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梅 《青海教育》2014,(1):26-26
一提起作文,老师和学生都很犯愁,学生愁的是不知写什么,不知怎么写;老师愁的是不知如何教,不知如何改.初中三年的写作学习,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多,学生没少写,老师没少改,可是效果却不理想,这也成了所有语文老师的一个心结.  相似文献   

2.
傍晚时分,独自漫步于街头.在车马冷落的街头,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渺茫的二胡声,是<二泉映月>,一支我不知听过多少遍的曲子.……  相似文献   

3.
一、活动的提出 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4.
天上的日月不知转换了多少次,墙上的时针不知转动了多少圈,手中的笔也不知换了多少支……不知不觉已经跨入初三. 还记得吗?初一的我们,爱玩爱闹. 第一次在班上举办文艺汇演,大家都有着少许的胆怯,只有几个班干部在调动气氛.一个相声,一个情景剧,一个小品,两三首歌,一个舞蹈,就这样,文艺汇演就落幕了.或许你会感到单一,无聊,如果你真的感觉是这样,那你就错了,那可不是咱班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7日, <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关于严防"迎评腐败"的报导.人们看后,不知是高兴,还是忧愁;不知是振奋,还是哀叹;不知是应当为之拍手称快,还是应当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6.
我们是数学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修炼过程,不经历艰难的探索,就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正如荀子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一直到完成,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联想能力都较差,往往很难独立发挥作用,面对一个题目,常常感到“不知该写什么”和“不知从何下手”.“不知该写什么”,说明他们还不能很快地把作文题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不知从何下手”,则说明他们不知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落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指导,首先是观点方法的指导,即主要是启发学生在下笔之前考虑清楚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8.
谢云 《班主任》2001,(8):43-43
以"辛勤的园丁"比喻教师,不知起源于何时,也不知别的老师听了作何感想.我每听到自己被称作"园丁",心里总有些不太舒服的感觉,这感觉,起因于一次观看园丁的劳作.  相似文献   

9.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她是一位特殊的园丁。为了这群特殊的孩于,她的青春和智慧.她的爱心和奉献.比她的同龄人的付出,不知多了多少倍,不知艰难了多少倍。胡晓平.安徽省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老师。  相似文献   

10.
翅膀     
初春的一个上午,我们正在上课,忽然一只小鸟不知怎么从气孔里撞进了教室.小鸟能进来却不知如何出去,惊慌失措地在教室里盘旋着,不时地向明亮的玻璃窗撞去,发出“咚咚”的撞击声.  相似文献   

11.
流水 谁也不知,一潭清翠,一潭子酝酿千年的老事. 冬天,在季节的夹缝一丝不挂.  相似文献   

12.
1.智慧,即聪明才智,伴随着人类的脚步一路走来,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有时,它只是一笑、一颦,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有时,它却能解危难于一瞬,挽狂澜于既倒,化干戈为玉帛,踏荆棘为坦途……智慧的清泉,不知催绽了多少朵璀璨的花;智慧的钥匙,不知开启了多少道神秘的门;智慧的北斗,不知指引了多少条前行的路;智慧的灵光,不知点亮了多少颗晦暗的心……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相似文献   

14.
张娟 《初中生》2006,(21):52-54
许多同学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大的劲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章说的是什么.这说明他们没有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去读懂文章.  相似文献   

15.
<正>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感恩意识淡漠了,随着一味追求高分,我们的感恩教育淡化了、缺失了.不少孩子不知感恩父母、不知感恩老师、不知感恩他人,更不知感恩社会.目前迫切召唤着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感恩教育.生物学科由于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阅读是全面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掰是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到一篇文章读了好长时间,而不知文中所言何事,读不懂文章内容,更不知如何去解题.怎样才能正确地解题呢?下面就现代文阅读的解题问题为同学们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第一只毛毛虫 话说第一只毛毛虫,有一天爬呀爬呀过山河,终于来到这棵苹果树下.它并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不知树上长满了红红的苹果.当它看到同伴们往上爬时,不知所以的就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知生为何求、死为何所.它的最后结局呢?也许找到了一颗大苹果,幸福地过了一生;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颠沛流离糊涂一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的虫都是这样活着的,也不去烦恼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倒也轻松许多.  相似文献   

18.
那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夜.和三五好友,择一处柔软的草地,庆祝漫长假期的来临.其实不必安上这个笨拙的理由,年轻人聚在一起,有很多时候是不讲缘由的.那天,依例是从“吃”开始,大快朵颐之后,便是笑闹一团:有的唱歌,有的争吵笑骂,有的大吹牛皮……一群不知忧不知愁的孩子,真是管它天高地厚的疯子一堆!  相似文献   

19.
我从教多年,从科任教师到班主任,不知做了多少次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不知有多少名学生通过我的思想教育而发生了转变.然而大多数人在我的记忆深处并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只有一名女学生的转变让我感慨万千,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0.
存在是西方哲学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有的哲学家甚至把存在作为本体论来研究.从巴门德提出存在概念以后,经过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黑格尔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人们对存在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存在论建立的基础是什么?谁来建构存在论?存在论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晦暗不明,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二是蔽于"知"而不知"在";三是蔽于"静"而不知"动";四是蔽于"有"而不知"无";五是蔽于"今"而不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