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中的一个核心语言。羌语的调查研究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就被学术界所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计划为羌族创制文字,于是于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羌语大普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羌语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羌语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从7个方面简要介绍这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羌历年"是羌族民众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各地区的民俗活动也不尽相同。羌历年于2008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13年11月,笔者有幸亲历了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的羌历新年,深感羌族民众的热情与好客,以文述之。  相似文献   

3.
唐代剑南道羌人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部及西北部,包括党项羌、白兰羌、以及西山诸羌。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统治者摒弃"贵中华,贱戎狄"之观念,胸怀"华夷一家"之心,对周边他族文化兼收并蓄。为了更好地治理边疆地区的边民,唐朝通过武力征服,继而设置都督府、羁縻州对边地实施有效管理,对剑南道的羌人亦不例外。与此同时,还建置军事方镇,戍边镇防,防止吐蕃、南诏对剑南道的蚕食,并与之争夺羌人势力,以此达到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平衡,从而巩固唐朝之西南边陲。  相似文献   

4.
西汉一代,与羌人关系最密切的要数赵充国,因而研究赵充国的治羌业绩,能更好地认识汉羌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汉书》的记载,详细叙述了赵充国与羌人发生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史实,指出了赵充国治羌政策取得成功的原因、其治羌的功绩以及其突出贡献的屯田奏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我国人民的早期生活面貌.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早期甲骨卜辞中就有了大量的商羌关系的记载.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出现的羌字字形的分析,来探视它的意义,结合甲骨卜辞的记载,来窥探当时的商羌关系,了解古羌先人族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原殷商时期商羌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7.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羌在甲骨卜辞中从武丁时期一至延续到商末,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甲骨卜辞中涉及到羌的具体名称,主要有白羌、羌苎、羌■、焱羌、羌龙、北羌、竹鼄羌、玉羌、羌舟、马羌、羗方等,其中有的是族群名,有的是不同族名的合称,有的显示了羌人数量或所在地。 因此,研究羌人名称的具体涵义,讨论羌族内部分支和羌人身份,有助于加深对早期羌族特征及羌商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广汉三星堆文明来自中原羌夏文明的携带和传播,由史前氐羌大族有缗·蜀族携带入蜀,出土的近千件器物构成一组庞大的傩祭组器,它们是夏文化中的核心神明祭祀文明。令“岷山羌人”就是正宗的有缗·蜀族即三星堆文明开创者的后裔,他们一直承继着汉民族的先祖文明即羌夏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对西汉护羌校尉的设置时间和其属官作了探讨,认为西汉护羌校尉有一个由临时设置到常设官职的转变过程;其属官有司马、从事等。此外,西汉时期还有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其它羌吏,年代跨度从宣帝一直到西汉末。西汉王朝最晚从宣帝开始,就在西北边疆羌族地区建立了包括护羌校尉以及护羌使者、主羌史、主羌使者、护羌都吏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护羌、治羌的边疆民族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之一。唐代治理边疆民族一直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唐代是羌人活跃在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主要的羌人部众有党项羌、白兰羌、西山诸羌以及苏毗、羊同等等。面对风俗相异的羌人,唐代沿用前代的民族政策,即实施羁縻政策。笔者试从唐代对羌人的羁縻政策,以解析唐代治理羌人的羁縻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中是古代西戎、南蛮、华夏交汇杂居之地,是氐人的原始分布地和羌人的早期迁入地。夏商之时,汉中西部即成为氐人聚居地。西汉以后,伴随着羌人、氐人的大规模内迁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汉中的氐、羌力量逐渐壮大。东汉时,羌人在汉中的人数和势力达到极盛。两晋南北朝,汉中逐渐成为包括氐、羌在内的非华夏族人控制的区域,氐族杨氏还在略阳建立了武兴国政权。隋唐时,民族政策缓和,民族融合加快,氐族慢慢从汉中消失;羌族在汉中虽然一直延续至近现代,但人数甚少。氐、羌人对汉中的文化习俗影响至深,至今仍可见遗痕斑斑。  相似文献   

13.
羌绣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丰富的刺绣纹饰凝聚着羌族人民最原初的审美情趣,是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祝愿的物化符号。目前,因为缺乏确切的文字及实物佐证,对于羌绣源起的研究存疑较多。本文首先梳理有关羌绣源流的相关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田野工作的纪实,试论羌绣的源起。羌绣承载着羌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智慧成果,羌绣源流的探究,将为进一步认识羌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四川羌族地区的碉楼(以下简称“羌碉”)是目前我国记载最早的碉楼建筑,是中国杰出的建筑代表,在羌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12”大地震增加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羌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提出羌碉文化,同时在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试着对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做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羌族地区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羌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对于中华各民族的交流、发展、融合以及西北边疆地区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边疆威胁主要来自匈奴,羌人各部势力弱小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匈奴渐衰,西汉势力进入羌区,笔者从如何对羌人治理的角度论速了西汉王朝创立和实行的若干有别于内地的行政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于东汉“羌祸”,古论在“众羌内徙”上做文章,今论则从内地政权对羌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上找根本原因。古论述远因,是间接因;今论讲近因,是直接因。古论夸大远因,今论无视前提,故唯有结合古、今之论,方能圆通无碍。本文作了此番思索后以为,内地政权对羌众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得以“羌众内徙”为前提条件,而不适时宜、地宜的“众羌内徙”反过来又强化了激成东汉“羌祸”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造成“羌祸”“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宁强县羌文化历史悠久,挖掘、保护和传承羌文化,繁荣羌文学艺术创作,对于构建宁强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振兴羌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羌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县羌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木卡羌语具有比较复泰的声母系统。在语音方面,木卡羌语具有南北过渡的性质。与北羌语比,木卡羌语的语音系统要简单一些,最显著的是单辅音和复辅音的教主都要少很多。与南羌语比,木卡羌语最显著的特征是声调还没有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羌人内迁关中,南北朝时已分布很广.至隋唐,关中地区仍有许多羌村,居住着大量羌人.利用碑铭,结合传世文献,概括隋唐羌人在关中的分布,并探讨关中羌汉融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阿坝藏羌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本文就阿坝藏羌民俗文化基本层面予以考察,就阿坝藏羌民俗文化特有价值予以分析,并且就阿坝藏羌民俗文化开发对策提出明确建议。本课题对促进阿坝藏羌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