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副刊不副     
报纸副刊是读者读过时事新闻之后的一处精神家园。在快节奏生活时代,打造一个精美的精神家同十分不易。编者必须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撷英采珠,才能编出一版能够令读者认可的副刊来。现在的副刊范围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传媒业快速发展、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作为副刊编辑,要视野开阔,兼收并蓄,使副刊真正受到读者欢迎和喜爱。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闻界中平民意识正在逐渐崛起,因此挖掘、揭示平凡人内在的精神价值,为报纸开拓了更广阔的人文视野,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报纸的面孔”的副刊,就有了更大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总结副刊的发展趋势,体现这么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陆应铸 《新闻通讯》2011,(10):58-59
副刊是一份综合性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界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报纸靠新闻“打天下”,靠副刊“守天下”。报纸新闻做得好,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可以抢得更多的份额.吸引更多的读者,而副刊做得好则可以留住更多的读者,巩固既有市场。实践证明,副刊不“副”,在新的办报条件下,副刊的内容、题材不断地丰富、延展,副刊的构架、形式也在不断地重组、刷新,许多得到市场认可的晚报、都市报,副刊版面富有创意.稿源充裕,名家荟萃,夺人眼球。种种迹象表明,报纸副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试以包括《盐城晚报》在内的晚报、都市报为例,谈谈副刊文学性延展与旨趣导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金:观念是金,思路是金。思路决定出路。创刊初期《,景德镇广播电视报》的“昌江文艺副刊”以纯文学作品作为选用稿件的着眼点,每期刊出的多为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佳作不多,平庸之作不少,其结果是将副刊办成了少数文学爱好者孤芳自赏的“习作园地”。后来,我们调整思路,改“昌江”纯文学副刊为“满庭芳”文化副刊,结合特定的读者群,大打地方文化牌,相继推出了“名镇古今“”瓷苑折枝“”旧闻杂忆“”瓷城夜话”等栏目,编发了大量以当地风土人情为题材的稿件,受到读者欢迎。木:副刊大厦由“木”支撑,这个“木”就是副刊引人向善向美的导向,…  相似文献   

5.
曲岩 《青年记者》2001,(5):39-40
如今,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这种竞争将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种竞争中,势单力薄的地方报纸,尤其是依托地方报发展起来的地方报副刊,会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因此,地方报副刊要想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独辟蹊径,避实就虚,走出一条有个性的品牌之路。而在策划包装时的错位处理,就是走这条个性之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报纸副刊:变革还是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资讯的日益发达,新闻生产方式日趋多元和多样的状况下,报纸的文艺副刊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由于新闻的地位比以往更成为了报纸版面上的优先,为了在有限的版面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压缩副刊就成了许多报纸下意识的反应和作为。  相似文献   

8.
一、6月1日至2日,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0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这次评奖活动,是自1998年首次将报纸副刊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系列以来,举行的第4次评奖。为了与中国新闻奖的总序数保持一致,采用了统一的“第十一届”序号。在全国2000家左右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大部分都辟有文艺副刊。随着报纸为适应人民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调整,以及报纸多版化的发展趋向,报纸文艺副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新闻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委会,顺应副刊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前,北京晚报副刊中心的同志谈论2000年办文艺副刊的设想,谈如何改进工作。这再次引发了我对办文艺副刊的思考。共想了三个问题,姑谓之“三题” 休闲性我认为,文艺副刊的本质是休闲的。 人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读读报纸的文艺副刊,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休息和放松,是为了得到轻松和愉悦,并在轻松愉悦中得到陶冶或精神上的寄托;而绝不是把已劳累了一天的身心再重新紧紧地绷起来。这就是读者对文艺副刊最基本的要求。 办文艺副刊者,绝不能忽视读者的这一最基本的要求,而应从这一要求出发,来考虑文艺副刊如何办。 正是为了适…  相似文献   

10.
11.
1897年11月24日,是中国报纸副刊的生日。这一天,《字林沪报》创办了附张《消闲报》。办刊的意义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既歇息,则闲矣,则当有消闲之法矣。一篇入目,笑慨开,虽非调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助也”(《释消闲报命名之义》)。后来,娱乐消遣就成了各报创办副刊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13.
传统的副刊是把几篇散、小说、诗歌、评论简单地编排在一起,它实际上是一种单纯的学副刊。上个世纪初叶,在如火如荼的新化运动下,学作品因为在报纸上发表而得以快速传播,成为那个时代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也使副刊成为报纸闪亮的组成部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好几十年,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的多元化演变,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单纯的学作品已远远满足不了读对信息、思想的需求。传统副刊这样一种静态的存在,已经大大落伍于现实生活,严重制约着现代报纸副刊的发展。这样,转型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陆应铸 《传媒观察》2011,(10):58-59
副刊是一份综合性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界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报纸靠新闻"打天下",靠副刊"守天下"。报纸新闻做得好,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可以抢得更多的份额,吸引更多的读者,而副刊做得好则可以留住更多的读者,巩固既有市场。实践证明,副刊不"副",在新的办报条件下,副刊的内容、题材不断地丰富、延展,  相似文献   

15.
石木 《新闻与写作》2003,(12):38-39
笔者注意到,在报纸副刊种种“求变”的声音里,普遍的基点是建立在否定传统副刊之上。持报纸副刊“脱胎换骨论”的现实依托点是:世界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在高科技的日趋普及下,资讯巳经无法独家拥有,所谓的“独家新闻”只能是在某一局部领域或某一特定区域中的偶尔获取。而在信息泛滥得真假莫辨,资讯爆炸成五颜六色的今天,求变者的话语是:难道报纸副刊还不应该赶快“悬崖勒马”,迅速融入“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17.
徐登明 《传媒》2003,(6):70-71
抓住四个方面 副刊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党报的副刊,如何把它办成报纸的亮点,则是改进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水平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市、州党报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好副刊出版,重点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最近,和一群本地文友相聚,相聚时谈起我们本地报纸星期刊和文艺副刊的用稿情况和对本地作者作品的态度都或多或少有些怨言,说现在的地方报纸副刊和星期刊开始重视外稿、甚至名家的作品,而对本地作者的作品刊登的越来越少,对本地作者没以前那么热情了。认为这种情况不正常了,不利于本地作者的成长,也不利于本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出版附张《消闲报》,随报附送.是最早的副刊。现在,副刊已成为我国报纸的一大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力,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