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淮海路,是与南京路齐名的上海著名商业街。早在20世纪 30年代,淮海路的主干淮海中路一度以霞飞路命名,曾有"东方巴黎"之弥。其中,荡漾着异国风情的电影院,与酒吧、咖啡馆、西餐厅和回力球场等娱乐场所一起,构筑着当时上海最时尚  相似文献   

2.
“柳林路”名扬海外“云南路”风靡沪上 1980年10月19日,淮海路至桃源路段的柳林路上,出现了一个80个摊位的小商品市场,这是上海“文化大革命”后组建的第一个市场。市场开张后,美刚、日本、加拿大、印度等闰记者纷沓而至,捕捉着中同经济转轨的信息,预测着中围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潘璇  王俊星 《大观周刊》2006,(28):26-27
7月16日,一场名为“2006昆明国际商业旺地发展论坛”在新纪元大酒店举行。五华区发展改革与促进委员会、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美国J—KEYS都市设计师事务所设计总监贾克、上海卜广胜策划机构董事长、淮海路商业街总策划师卜广胜及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的教授等主要来宾,三市街周边的楼盘项目顺城、昆明老街、云南百大房地产有限公司、莱富广场等均参与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4.
正金秋十月,国庆假期,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上海又将迎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家来到这里可以饱览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体会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旧貌;也能远眺高楼林立的陆家嘴,登上上海中心大厦,一睹国际大都市新颜;还可徜徉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感受都市生活的脉动与节奏。但吸引游客的不仅是现代化的都市风貌,更有属于这座  相似文献   

5.
顾云德今年已经76岁了,他和他的大哥顾云明、二哥顾云兴,还有二姐顾秋琴都是上海滩老资格摄影师.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白俄商人在当年迈尔西爱路,今日的茂名南路淮海路开办了一家叫做乔奇的照相馆,顾家兄弟是它的伙计.到了1948年,顾家便盘下"乔奇"改称"乔士",以保留其"洋味".据说,旧上海由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多集中在南京路,如广东人王炽开创办的王开照相馆;而在淮海路附近,则以外国人相馆居多,由此便有了旧上海中西两种流派的照相馆.顾家吸纳西洋人物影像用光与影调处理法,故而属于"海派".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卢湾区档案局(馆)与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篡的大型画册《淮海路百年写真》,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近日正式出版。《淮海路百年写真》编委会近日召开会议,编委会主任、卢湾区区长张载养在会上说:《淮海路百年写真》的出版,把淮海路的百年历史浓缩于一本书之中,淮海路的历史是上海,也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本书的出版,再现了一段历史,其意义很大。本书的出版,也是现实的需要,通过重温历史,对历史的理性回顾,可以悟出道理,对现在、今后的工作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1950年代后期,祖父盖叫天带领上海新民京剧团由杭州出发,去江西、湖南、湖北巡回演出。《武松》中的武大郎是由艾世菊扮演的,西门庆由李秋森扮演,一路上我们同吃同住好几个月。每到一处艾世菊与李秋森都要去逛古玩市场与文物商店,艾老好瓷器,秋森喜欢古家具和杂件。回到上海后,我们也经常在淮海路新龙古玩店、石门路人立古玩店、广东路古玩市场碰面。有一年祖父在北京拍电影时喜得汉空心砖一块,下面配有紫檀雕  相似文献   

8.
2012年2月14日情人节,在这甜美的日子里,情侣们经常光顾的上海书城淮海店,却闭门谢客,这家在上海繁华商业街淮海路上生存了30多年的书店黯然退场,与读者们说再见。这只是近几年来实体书店纷纷歇业的众多场景之一。一连串的实体书店倒闭事件。有人称之为,实体书店陷入困境后,无奈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与此悲催萧条境遇相反的是,网络图书销售日益火爆。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时尚和优雅。1843年,上海开埠后,在外国侨民和洋行白领的影响下,西餐也盛行起来。西式菜品在上海争奇斗艳。最早的西餐厅叫"番菜馆",从一品香番菜馆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西餐馆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外滩金融区,那里有大批洋行和银行,那些白领出来后会光临西餐厅,比如德大;另一个地方是淮海路(民国时称霞飞路),比较有名的如红房子。  相似文献   

10.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出自’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一句口号。它表明这样一个主题:人类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以损坏地球的代价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应该说,这句话是我们主动参与淮海路梧桐树去留之争的驱动力。经理无意间透露信息记者急匆匆作出反应 1993年2月中旬,淮海路恢复通车之后呈现一片百废俱兴重振旗鼓的景象。我报记者在采访一家刚刚装修一新的商店时,经理无意间透露一个信息: 卢湾区有关部门打算拔去淮海路上的梧桐树,据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家叫"淮国旧"的商店开设在淮海中路与重庆路的路口上,1992年建造南北高架道路,"淮国旧"因让路被拆了。20年过去了,很多上海的中老年人对"淮国旧"仍难以忘怀,那么,淮国旧为什么会成为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它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商店呢?仓库里停放坦克车"淮国旧"三个字,点明了它的地址—淮海路上,所有制性质—国营商店,经营范围—卖旧货为主。高度  相似文献   

12.
香港是个高度发达的国际商业都市。其繁华程度,如果不来亲眼看一看,亲自走一走,恐怕是难能体会。论商业发达,国内当首推上海。笔者初次进上海,走南京路逛淮海路,但见商店一家接一家,人流摩肩接踵,商品琳琅满目,真是走断了腿,看花了眼。看过上海的丰富,再来比较香港的繁华,自己仿佛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香港的商业发达程度,真仿如一颗熟透了的桃子。为了说得清楚,笔者权充一回向导,咱们一起去逛逛这个东方的“购物天堂”。  相似文献   

13.
“记者座谈”这一名称,正如其名所示,并不是一种刊物的名称。事实是:先有了座谈的组织形式,然后办起刊物来的。记得在1933年的一个夏夜,上海淮海路(当时叫霞飞路)上一家名为“文艺复兴”的小餐室里,偶然地聚着几个职业记者。从闲谈之中,大家发觉都有生活忙碌而缺乏进修机会的共同苦闷,加以当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闻从业员当前应做的工作和应采取的态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急待解决而尚未解决的大问题。于是相约每星期天晚上聚餐一  相似文献   

14.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摇滚乐队从去年起突然增加了许多。如今在上海的地下,有这样一群低吟或嚎叫着的人们,他们以反上海的姿态,唱着最上海的歌,并孕育着海派文化未来的可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欣闻 《中国广播》2005,(2):55-56
1993年,在山西太原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女孩努力地接受着车厢里酷似日语的上海话。上海,这个让她盼望、期待却又有几许忐忑的城市,会为她展开怎样的人生?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怀揣大专文凭,由于“播音员”是上海紧缺人才,所以盖着上海教委“特招”印的她,  相似文献   

17.
位于南京闹市区的淮海路35号,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所在——金陵刻经处。院子颇大,院内女墙姻静,曲径通幽,山石林立,绿树成荫。迎面便是古色古香的“低温精舍”,匾额由著名佛学家吕微题写。皖东一排红砖平房,安置着从雕版、翻印到装订、流通的诸多部门,一部部流传海内外的佛经都诞生在这里。院西是刻经处历史陈列室,里面能看到创始人杨仁山居上的照片:一位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的老者,面目和善。经版搂在后院,青砖青瓦,庭院深深。杨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婊人),这个如今已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名字,一百…  相似文献   

18.
淮海路华亭路上方花园隔壁有爿创新旧货商店,对面华亭路整条街都是简陋的篷摊,卖的也都是旧货.这是四十年前上海几大旧货市场之一,相对来说比较高档一些,所以在那“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时代后期,有些抄家物资会在那儿出现.这些瓶瓶罐罐、文房杂件、大小镜框、破旧家具、各式钟表等等,先经过文物商店出口公司等反复筛选,再到这儿处理.对我辈喜好这口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窗口了,所以一有空就往那儿钻.  相似文献   

19.
跨世纪的宏伟大业上海有线电视台台长胡运筹一个崭新的名字,和着浦江两岸改革开放的节奏走进于家方户;一个响亮的呼号,伴着与世界接轨的都市脉搏撞击着人们的心扉。这就是SCATV──上海有线电视台的崭新风貌。它从1991年4月开始筹建,1992年12月26日...  相似文献   

20.
我所在的报社在淮海路上,原来的法租界,有哈根达斯,有真锅,有花园洋房,这里是上海时尚的极致,飘一代也不例外。每天,我都会遇几个五颜六色的飘女郎,她们自由地呼啸而去像一道风景。我羡慕她们,可以没有责任,没有未来,只剩下感官,剩下刺激。她们是专为享受而生的,奇怪的是,在物欲的海洋中,她们又深恐自己消失,于是要生些事,要打扮怪异引人注目是她们的一个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