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雷 《初中生》2004,(34):20-21
文章中的写景,多数是用来衬托人物的心境的,因此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中恰到好处地以景衬情,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3.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具有交代背景、突出主题目等作用。目前,课堂上,教师要么忽略了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以模式化的解读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掌握景物描写。因此,教师要细读文本,理解编者意图,根据教材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还应根据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关注景物描写,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爱默生在《论自信》中说:“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之中,他肯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老师说”自古以来就是学生嘴上的经久不衰的口头禅,仿佛只要加上这三个字,一切的语言就变成不可颠覆的真理。  相似文献   

5.
爱默生在《论自信》中说:"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之中,他肯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老师说"自古以来就是学生嘴上的经久不衰的口头禅,仿佛只要加上这三个字,一切的语言就变成不可颠覆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金铭 《成长》2007,(9):61-65
今年65岁的乔治·亨特教授是英国伯明翰大学一名出色的考古专家,业余时间却担负着帮助警方寻找遇害人尸体的艰巨重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景物本来就是人们生活的背景.在叙述人物活动时如果能采用一些描写景物的方法把背景呈现出来,营造出一定的氛围,那么不仅便于人物的抒情,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留下更深的印象。这样的考场作文在同类作文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景语·理语     
人们都知道,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都十分强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那么,景语里是否也有“理语”呢?不能说一切景语皆理语,但至少一般景语里也含有很多的道理,因为情和理本来也是不可分割的,既然景语里有情,那么也肯定有理的因素。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强调景理交融,借景言理。  相似文献   

9.
10.
一天,听到某省广播电台的《悄悄话》节目正在开展情书大赛活动,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伴给我写过不少炽热的情书,来信还夹着邮票——盼我的笔端也流露出对他的情感。可每一次都以他失望告终,原因很简单,我嫌他太老实。最终是母亲促成了我们的婚姻。婚后,他兑现了承诺——对我海枯石烂不变心,还时时处处照顾我。我生病住院  相似文献   

11.
陈慧娴是香港流行歌坛最耀眼的女明星之一。至1984年步入歌坛之后,十余年间得奖无数,她的很多歌曲亦成为华语歌坛的经典。事业如日中天的陈慧娴与很多女明星一样却失意于情场。天涯孤旅,何处是她停泊的海港……  相似文献   

12.
诉说     
当我们看到童话般爱情的陨灭,当我们看到至纯至善友情的决裂,我们所做的大多都是叹息。可是,我们想过吗,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诉说     
爸,妈,孩子儿前来向你们诉说:我向来是一个坚强、倔强、性格内向的孩子,然而如今,我不得不破这个例,心中太多的恐惧,让我好累好烦。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恐惧——人生的竞争。  相似文献   

14.
明代范希文有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教学中,合理分析体会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是解读的要务。一切景语皆情语,直达情语的不二法门乃景语也。一、梳理景、情之间的联系纵观古今写景状物的作品,所绘之景和所抒之情之间均有着一定的组合规律。概括起来有正  相似文献   

15.
16.
陈秀娟 《考试周刊》2012,(20):184-185
心理辅导老师如何让不善言谈的、内向的学生也能畅所欲言呢?本文提出结合运用"贯注行为、询问、来访者观察技巧、反应性倾听"等"会谈微技巧"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打开学生心扉,让其倾诉衷肠。  相似文献   

17.
连续三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科任教师,每每到了初夏六月,我都要面对与即将毕业的学生挥手道别的场景。此时此刻,看着校园里烂漫盛开的凤凰花,总是会有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然而,存学生即将踏上征程迎战高考的节骨眼上,作为老师的我纵有万千思绪,也无暇与学生畅道离情。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朱光潜在《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中指出:“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这就是说,我们在解读借景抒情、融情人景的文章时不能停留在自然之景的“物理性”,还要关注到自然之景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