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南京,有一曲关于父爱的歌谣,如温柔的秦淮河水缓缓流淌在人们心间。这个父亲叫周弘,被称作中国的“大岛茂”,他的女儿叫周婷婷,被称作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是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受到江主席的接见。聋哑女儿的出生从此也改变了父亲命运的轨迹,他由一个普通的工厂技术员踏上了一条为聋哑人默默奉献的教育之  相似文献   

2.
尽管作者被父亲“爸爸会养你一辈子,等你长大了,爸爸会为你招一个女婿!”这样的话深深扎伤自尊;同时也对父亲在自己获奖名单一揭晓,就一大清早跑到台北买报纸,对报贩子说:“你把所有的报纸,每种都给我一份!”这样的行为深受感动;而且在自己得奖后的十年间,父亲似乎忘了作者得奖的时间,总是到处向人们宣扬女儿得奖的事情;还在女儿的领奖台上“兴奋难抑地‘标榜’着自己的女儿,惹来台下一片笑声”……如此等等,这样的举动让人感到好笑。但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深深包含着对女儿的真爱,父爱深深,不能不令我们为之动容。 当作者多…  相似文献   

3.
“乌鸦嘴”     
女儿小梅接父亲到地家里过年的时候,一再叮咛他这个苦命的父亲:“爸爸,你去了只管吃你的,喝你的,要说就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就是看见虎虎的爷爷奶奶娇惯虎虎,你也只当没看见,千万别弄得大过年的,一家人都被你一句话说得不高兴。”父亲就说:“那算了,我就不去了。你知道,我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的,我就一个人在家里过年吧。”一听说父亲要一个人在家里过年。女儿的眼泪就涌上眼眶里了。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父亲身患重病,靠一个移植肾顽强生存,母亲也患有非常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即使炎热的夏天也不能穿裙子,显得朴素土气。他们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在都市的繁华里就显得更贫穷。9岁的女儿聪明伶俐,成绩很好,但从小非常自卑,食欲也不太好,体质比较瘦弱。学校要开运动会,女儿报名参加了,回来后却闷闷不乐。问原因,她说:“我瘦,我不是好种子。”父亲说:“你一要多吃饭,二要多锻炼,准行。”女儿却没信心:“我不行。”父母忧虑:“这样下去怎么行?”为了帮助女儿,国庆长假期间,夫妻俩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到老家“玩”,一个…  相似文献   

5.
女儿对父亲抱怨生活的艰难,做厨师的父亲一句话没说就把女儿带进厨房;父亲把胡萝卜、鸡蛋、咖啡豆分别放到三只锅中去煮,并让女儿“观察”三者的变化,女儿却对父亲的做法难以理解;但是等到父亲把那个简单而浅显的比喻(道理)“说破”之后,不仅是女儿,就连我们这些读者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父亲。他以他的经历,以他的智慧,以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了女儿,也教育了世人。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那貌似强硬的胡萝卜,那非常容易破碎的鸡蛋,还有那粉状的咖啡豆,在沸水——逆境——面前真的就有了不同的“表现”!它们有的变软…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这是一些什么“标准答案”哪,通常女儿还没背完,我已经受不了了,也想吐,还伴着万丈怒火——那真是一种生理上的厌恶。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拇指     
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上,女儿正睡得香甜。一旁,父亲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和以往一样,他下班回家,女儿也放学了。晚饭后,女儿照例要听他讲故事。“爸爸,讲你的‘拇指’故事嘛!”女儿撒娇地抬起亮晶晶的眼睛,极可爱的模样。父亲是最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惜的撒娇口吻的,尽管他已经将这个故事说了不下数十遍,但女儿爱听嘛,在她的心目中,故事最能证明爸爸的英雄形象。“那是小琪琪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一天晚上,小偷溜进了我们家……爸爸为了保护妈妈,和小偷打了起来……小偷逃跑了,但是爸爸右手的大拇指被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了一片肉。”他随着女儿的目光也瞧了瞧右手大拇指。“痛不痛?”女儿照例问,关切地。“不痛不痛,爸爸保护妈妈和小琪琪是应该的。”但是,只有他心里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父亲。那拇指的伤痕,只是他一个爱心表露罢了,那算不了什么的。他结婚很晚,妻子生孩子时难产,可怜的小琪琪一生下来就成了没妈的孩子。两年前的一个夜里,就是女儿刚满6岁的那个晚上,她发高烧,口吐白沫。他本该在她嘴里放根汤匙防止她啮咬,但又怕伤了女儿娇嫩的舌头,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儿,便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手拇指放入女儿的嘴里。那夜过后...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啦!”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这是一些什么“标准答案”啊,  相似文献   

9.
一个“好父亲”不会要求自己将任何事都做到十全十美,也不会这样那样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只需要给女儿他所能给的东西,积极参与女儿的生活,投入地陪伴女儿。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属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2万澳元(合人民币12万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不吃大亏。“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一位西人邻居见我把孩子包裹得像一个“棉花团”时所说的话。事实的确如此,就是在最冷的七月(澳大利亚在南半球),也很少见哪一位西人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深蓝色的绒线衣,便无事人一般地行进在一早一晚的嗖嗖寒风之中。而一俟太阳出来,便又将绒线衣除去只穿短…  相似文献   

11.
做一个好父亲很难,做一个残疾孩子的好父亲更难。面对一个缺乏听力的孩子,光靠叹息和悲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周婷婷的父亲周弘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拥抱她、欣赏她,为这个生命而自豪。”正是在这种可贵的赏识教育下,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在全国自强模范会议上受到了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16岁的她被选进辽宁师范大学。这也为天下所有残疾儿女的父母们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2.
罗森先生的女儿移民澳大利亚已多年。先前本刊登载了其女儿罗铃谈在澳洲的生活的文章多篇。这次罗先生的澳洲纪行系列,也反映了一个中国人眼中的澳洲整体风貌,与罗铃小姐的文章描述的澳洲相比,又是一种不同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从一位“80后”的朋友处听到一个有意思的家庭小插曲,大意是说一位生于60年代的父亲,面对百般挑食的“90后”女儿,语重心长地跟女儿忆苦思甜起来:“想当年呢,家里穷,没东西吃,整天挨饿……”谁料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女儿一脸迷惑地问父亲道:“那你为什么不去吃肯德基昵?”结果可想而知,父亲是“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14.
《13岁看父亲饮酒》写的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父亲的说话方式是喝酒,女儿说话的方式是待在一边看父亲喝酒。这一奇特的对话方式,缘于13岁女儿的恋爱。小小的女儿恋爱了,不善言词的父亲把自己的担心、爱、甚至不满,都转移或者说附着到喝酒上了——他是在“借酒浇愁”啊。父亲与正在长大的女儿,他们似乎在逐渐疏离,但内心对彼此的牵挂又像烧酒一般灼热、绵长。13岁的女儿,第一次读懂了父亲,“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被爱的悲伤层层包裹的好人”。  相似文献   

15.
一个贫穷父亲,却要让女儿拥有音乐梦想。他干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送信、做拖把、打零工.一个天才女儿,生在贫寒的家庭里。却被日本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小林正南称为“东方的大提琴公主”。她根据自己和父亲的亲身经历写成的论文《我的琴声与父亲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蔡成 《成长》2007,(3):4-7
陈桦一生就和父亲看过一次电影,那时他们还住在甘肃兰州。女儿5岁生日,父亲对女儿说:“细妞,爸爸带你去看电影。”陈桦一蹦三尺高。人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这话绝了。陈桦上有两个哥哥,她最小,可父亲从没带任何一个哥哥进过电影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袁晓阳 《教育》2009,(2):50-51
“我以后要办一个‘Angella(袁小逸的英文名)英语边’”。四年前,5岁的女儿袁小逸对父亲说。因为袁鸿林的私塾名为“哈利快乐英语角”,哈利是他的英文名。但是女儿为什么用“边”这个名,怪怪的?她回答说,“边比角大,我要超过父亲。”  相似文献   

18.
《父后七日》讲的是父亲离世.看电影的中途我哭起来,毫无准备,它说的只是平常事,充满日常的琐细,时而喧哗,时而默然. 惹我落泪的情节有两处:一处是女儿在回老家看望父亲和哥哥时走累了,在哥哥的地摊前脱掉高跟鞋休息,旁边卖歌碟的父亲走过来问女儿要不要吃什么,很自然地将拖鞋脱给她,自己赤脚走.父女俩在深夜的地摊上拿着话筒对唱一首《伤心酒店》,歌词说:“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内.” 第二处是女儿带着父亲的遗像骑着电车往家里赶,想起在18岁生日时父亲骑车载她,问她的成绩,然后叫她吃金粽,不要告诉哥哥.父女俩在桥上一个吃粽子一个抽烟吹风.画面切换,只有女儿一个人.她背着父亲含笑的遗像,逆风骑行.  相似文献   

19.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品:中国父亲端木,拿着赴美读高中的女儿寄来的美国各科老师的评语,大跌眼镜:这真的是我的女儿吗?!她“有语言天赋”,她“乐观积极”,她“优雅”而有“创造性”,她有“人格的力量”,她是“宝贵的财富”!其中一位美国老师在推荐女儿上大学的信中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句话让一个父亲的心无比惊讶又深深地震撼。因为仅仅在4个月前,端木送走的那个女儿,是一个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地对着父亲说“我厌学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1、从儿子(女儿)降生之前就要做好作父亲的准备人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的,“父亲”也是在儿子的一片啼哭、吵闹,“爸爸”的叫声中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父亲的。当我们决定只生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用第一个孩子作实习父亲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