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事新闻报道十多年来,先后采写过外国专家、大学教授、特型演员、省委书记和资深的老将军,发表过20多篇报道,有多篇获奖。采写“大人物”,首先要消除“畏惧”心理,敢于采访,敢于报道。尽管他们有“来头”,与新闻界接触频繁,被报道的频率也高,但是他们还是乐意被采访报道的,我们不应该“怯阵”。  相似文献   

2.
某师政治部主任写了一个小品,一家杂志拟刊用。编辑去电话与这位主任商量:可否将其中一个地方改改。这位主任接到电话提出,如果不改,也许效果更好。那位编辑听完主任的理由,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末尾还叮嘱这位主任,希望以后多写独具特色的东西,多提不同意见,因为这样编辑喜欢,读者喜欢,部队需要。由此联想到时下有些新闻报道人员,绝对“尊重”编辑意见,对编辑的话只会“是!是!”“好!好!”,没有一星半点异议。只要编辑编稿,换上啥例子都行,怎么改都可以,那怕面目全非,只要作者是自己的名字就行,以致所“写…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通讯员不能拘泥于写一般的人和事,也要敢于接触“热点”问题。所谓“热点”问题,一是群众普遍关心、牵扯面大的问题。二是能吸引群众关注的新鲜事。比如就业问题,做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热”过好几次了,我手头上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总觉得这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一直想写却迟迟未能动笔。一怀疑自己没这个能力,二怕搞无效劳动。我这一想法,后来得到《太原团讯》杂志总编的认可与鼓励,终于  相似文献   

4.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 “居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相似文献   

5.
6.
郦波 《出版参考》2011,(5):43-44
曹操当年解释唯才是举的意思的时候就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陈寿《三国志》) 意思是说哪怕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哪怕其人不仁不孝是个坏蛋,只要他有本事,能治国平天下,你们就一定推荐给我,不管人怎么样,有点儿才我就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08,(3):9-9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居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相似文献   

8.
9.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即: “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相似文献   

10.
在武警部队第二届“橄榄杯”新闻报道先进集体优胜奖中,武警贵州总队二支队荣登武警部队“十佳”大榜。消息传回筑城,二支队的官兵兴奋不已,都说这一成绩的取得,大半应归功于咱们的攻“关”主任韩建华。“为官就该去闯关。”这是韩建华的口头禅。就是这句话,激励他带领二支队新闻报道员以平均每年上稿千余篇的成绩,连续三年夺走总队新闻报道先进集体的第一名。韩建华上大学时是学中文的。1996年3月,刚调任政治处副主任的他分管直传工作时,二支队的新闻报道工作都因在中央级报刊上稿篇数不够和稿件质量上不去而与冠军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1.
胥传余 《军事记者》2003,(8):35-35,38
所谓"热点"问题,指的是与部队建设和官兵利益息息相关的敏感问题、难点问题、棘手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予以重视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就会有损官兵利益,影响部队建设。但是,要搞好"热点"问题的报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像写"表扬稿"那样受人欢迎。而要揭露问题、曝光问题,有时就要"得罪"一些领导和部门。所以,有人把采写"热点"问题的稿件视为“畏途”。尽管这样,我始终瞄准一个目标:只要有利于部队建设,有利于维护官兵利益,就要知难而进。这些年来,我结合本职工作,先后采写了40多篇"热点稿件",在部队引起了一定反响。现在回味"热点…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13.
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职员工中,凡常读《解放军报》的人都会熟悉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学院政治部新闻干事张富强。小张到学院政治部一年时间,他的钻劲出了名。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钻劲,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稿30多篇,被军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总参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小张的钻劲是从挫折中引发的。刚大学毕业那阵儿,白天他和战友们学习训练,晚上研究报纸,奋笔疾书写稿件,连队熄灯,他就到“工具室”点上蜡烛继续写。哪知道,三个月过去了,他写了70余篇稿件,寄给报社后都泥牛入海,不见回音。看着一起到部队的同学都在别的岗位上干出了成…  相似文献   

14.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91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在副刊编辑岗位上的,起初在我的想象中,编辑的生活既无传奇色彩,也无惊人之举,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一介白面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老旧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副眼镜,偶尔从满堆的故纸中抬起头来,发出苦恼人的笑,我就是带着一种由无知而引起的怠慢的心情踏上编辑岗位的。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新闻写作要有“三敢”精神。即敢想、敢写、敢投。敢想,就是要大胆地打开写作思路,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不随波逐流。1990年,省里一位领导到几个村去视察工作,陪同的有地区、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干部,还有新闻记者、保卫人员,接待人员,共四、五十人,车轮滚滚,前呼后拥,对此群众有些议论。我想可否从领导干部下基层应轻装简从这方面写篇稿子呢。我在送走这个视察团后,又返回那几个村去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领导干部下基层  相似文献   

17.
和有些通讯员朋友一样,刚开始搞新闻时,我总是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寄,做“贼”似的,结果投出的稿件十有八九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后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写好稿件后让别人看看,对你有好处。我试着去做,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我在生产会议上听说张店油田产油建设中有一个项目节约投资100万,感到素材不错,急忙去采访,当时负责人不在,听他的同事说是改了两条管线。稿子写好后,我让几位同事看,有一位无意中说:这么巧,刚好是100万吗?我一听有道理,又去找从现场回来的项目负责人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相似文献   

18.
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是偷偷地写,悄悄地寄,怕稿件写得不好让人笑话。可这样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稿件投出去每每如泥牛入海。后来,我克服了虚荣心理,丢下面子,写好一篇稿件后,主动向老新闻干事请教,到报社请编辑老师指点,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以使我能从一名报道员成为一名军区报社的编辑。  相似文献   

19.
贤同志的文章,深有感触。如何看待写批评稿,我也来谈点体会。当下,许多搞文字报道的同志总是抱怨:搞批评报道难,业余通讯员搞批评报道更难,要用照相机去对那些不良现象“曝光”那就难上加难。然而,近几年来我用手中的相机搞过许多批评报道,虽然招来不少冷潮热讽,甚至侮辱、谩骂,尝到了不少苦头,但更多的是通过揭露和批评使问题得以解决后的无限欣慰。本人有个难改的秉性,正如老师和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