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正蔚 《收藏》2001,(3):50-52
从古至今,在我国众多的观赏石品种中,灵璧石声名卓著。近十年来,各种规模的赏石展览日益频繁,姿态万千,色彩丰富,多品种的灵璧石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喜爱和收藏,灵璧石的开采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其中一个珍奇品种,短期内身价猛增,在国内外赏石界赢得高度赞誉,这就是灵璧龟纹石(以下简称龟纹石)。  相似文献   

2.
马嘉南 《收藏》2001,(1):38-39
深圳市观赏石协会会长王世定君,与我同好,过从既频,相处尤洽。王君致力收藏,悟性颇高,认识亦深,其所作所为或有可资借镜之处,所以也就欣然援笔而为之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3.
朱爱朝 《收藏》2006,(1):108-1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掀起赏石热,很快,波澜壮阔的赏石文化大潮便已横贯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4.
南乔民 《收藏》2001,(5):76-76
世纪之交,乌鲁木齐“新疆奇石展”展出了来自天山南北大约500余块奇石,其标价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之间。1997年以来,新疆观赏石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交易额高达数千万元。哈密、阿勒泰等地甚至有人以集装箱把奇石运往日本、澳大利亚。新疆大漠奇石已成为世界奇石文化界的一个“名牌”。  相似文献   

5.
邹顺驹 《收藏》2001,(10):16-17
天然性不仅是奇石艺术的灵魂,也是赏石文化的根本要素。因而要求天然奇石绝对保持天然状态,不能有任何加工,便成了当今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理念。张卫先生撰文介绍说:“台湾过去也有很多人喜欢玩图案石,后来因为出现了一些加工打磨等做手行为,他们就不敢再玩图案石了……转向于对有水洗皮肤的山形景观石的钟情,这是对图案石冷酷的一面”。其实这种赏石理念也存在于大陆许多地区,例如武汉就是如此。我曾同几位来访的武汉石商谈及当地奇石市场上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王嘉明 《收藏》2007,(8):157-157
观赏石与艺术的关系,石界探讨已久,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观赏石是艺术品,一种认为观赏石不属于艺术品范畴。笔者认为,观赏石不是艺术品,但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晶体观赏石     
徐成文 《收藏》2011,(10):134-134
我国传统观赏石主要有两大类:象形石和纹理石,其代表性石种有太湖石、灵璧石、英石、雨花石等。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拓宽和对观赏石的不断开发,矿物晶体石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石友的喜爱和珍藏。  相似文献   

8.
藏石六忌     
愚木  刁磊 《收藏》2008,(10):126-127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新一轮的观赏石高潮,奇石收藏越来越热,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赏石、藏石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针对奇石的赏玩、收藏,赏石界尚存在一些错误或不恰当的做法,需引起玩家和藏家的注意。本文所述藏石六忌,希望给予大家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俞莹 《收藏》2008,(11):132-134
观赏石的价格评估一直是个难题。前段时间一些媒体披露有好几方奇石精品的“专家估价”已经超过数千万乃至上亿元,引发了业内非议。拍卖市场作为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交易平台,无疑也是实现观赏石价值最大化的途径。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已举办过数十次观赏石专场拍卖会,但获得成功的寥寥无几。因为这些拍卖会大多局限于赏石圈,所以难有大的起色和作为。  相似文献   

10.
我看集卡     
林仁光 《上海集邮》2002,(10):C003-C003,C004
  相似文献   

11.
骞国政 《收藏》2001,(6):29-31
我是当记者编辑出身的,在新闻系统工作了几十年。虽说人生匆促,业务、政务都很繁忙,但我对文学、书法、戏曲的爱好却从未间断,先后出过七八本书,书法、文学作品也曾在全国获奖。近年来,在陕西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李饶先生的引导和帮助下,我又爱上了石头。尽管我的“石龄”很短,但对观赏石的喜爱可谓一见钟情,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常常为了一块自己喜爱的石头不辞千辛万苦,不惜高昂代价而求之。  相似文献   

12.
李润波 《收藏》2006,(2):111-112
平谷地处北京东北郊,距京城70公里,因三面环山,中间一块平川谷地而得名。平谷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泃河穿境而过,为京郊旅游度假胜地,更以观赏奇石而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13.
秦树明 《收藏》2006,(3):136-137
我出生于冀中一个普通农家,幼时家境贫寒,13岁辍学从艺,做了十余年鼓书艺人,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和父辈的教诲,加之少小失学的经历使我对文化产生了强烈渴望。我与生俱来的倔强性格和穷则思变的意识,助我后来搭上改革开放的顺风船,  相似文献   

14.
我看量公     
王有刚 《收藏》2011,(7):I0036-I0037
未见文亮之前,先读其画,形神萧散,简逸而淡远,且书、跋俱佳,究笔墨而现隐幽,有一份若不经世的清澈在里边,让人眼前一亮。后来则是于展览上的知遇,彼此观画聊天,缘引为知己。  相似文献   

15.
贾红丁 《收藏界》2012,(1):124-125
笔者酷爱收藏,在收藏的道路上跌爬滚打、含辛茹苦地走过了二十年。作为《收藏界》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把《收藏界》杂志当作良师益友,相依相伴走过了十年。的确,在历史的长河里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事要去做,又是多么的短暂,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啊?  相似文献   

16.
文先国 《收藏》2001,(10):81-81
邮市自今年3月下旬发生“井喷”到4月下旬调整,直至“五一”后的一路狂泻,可谓涨得快,跌得也陕.炒家发了财,大多数邮人却成了套牢族。广大集邮爱好者一片茫然,市场指责声又起:一是指责炒家扰乱了市场,庄家起舞.赢取暴利;二是指责各集邮公司违规放货,置集邮爱好者的利益不顾,少数人从中牟取私利;三是指责某些媒体推波助澜,误导邮人这是“黑马”、那是“底部价”,邮人却一买就被套……  相似文献   

17.
陈少华 《收藏》2010,(11):128-128
我出生在著名的侨乡——广东潮汕,从小饱览大山的壮美与秀丽,感受大山深不可测的情怀与无穷无尽的魅力,由此,乐山近水成为了我的天性。  相似文献   

18.
水晶,历经亿万年的生长,蕴天地间灵秀之气,晶莹璀璨,五彩缤纷,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考古资料得知,新石器时代晚期,水晶就已被人们作为饰品,倍受珍爱。距今五千余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有水晶耳珰,广东珠海宝镜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晚期的水晶玦。  相似文献   

19.
张少华 《收藏》2009,(11):172-173
在中国观赏石市场,戈壁玛瑙石与广西大化石是无可争议的硬通货,与之相应,全国赏石界素有“南有柳州,北有阿拉善”的美誉,每年一届的柳州石展和阿拉善左旗石展成为中国奇石展览的两大品牌。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06,(12):116-116
彝海结盟纪念馆静待珍贵文物,酒类博物馆落户上海金山,温岭建成洞穴石文化博物馆,海宁首家私人收藏馆开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 ,聊城市是清圣旨博物馆开馆 ,[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