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同一关系”论和以魏寿镛、周侯予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并列关系”论,是现代儿歌童谣逻辑关系理论的两大传统主流观点。其生命内核均是指向民间的,未能涵盖现代儿童文学视野下的文人创作儿歌是其“硬伤”。就当下儿歌、童谣的存在现实而言,儿歌、民间儿歌(童谣)、文学(创作)儿歌j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以儿歌为“母集”、以民间儿歌和文学儿歌为并列“子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胡兰/十三岁/参加革命游击队”;“小白茶/地里黄/三岁孩子没了娘”;“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辣子开会喽”;“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父辈的生活中许多重要事件也许都淡忘了,但回忆起童年生活,儿时的童谣却不会忘记。人们或许可以说,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形式简短、琅琅上口的儿歌和童谣,不仅给少年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还给他们以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然而,现在中小学校园里传唱的一些童谣,不但没有丝毫的美感,而且“另类”得让人尴尬让人忧。“六脉神剑/裤裆开线……”;“从前有个人/有点小问题/半夜不睡觉/来到…  相似文献   

3.
一首好听的儿歌,足以让人铭记一生。儿歌以短小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琅琅上口的韵律,表达出不同的情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但是我们却发现,目前像“小小少年,没有烦恼”“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等脍炙人口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流行歌曲、情歌和一些不健康的“歪”儿歌,有些孩子竟唱“我去上学校,背着炸药包”之类的经过改编的“儿歌”。童言无忌,通过童谣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种自我防御机制,能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据一家杂志社举办的座谈会称,没有一个孩子认为传唱这样的儿…  相似文献   

4.
新校园童谣31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童谣是在同学们中流传广且快的一种儿歌形式。这些童谣有的是填新词翻唱了流行歌曲,也有的是改写了古诗词,还有孩子们自编的充满智慧的顺口溜。这些被广泛传唱的童谣,有的反映了学生们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的无奈,也有的似乎没有什么复杂的意义,只是好玩儿而已。也许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怎么竟然说这样一些“混话”,但“混话”也好,“趣话”也好,毕竟都是孩子们的文化。我们之所以把这些童谣刊登出来,是希望成年人们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童真世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烦恼。本期收集到的童谣,得到了张红梅、陆士楠、刘剀、穆云等老师及李冰寒等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别鸣谢。如果广大读者还知道更好玩的童谣,不妨写信给我,传来你的“流行快报”哦!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是说着童谣、唱着儿歌长大的。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使我们在优美和谐的吟诵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因此,我把“新童谣”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新童谣亲密接触,使新童谣融入校园,融入语文课堂,融入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编童谣、传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用童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客家童谣是客家儿童在嬉戏玩乐时哼唱的儿歌,其中一部分客家童谣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这些客家童谣对于客家地区客家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客家童谣所体现的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不合时宜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按作者对象和呈现方式可把儿歌分为民间儿歌(或称童谣)和创作儿歌(或称文学儿歌)两类。童谣作为民间文学与儿歌文学的边缘性体裁,它的主题是宽泛的,是没有限制的,而文学儿歌服务儿童的目的性决定了其主题总是表现出向善性、单一性、针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郎丽青 《教师》2012,(19):108-108
童谣,自古有之,最早记载于《诗经》。百度百科对童谣是这样定义的: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在古籍中有“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称谓。名称虽不同,但童谣的两大特点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口语交际。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都非常重要,没有英语母语环境,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童谣儿歌简单好记、韵律和谐、浅显易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巧用童谣儿歌助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质。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童谣儿歌在教学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巧用童谣儿歌提升文化品格,助力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军利 《文教资料》2006,(28):123-124
曾几何时,形式简短、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不仅给少年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还给他们以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现在如何呢?经过调查笔者以为中小学校园童谣所凸现的一些内容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尤其是校园灰色童谣的兴起更应引起重视。一、校园灰色童谣的表现所谓校园灰色童谣是相对于校园绿色童谣而言,像《跳长绳》“长绳飞舞真有趣,健康向上有活力。你跳来,我跳去,你冲出,我钻回。运动场上热哄哄,欢声笑语精神爽。努力炼就好身体,用心考取好成绩。”就属于绿色童谣,这类童谣目前与校园灰色童谣发展相比,不容乐观。校园灰色童谣表现…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形式简短、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不仅给少年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还给他们以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现在如何呢?经过调查笔者以为中小学校园童谣所凸现的一些内容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尤其是校园灰色童谣的兴起更应引起重视。一、校园灰色童谣的表现所谓校园灰色童谣是相对于校园绿色童谣而言,像《跳长绳》“长绳飞舞真有趣,健康向上有活力。你跳来,我跳去,你冲出,我钻回。运动场上热哄哄,欢声笑语精神爽。努力炼就好身体,用心考取好成绩。”就属于绿色童谣,这类童谣目前与校园灰色童谣发展相比,不容乐观。校园灰色童谣表现…  相似文献   

12.
话语     
《天津教育》2011,(4):3-3
儿歌是人们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好的儿歌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儿童文学家张锦贻认为,重视儿歌文化的发展,关键是注重儿童的成长需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儿歌。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它是1976年在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确定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在春天到来之际,围绕着“和平、友谊”等主题举行庆祝活动。我国主办过三届世界儿歌日,主题分别是“爱与和平”、“绿色童谣行动”、“各民族儿童手拉手”。  相似文献   

13.
一次课间 ,漫步在教室前的走廊上 ,初一学生在尽情玩耍 ,做着一些少儿游戏……“你拍一 ,我拍一 ,一个小孩坐飞机 ;你拍二 ,我拍二 ,两个小孩……”清脆的童音 ,轻快的节奏 ,把数字赋予在儿歌童谣中 .两个初一的小朋友唱得是那么入神 ,令我也“停车坐爱枫林晚”,心旷神怡 ,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初一学生童趣未泯 ,利用数字化的儿歌童谣有效地辅助教学 ,迎合了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 .我采用了一则儿歌《青蛙》,展开初一数学第三章第一节“用字母代表数”的课堂教学 .师 同学们 ,你们在小时候都唱过儿歌 ,我这儿有一则儿歌想请一个同学来唱…  相似文献   

14.
署名之累     
近闻有许多很“醋”的“累名”,比如“名人之累”、“漂亮之累”等等,就连署名也使人累得气喘吁吁,不堪重负了。 署名,本是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轻轻松松的,可一到现实生活中怎么就变味、走样,显得那般沉重呢?嗬,玄机一定不少。名人说活得真累,正如一位杂家所言:是属于吃了葡萄还说葡萄酸那一类,对腹中之物自豪地抱怨,并没有分出一些让“灾民”(不名一文的人)尝尝的意思。而“署名之累”则是把自己吃的葡萄与别人分享,最后也说葡萄酸的那一类。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前期,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文体研究中“诗歌”所纳的范围很宽,包含儿歌、民歌、童谣、谚语、旧诗、新诗、词曲、其他等,理论研究的重心在儿歌与童谣。1914年周作人的《儿歌之研究》、1923年冯国华的《儿歌的研究》、1926年褚东郊的《中国儿歌的研究》堪称这时期儿歌研究的三个标志成果。对这三个成果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本文详细梳理论述的是除此之外的其它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对于童话来说,拟人化是它的第一要素。可以这样说,没有拟人化,也就没有童话。在童话的世界里,万物有灵,人可以与动物交流,动物可以和植物交流,甚至可以与非生物如石头、桌子、椅子等等交流。在童话里,动物、植物、房子、车子乃至山川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它们像人一样思想,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善恶美丑--这是构成童话故事的最主要的特征。如果一篇故事里没有这些“非人”的形象,那就算不上是童话。所以说,没有拟人化,就没有童话。当然,“夸张”也是童话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这里所说的“夸张”,其实说是“变形”更准确,比如《格林童话》有一篇《傻小子学害怕》,写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害怕”的“傻小子”。还有一些故事里写一些类似于超人的“非正常人”,这些都属于夸张或者说变形的手法。  相似文献   

17.
童谣、儿歌很早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往人们多从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展现童谣的地域特色、教育功能、审美情趣等等,本文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试图透过“灰色童谣”来探究大众文化是如何对儿童世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2年级段语文阅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占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待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由此可知,儿歌、童谣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弄清楚童谣与儿歌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意恩是说, 人不能像植物一样,没有情谊。植物真的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无情无义吗?它们对自己的后代也不闻不问、漠然置之吗?最新研究使人们对植物刮目相看,人们惊异地发现不少植物也是非常称职的“妈妈”,它们对后代关怀备至,悉心照料,浓浓的母爱令人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20.
正儿歌、童谣,因其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历来被儿童所青睐。翻阅《品德与生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内容,共计有三十余首,几乎每个单元都加入了1~2首儿歌。这些儿歌、童谣,在编排上符合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