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  相似文献   

2.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3.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4.
美国出版社一般不喜欢作者过多干预出版社的营销工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推广宣传中,还是要争取作者的帮助,尤其是学术出版社的邮寄直销,更需要利用作者在学科的广泛人际关系。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学者或专业人士,这本书的读者正是他的同事、同行和知名人士,作者了解他们常读什么杂志,参加何种协会,谁的观点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等,作者也知道他的书在什么媒体上登广告或发表书评最有效。  相似文献   

5.
学术图书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由于其书评要求高、难度大,由读者撰写的学术图书书评数量少且缺乏足够的推荐理由和对图书馆有价值的内容评价,较难为其他读者提供信息向导。以重庆大学图书馆自建书评中心的学术图书书评为代表,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书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与"豆瓣书评"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针对学术图书的"结构化书评",并讨论了其组成的必要构件和结构化方式,以期在降低读者撰写学术图书书评难度的同时,提高这类书评信息导向的效率,促进图书馆更好地挖掘和推广馆藏中有价值的学术图书。  相似文献   

6.
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图书馆界对书评写作的培训、推广程度远远不够,使馆员撰写书评处于业余写作的状态,停留在个人喜好的层面上。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评选出的15篇一等奖作品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论文通过对15篇作品的研读,分析了馆员书评的特点和撰文原则,提出了撰写书评应是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书评的要素我有个固执的想法:书评文章应该告诉读者评什么书,作者是谁,哪家出版社出版的,全书篇幅多少,书的定价多少。在形式上,这5个项目是可以单独列出的。因为它们最简明地提供被评图书的情况,使读者一目了然。即使读者暂时不读书评,他也从这里获得了图书的出版信息。记得几次写文章或在有关会议上发言,我都强调这5个项目的重要,甚至认为是书评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27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6年度十大图书”及“优秀书评作者”评选结果于北京揭晓。本次活动是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从事书评工作的主要媒体联合行动的首次亮相,评选结果是在27家参与媒体各自推荐十本图书及三名书评人(均含推荐理由)以形成候选名单(按票  相似文献   

10.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审、著名学者徐柏容先生在《现代书评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一书中,辟有专节讨论书评与出版工作的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11.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12.
由《上海档案工作》杂志编辑姜龙飞撰写的《档案启示录》一书,前不久已由档案出版社出扳发行。这是档案出版社有史以来出版的第一部以文学样式反映档案与档案工作的个人作品集。也是作者多年来为探索档案事业与社  相似文献   

13.
由《民族画报》社主任记者高秀峰撰写的《摄影的“天敌”与“良友”》一书,近日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结合数十年摄影实践,对正确利用光线  相似文献   

14.
继"2007年度十大图书"揭晓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推荐全国"2007年度部分报刊优秀书评文章"活动也于近日落下帷幕,42家媒体推荐的48篇书评文章中有14篇入选优秀书评文章(名单附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将会向这14篇优秀书评文章的作者及首刊(播)媒体颁发荣誉证书。图书评论是一项高尚而长远的事业,一直以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以及致力于此的各  相似文献   

15.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可以提升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品牌形象及核心竞争力。目前,出版社申请出版基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文中结合申报实践提出了通过加强申报管理、优选申报项目、规范填写申请书、聘请权威专家撰写推荐意见等提高出版基金申报质量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评论会于5月下旬在北京对30多家出版社的书评工作者进行了培训——小型短期,意义却大。在中国书评史上尚属首次;学员的作业,展示着培训的收获——虽无惊人之作,却如烂漫的小花,报道着书评的春天。本刊特设“收获”专栏,一则从选发培训班学员的书评开始,继而专发各出版社编辑的书评文章;一则实现我们与各社约定的“一月一书”的诺言。所以,“收获”也是各出版社展览好书的园地。  相似文献   

17.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撰写的《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一书不久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我国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有着长期深入而独到的研究,该书是作者观察、思考网络媒体十余年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9.
书评和书一样,都是面向广大读者,因此书评的作者也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强烈的读者意识所蕴含的内容很丰富,要求也很具体。 一是为读者负责的精神。为读者负责,是一个书评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和服务精神的最具体的表现。书评的作者最直接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评论实践,为广大的读者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应当说,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书评作者如能经常地清醒地  相似文献   

20.
重拾学术文明:萌芽中的图书馆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图情专业的著述出版不可谓不多,称其为“历史最好时期”也并不为过。但真正在业内取得共识的不多,至于有社会影响的就难找了。平时与一些教师学生、馆长馆员聊书,很难遇到一本多数人都看过且有印象的专业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多样,但专业书评的取向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多数书评者注重于介绍而非评论,因此一旦已有书评发表则不愿再评。在许多领域常见的“好评如潮”或“恶评如潮”,难现于图情学科。去年春天,本刊王宗义副主编曾经在北京机场边的一个宾馆内,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图情专业文献编辑室的宋安莉老师等讨论过《图书馆杂志》与专业图书宣传的问题。当时曾经有过不错的设想:出版社及时向杂志通报出版信息,出版社、杂志与作者一起寻找合适的书评人,以较快的速度在杂志上推出书评。但真正到我们具体操作的时候就挠头了。各种信息的对接,缺乏良好的方式。本期所评的两部书都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我们希望表达一个意愿,就是本刊希望通过与出版社的合作,增强优秀学术专著在专业内的影响力。也希望将有专著出版的作者能通过出版社或直接与我们沟通,以达到出版社、杂志和作者共同谋划书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