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之声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那样物质匮乏的时代,能三个月吃肉都不觉得香,可以想见那个《韶》乐的魅力,从而我们也可以想见音乐的魅力。音乐,是那样一种奇妙的旋律,能不知不觉深入人的灵  相似文献   

2.
音乐之声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那样物质匮乏的时代,能三个月吃肉都不觉得香,可以想见那个《韶》乐的魅力,从而我们也可以想见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沈佳慧 《学苑教育》2022,(1):77-78+81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曲后,很长时间吃肉都感受不到肉的滋味,说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自古而来,音乐欣赏对于一个人灵魂深浅和音乐审美都至关重要,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必由之路,亦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敲门砖和铺路石。音乐欣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熟悉音乐语言和音乐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触碰音乐内容与旋律。教师应慢慢引导学生学会注意、关注,在润物无声中喜欢上欣赏,进而能对周围世界的美有一种欣赏的能力,让一种"自觉"的乐感在音乐欣赏中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4.
从“闻韶”看孔子的美学思想张文俊《论语·述而》写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①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部乐章演奏之后,很长时间觉得吃肉都没有滋味,于是说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韶》,相传为虞舜时期的乐舞,本...  相似文献   

5.
“尽善尽美”是孔子的音乐思想,体现了他对音乐美的认识和欣赏,表明了孔子的治世思想。《韶》《武》之乐展现了音乐的艺术高度和道德感化的力量,但孔子谈尽善尽美,并非仅限于此。《韶》《武》都是孔子喜爱的雅乐,具备美善统一的标准,只是二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自然代表着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因此,从《韶》《武》乐本身探究“尽善尽美”的提出,会发现孔子的思想亦是立足于时代性的,他对《武》乐“未尽善”的不满也正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在齐闻韶”这段话今人皆作孔子赞美《韶》乐之论,此说盖源于朱熹的《四书集注》。其实,这全违背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对此自齐梁至宋代已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根据孔子的礼乐观,本文作者认为“子在齐闻韶”不是孔子美《韶》乐而“不知肉味”。恰恰相反是闻《韶》而感伤齐政,食不甘味也。  相似文献   

7.
孔子闻韶处     
“孔子闻韶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故城东南一公里处的韶院村,是当时盛齐京都歌舞乐伎排练和居住地。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圣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百位名人之一。据《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在孔子生活  相似文献   

8.
青岛大学韩玉德教授的《(韶 )乐考论》一文 ,是近年来《韶》乐研究的重要成果。但韩先生在文中提出“《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笔者不敢苟同。韩先生说 :“关于《韶》乐的制作 ,古文献有较明确的记载。《尚书·舜典》引帝舜曰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孔丛子·嘉言》引孔子曰 :‘夔为帝舜乐正。’……知夔确为帝舜乐正。”又说 :“《史记·夏本纪》曰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 ,箫韶九成 ,凤凰来仪…’史记索引曰‘行 ,曲也。’知《韶》乐的制作者为帝舜乐正夔” ,“知禹兴《韶》乐以庆贺舜用二十二贤臣成…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无论诗歌、舞踏、戏剧、绘画或建筑,都与音乐有密切联系,都要追求达到音乐的境界。“英国文艺批评学者丕德说过,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求逼近音乐;因为艺术须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分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散文也不例外. 我们先看两个例子。其一:李德裕《赠河北三镇诏》曰:“勿为子孙之谋,欲存辅车之势”.《新唐书》减去“欲”字,变成“勿为子孙之谋,存辅车之势”.  相似文献   

10.
伏肉岁不食《王梵志诗校辑》收《逢难倘能忍》:“伏肉岁不食,病乌人不弹”。张锡厚先生注:“皆为俚语”。余不及.“伏肉岁不食”,语不可解。“岁”,《辞源》共收五个义项:(一)、星名,即  相似文献   

11.
“雅俗共赏,莫如音乐”,音乐是人类的艺术创造,也许连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过人类会如此聪明,以至于发明了这样的艺术!《论语·述而》曾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也说:“更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音乐是否真有这样的魅力,对人真有这样的影响?通过阅读《在声音的世界里》,在进入王蒙的音乐之旅后就可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篇融注作者强烈感情的谈论音乐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音乐细致入微的体察…  相似文献   

12.
养鸟与育人     
《庄子》中有一篇寓言故事:从前,一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都城郊外,鲁侯将它迎进太庙,送酒让它饮,奏《九韶》的音乐使它悦,宰牛羊给它喂。海鸟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块肉,饮一杯酒,三天便死了。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它长于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古往今来,具有远见卓识和高深文化修养的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无不对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教育功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丘就是最早发现并肯定音乐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的先哲之一.他具有高深的音乐修养,会唱歌,会奏多种乐器,还会作曲.《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孔子在齐国欣赏了《韶》乐(传说为虞舜时的音乐),深受感动,长久地沉醉在美好的乐声中,连肉食的滋味都品尝不出来了,他不禁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音乐竟能使人感动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他作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且身体力行,倡导音乐教育,把音乐放在他开设的六门课(即礼、乐、射、御、书、数)的第二位,进而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把音乐修养看作人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其中的“美”是指形式美好,旋律动听,“善”指内容的健康和完善。虽然他是以他的道德论为审美评价标准,但是我认为他已经突破了“美善一体”,在音乐评论上很明确的把美善两者区分开来,把中国音乐审美标准提升了另外一个高度,是中国音乐美学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五蠹》中有“股无 ,胫不生毛”之句 ,其中“”的字义 ,不同的工具书以及教材对它的注解皆不相同。请看 :① 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为“腿上的毛” ;②《辞海》为“白肉”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注释为“大腿上的肉” ;④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为“大腿上的毛” ;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身上的细毛” ;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大腿上的肌肉”……将以上注释集中起来分析 ,不难发现“”的字义主要分两类 :一类与“肉”有关 ;一类与“毛”有关。与“肉”有关的义项基本源于唐成…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论语》,中有一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冥想许久,“肉”字当作何解释,终不可解。看注释,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解释,或说是“肉的味道”,或含糊其辞。问诸同学,同学也说就是吃的肉;且举例以证: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  相似文献   

17.
一、《左隐五年传》:“鸟兽之肉不登于俎”断句及标点误。(43)面 沈玉成《左传译文》(9面)据此译为“鸟兽的肉摆不上宗庙的癸器里”当前诸注本俱认为“之肉”的“之”字相当于“的”字,以致断句误。考察文意与语法,原句应解为“鸟兽,其肉不登于俎,(其)皮革……不登于器,则君不射。”这本来是假设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显得简练明确:这里“鸟兽”(后加逗号)一作其的前词二作“谢”的提前宾同,比普通句法用字省而达意明,原来此“之”字应训“其”,“之肉”即“其肉”。 “之”训“其”,当有所本。《吕氏春秋·音初篇注》曰:“之,其也。”《书·西伯戡黎》曰:“殷之即表。”言殷其即丧也。  相似文献   

18.
孔子所闻的《韶》,是一种原始乐舞。它使用原始的、箫、磬鼓等乐器,表现农耕狩猎活动,来颂扬舜继尧的文治之功。“自行束修以上”句之“束修”,从早期训诂与文献使用、社会交往的礼俗、教育礼制诸方面看,只能解为十条干肉,释作束带修饰、十五岁等皆误。句中“以”当为连词,“上”作动词。全句意谓“亲自致送十条干肉来求上进”  相似文献   

19.
出口成章     
孔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点拨:《韶》是虞舜时期的乐曲名。《武》是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名。孔子认为前者“尽善尽美”,后者“关”而不够善。也就是说“尽善尽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圆满——这才是孔子眼中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左氏春秋》在三方面启发荀子(《乐论》)。首先,音乐贵平和。《左传》叙述以和为名的良医类比音乐与医药,晏婴主张主张调和五声令人心平德和;泠州鸠提出“和声”入耳藏心,反对乐音过度强弱。荀子亦重和亲、和敬、和顺。其次,音乐产生伦理政治效益。晋侯为言音乐稳定德性,士Wei强调“乐和”则可用。荀子洞察音乐中平可使人民谐协。第三,音乐披露国家境况,如吴国公子季札从《郑风》侧重男女琐事而正确预测郑国将亡。荀子主张“和乐而不流”,以“流”形容郑国音乐式的淫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