干什么工作都尽心尽力的热情劲,半年时间就赶写了几十篇稿子寄出去,结果仅是在《邢台日报》上看到一篇几十字的“火柴盒”。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报道的“料”。迷茫之时,我被农发行邢台分行推荐,于1999年初参加了《邢台日报》新闻培训班,经过编辑老师们的点拨,我很快悟出了:写新闻,光有热情还不够,关键…  相似文献   

18.
翻翻白已被军内外人小报刊采编的32篇稿件,回顾那段走过的新闻路,其间的苦辣足以淹没眼前这收获的喜悦。一年前,部队一位首长鼓励我走新闻成才之路。我知道,这条曲折的路不好走,需要耐寂寞,需要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我还是充满信心地上路厂。从此,我交加注意观察军营牛活,笔个停地写。节假日因,找把自己关在屋内独白享受爬格子的寂寞。总之,我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车都泡了进去。写了誊,誊厂投,新闻底稿堆/一大像,邮票贴了近日jL,可报纸回L就是寻不到自己的名字。屡投屡不中的痛苦,无时木在折磨着自己。此时,假如有人为我…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部队团级机关的新闻干事,任这个职务之前,我还能稀稀拉拉在报上登点小块文章,享受耕耘收获的快乐.可现在我因抓不住题目非常地苦恼. 我是1986年9月调到机关写报道的.上任伊始,积极性挺高,几乎每天一稿.半年过去了.报上没见一个字,我怀疑这是老天存心捉弄我。主任沉不住气了,找到我说,新闻干事不登稿子,就象工人不出产品,农民不收粮食,加油吧。周围的一些人半讥讽半开玩笑地说三道四. 我羞愧,原先那股自信劲全化成了烟云.我不敢见领导,不敢看电影,不敢上街,甚至不好意思掂饭碗进饭堂.又过两日,报之上终于有了我的名字,但我却高兴不起来.眼瞅着那篇东西,心头涌动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