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届全球新闻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周年论坛”就如何促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扩大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暮求。在全球化大潮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软实力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对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方略和对策。
在传播界看来,本次论坛有几大亮点:专家学者发言靠近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大会发言论点清晰,和与会者形成互动:分组讨论时的专家点评敏锐准确。
《对外大传播》作为本次会议的发起方和媒体支持单位,参与了这场关乎我国全球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讨论和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3.
2003年是我国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外宣战线必须贯彻落实全国外宣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系统观念,着力树立整体形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国外宣工作新格局。抓住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外宣来说,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向世人展示了中国 相似文献
4.
5.
有一名话叫做“弱国无外交”。这名话是有几分道理的——任何有作为的外交都是建立在一定实力的基础上的。传播也是这样。有人把信息的流动比喻成一个连通器中的液体的流动:只有当一端和另一端产生位差,流动才能够产生。换言之,传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和国家的综合国务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国际传播的研究方法,在注重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传播构成巨大障碍的“中国威胁论”进行了全球背景下的分析和研究。尤其对美国、西欧、日本、印度四个国家(地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在看似同样的“中国威胁”论调下,隐藏的其实是各个国家的不同想象和各种诉求。本文认为,我们要迅速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应立即实施区别化、区域(国别)化、精准化的对外传播战略。通过迅速实施这一战略,大大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增强对外报道传播力,掌握国家形象塑造权”是我们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先声夺人2009年5月17日,湖南株洲闹市区一座待拆高架桥轰然坍塌,砸压了20多辆在桥下行驶的车辆,造成9人死亡,十几人受伤。这是继2007年湖南凤凰县一在建大桥垮塌后,又一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 相似文献
8.
评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比利时著名电影评论家路易·丹维尔在不久前举办的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样说。在这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十分走俏,揭幕影片是中国导演徐克的《七剑》,压轴的则是中国导演陈可辛的《如果爱》;华人导演关锦鹏执导、郑秀文主演的影片《长恨歌》成为惟一一部角逐金狮奖的华语片。无独有偶,今年3月第22届比利时布鲁日国际电影节上,开幕电影是中国导演贾章柯的《世界》。“全球化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电影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极好的窗口。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路易·丹维尔先生评价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考古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学科。向世界讲好中国考古故事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外宣媒体开始重视考古题材的报道,并在内容、立意和风格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要更好地讲好中国考古故事,现有的模式和方法尚需升级。应加强新媒体手段、重视考古的科技层面叙事、将叙事升华为故事、设置有针对性的岗位与条线,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科技呈现得更为生动、立体和丰富,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自2009年开始,我国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新开设了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旨在培养"新一代的驻外记者"。目前,各个学校的具体培养方案仍在不断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设计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谈谈看法,以期能对该项目的长期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12.
面对“9·11”,美国人都在说什么?面对SARS,我们该怎么说?当2003年“非典”带给中国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就2003年春天的那段历史发展以及随后的事件而言,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这两个带有极强实践色彩的名词已经不可避免的结合在一起。随着全球传媒的发展和信息流动程度的提高,也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危机潜伏和爆发相交织,社会公共空间的形成已经要求政府与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充分的合作。在涉及到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回答的命题不仅仅只有说什么,还有怎么说,跟谁说,有哪些效果等多种。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清华… 相似文献
13.
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外宣理论研究基地和思想库。十年,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外传播理论研究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立足我国对外传播的当前实践和未来趋势,研究新实践、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核心价值观?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对外传播?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答,将对我国未来的对外传播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服务工作大局的对外传播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激情的八月,热情的北京,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借助北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系列活动平台,深圳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深圳市大学生运动会执行局举办了“北京奥运文化广场·深圳月”活动。拉开了与奥运“抢新闻”的外宣战役——以此借力北京奥运会推广深圳城市品牌,通过积极宣传推介“深圳2011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话语权,不单纯指说话的权利;还指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对谁说,在哪里说,甚至包括怎么理解的"权力"。毋庸讳言,过去的中国,由于"国际话语权"的缺失,我们的自我认知,过多地被西方那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所左右。奥运中国的登场,虽然赢得了碰头彩,但文化信息符号的深度和广度传播,也才刚刚开始。在具体的沟通传播过程中,我们传播者的个体"软能力",仍是整体文明软实力结构中的"短板"。 相似文献
16.
17.
正变化的世界与传播生态,要求我们不仅要转变国际传播方式方法,还要强化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传播,向世界说明我们的价值体系,寻求与其他价值体系的交集,进而服务于国家与民族的更大利益。现状经过数十年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的国际传播取得巨大进步,但在国际和国内舆论场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这种落差,在国内舆论场体现为时而信心爆棚、盛气凌人,时而自轻自贱、自惭形秽;在国际舆论场,则体现为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下大力气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努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经过五年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在平台建设与全球布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是,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中国声音仍然不强,传播效果有待提升,议题设置难以与西方大国抗衡,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史安斌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州大学比较化学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作有《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身份》等。我们在做完这组“扫描,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题目的时候,史安斌教授又接受了我刊记的专访,他从专业角度清晰地回答本刊记的提问,下面做些录: 相似文献
20.
“我们渴望了解中国”——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道出了八十多位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26个国家的官员的心声。他们是来参加由商务部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广电新闻采编研修班(非洲法语)”和“中葡教学交流研修班”的新闻界和教育界的官员。这两个项目在性质上属于“请进来”的援外培训,即邀请各发展中国家相应部门的官员或技术人员来华接受培训,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一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