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畹线是指云南昆明到畹町的一条公路,320国道的最后一段,公路经由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到畹町就到边界了,多年前畹町被称为中国最小的市,迈脚过一座桥就是缅甸,近便得如同寨子里的村民出这家竹楼进那家竹楼。 由于近二十年来,境外是世界著名的海洛因毒品集散地,由于大毒袅畏蒙、坤沙集团势力消颓,毒源由金三角逐渐北移到毗邻我国的缅北高地,昆碗线便成为我国禁毒战线上一条最为传奇最为悲壮的生死通道。 人说,事不过三。 而我八年之间竞在云南昆畹线走了三趟。三走昆畹线皆为一个目的:禁毒宣传。  相似文献   

2.
凡事预则立,不打无准备之仗。新闻采访也同此理。笔者作为《人民日报》实习记者,在两次采访中略有体会。一次是看起来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心中无底的采访。去年10月初,领导让我去河南采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及粮食拍卖第一天的交易。我学外语出身,对经济一窍不  相似文献   

3.
笔者担任记记期间,曾两次采访过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第一次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国煤炭报》决定采访几位曾在煤矿工作或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发几篇专稿。我当时被借调在《中国煤炭报》工作,因而有幸同报社另外两名记者一同去采访了江华、并受到他的热情接待。采访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采访江老,是在1988年早春二月。当时萍乡煤矿为建矿90周年筹备举行纪念活动,要请江老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西藏分社的两名青年记者汪青春、汪延去年夏秋骑着自行车,对藏族人民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采访。在历时一百余天的采访活动中,他们跋涉二千多公里,采写了近八万字的稿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西  相似文献   

5.
涉浅水得鱼虾涉深水得蛟龙──两次采访的启示河北衡水地区电台于芳琴,刘桂巧深入采访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对众多新闻工作者来说,各有各的切身体会。这里,仅就我们在两次采访中的教训、经验谈谈感受。1989年夏,中共衡水地委决定...  相似文献   

6.
回顾近一年来的写稿经历,我从两次截然不同的采访效果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闭门造车两月,不及深入采访一日。初学写稿那阵子,热情虽高,却缺少方法。偶尔得到一条线索,便迫不急待地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契把自己每次采访都当作一场激烈的战斗。事测则立,不测则废,谁也不想打无准备之战。然而,正如部队在行军中有时难免要与敌人打遭遇战。由于新闻工作强烈的时间性,往往一个通知、一则信息就“命令”记者火速出动。有的记者能沉着应战,出奇制胜;有的则一败涂地,弄得自己和采访对象都很尴尬。笔者作为《人民日报》实习记者,在两次采访中略有体会. 一次是看起来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心中无底的采访。去年十月初,领导让我去河南采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及粮食拍卖第一天的交易。我学外语出身,  相似文献   

8.
深入采访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若谈究竟怎样做,才能做到深入采访,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对众多新闻工作者来说,却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切身体会。我们在两次采访中就有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欢乐。1989年夏,中共衡水地委决定开展一次重树党的形象,重振党的威信活动。我们选择了故城县夏庄中学女教师、共产党员刘玉清这一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新闻人物。这位三十八岁的女共产党员,十五岁就当教师,从只有初中文化、只认几个英语字母到使全校中考外语成绩连续八年在全县名列第一。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成绩里面该凝聚着多少惊人的毅力和艰难的跋涉,于是,决定前去采访。来到故城县,正好赶上刘玉清在县里开会,便抽会间与她交谈了两次,因为刘玉清性格内向,不  相似文献   

9.
刘学洙 《新闻窗》2006,(2):17-20
胡耀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笔者有幸,在耀邦同志1984年元月和1986年2月两次贵州之行时,全程随行采访;接着叉列席参加了1986年2月中旬他在南宁主持召开的黔、滇、桂三省区工作会议。两次随行与一次列席会议。历时20天。在那难忘的日子,天天聆听耀邦窖智深刻、务实透明、毫无八股调的生动谈话,记下了大量采访笔记。20多年过去了,耀邦的音容笑貌和他的人格魅力,依然历历在目,宛如昨日。际兹党和人民纪念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之时,谨将当年随行见闻,写成这篇追记,以寄托一个退休老报人对哲人的深深怀念,也想留下一点历史资料,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10.
柴华 《军事记者》2010,(5):52-53
当体育记者已有7年,但采访温哥华冬奥会,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第一次”的采访经历,比如第一次出国采访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第一次独立采访奥运会等等。然而19天的冬奥会采访结束后,让我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多的,却是自己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第一次“兼职”体育摄影的尝试。随着报纸迈人“读图时代”。占报纸记者较大比例的文字记者在采写稿件的同时盒起相机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  相似文献   

11.
修筑滇缅公路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的省主席龙云积极向蒋介石建议,国际交通线应及早考虑,迅速着手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随后,形势日趋严峻,蒋介石下令中央拨款200万元,限一年内修通滇缅公路,开辟新的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在原来滇西公路的基础上,向西延伸,经畹町进入缅甸腊戌.滇西公路东段昆明至下关全长411公里,1924年6月开工,1935年12月通车,用了11年半时间,平均每年修筑36公里.现在修筑下关进入缅甸的西段,比东段线路长,工程更加艰巨,要在一年修通,国人难以相信,英、美、法专家也直摇头,参与工程的中国交通部官员也缺乏信心.  相似文献   

12.
一次易地采访触动了相隔千里的两个地区1986年11月中旬,我报派出两名记者,带着“如何深化我们孝感地区农村改革”这个问题,到河北省廊坊地区易地采访。这个决策和行动的背景是:我们孝感地区在取得第一步改革成功之后,第二步改革进展缓慢,出现了两三年的徘徊局面。就此,地委组织县级以上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比2000年与2015年两次高考舞弊事件中的隐性采访行为,从伦理义务递次排列角度寻求建立其规范之路,以建构良好的隐性采访机制,促进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89年2月的一天,我去红霞公寓采访我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姚仲明同志。采访的题目是:“中缅边界问题”。姚仲明同志是我国第一任驻缅甸大使,曾担任中缅边界谈判中方首席代表。这是我第一次采访,而且采访的是一位名人。为此,我事先作了一些准备,读了一些有关资料,然后列出了几个采访时要问的问题。我来到红霞公寓,见到了姚仲明同志。这是位和蔼的长者。姚老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一见面就热情地开门见山地问我想知道  相似文献   

15.
写作这篇文章,缘于一次至今难忘的采访经历。那是两年前的一个秋天,记者一行到甘肃省黄河电力提灌区的一个村子去采访。在此之前,记者从一份上报给省有关部门的材料上看到,这个一直受干旱威胁的村子,近些年靠发展乡镇企业和增加劳务输  相似文献   

16.
陈涛 《记者摇篮》2006,(9):21-22
从事新闻工作几年来,有两次采访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这两次采访,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是一种心灵的启迪,感受到记者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上面提到了出身农民的陈永贵,这是在中国。美国也一样。卡特就是农民出身,当然他不是从南部的花生地里直接入主白宫的。在美国近代的几位总统中,从我这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我对卡特最有好感。因为我曾采访过他两次。一次在白宫,一次在中国的钓鱼台。  相似文献   

18.
安利 《记者摇篮》2007,(8):10-11
所谓"两把板斧",我个人认为:就是记者在舆论监督报道采访中,对被采访者的两种技巧如何巧妙恰当的运用。一、采访中的"软手"通俗地讲,"两把板斧",即为采访中,记者的"软硬兼施"手段。  相似文献   

19.
晁姝蝶 《青年记者》2012,(12):44-45
新闻采访在新闻报道写作全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一件极其复杂、极其困难、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事情.采访具备的多变性、风险性昭示了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新闻采访的难点表现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难点主要在于两个矛盾:其一,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其二,真实性、深刻性、生动性和时效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任中央军委主席后,进行过两次大的阅兵,第一次是1981年秋,在华北某地观看军事演习后检阅演习部队;第二次是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的盛大阅兵庆典。我有幸参加了这两次重大阅兵活动的摄影采访,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也留下一些遗憾。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