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社会文化现象都属于“民俗学”的范畴。青岛四方海云庵糖球会,就是华夏民俗中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3.
镜听是我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一种占卜方法,它起源于王莽柄政时期或东汉时期,盛行于唐宋,式微于明清。镜听占卜的民俗基础是镜崇拜和深入民众心理的谶语。镜听占卜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一种民俗生活,在今天的民俗信仰、民俗事象中仍可见到它的痕迹,因此,对镜听占卜作历时考察和民俗考察,对于研究今天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间舞蹈表演中民间舞技术技巧的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慕凡 《林区教学》2016,(4):107-108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一般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这些舞蹈的表现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且没有国家地域的界限,能够沟通世界各国,因此是最社会化、最国际化的舞蹈。  相似文献   

5.
社会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民间社会一种相沿成习的信仰、传说、行为及风俗。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各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6.
“纸鬼”应用于殡丧礼仪程式,亦在岁时民俗活动中有所表现。民间巫术常见形式多有利用“纸鬼”的情形,其极端方式,是所谓“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纸鬼为奴”案例,则体现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纸鬼”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行对于“纸鬼”以及文化意义相近的“纸人”的作用的考察,有助于发现和总结古代社会民间礼俗和信仰世界中的相关现象。对于“纸鬼”的文化思考,或许也有益于启动和推进有关“纸”在传统社会民俗史和意识史中的特殊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民俗的历史年轮,做为一种人群生活运行的承传现象,其生成渊源是与人类诞生同步的。因是,民俗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类史和民族史的社会印证及文明演化的缩影。 对民俗的探源溯流,可以追踪到人类原始社会。原始生民在生存斗争中产生的对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即是原始生民带有普通性的风俗现象,标志着人类原始民族历史进程的思维观念和信仰形式。所以,民俗承传现象始终与人类社会演变同行,铭刻着时代的烙印,形象地反映着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风貌以及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8.
祭海是青海湖地区民族民俗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植根于当地及周边民众生活中的根源之深而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信仰是人类在特定心理安全的需要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青海湖祭海仪式则较为全面地满足了当地民众心理慰藉,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众追求平安、吉祥、和谐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缩影,包括节令、礼仪、信仰、祭祀、娱乐、禁忌、神话故事等,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体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具体而集反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0.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中,掌管文艺、科学的缪斯女神主要神职侧重在文艺方面,而在中国民俗信仰的神谱中没有较为清晰的文艺神祗.中国古代戏曲业界供奉的是行业的守护神或祖师神,与艺术无关;古代民俗崇拜中的文昌神、文昌帝君、魁星所掌管的文运是读书人的科名禄籍前程富贵;两宋时期盛行的请紫姑习俗是当时民间“淫祀”风气的表现,主要目的是为了占卜预测,与文学创作无关.由对中国民间信仰中文艺神祗存否这一问题的辨析,可以窥探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某些层面,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心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俗风情美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审美对象。民俗风情审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良俗是审美欣赏对象;陋俗自身不能成为审美欣赏对象,但某些陋俗所反映的某些社会生活和某些表现形式可以转化为审美欣赏对象;良俗和陋俗都可以成为审美创造对象。民俗风情审美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的审美,它们又各有多个层次和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了社会的丰富性,是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见证,并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于民俗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而民族心理又是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的语言文学,自然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剐是民俗与古代诗歌、戏曲的关系,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周和古代希腊都非常重视乐教并有系统的理论。古代乐教突出强调乐教的社会教化功能,而现代社会看到的则是它的专业和素质教育功能。现代德育可以从古代乐教中借鉴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主要包括:德育要注意走进教育对象的心灵;要注意教育对象内心的和谐;要注意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开展德育实践等。  相似文献   

14.
易金玲  史松 《教育》2015,(9):74
信仰是风帆,它能够指引青春之舟不偏离正确的航向;信仰是灯塔,它能够导引人生走出迷茫和困惑;信仰是支柱,它能够让青春之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结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群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着重掌握的重要对象,青年思想素质、政治素养、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相似文献   

15.
城市民俗是从空间划分民俗得出的客观存在。从城市在世界上开始生成那天起,城市民俗也即应运而生了。我国民俗研究肇始于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人们对民俗概念的认识非常偏狭,从歌谣出发,局限于信仰的仪礼的及口头文学的研究。1840年民俗学鼻祖英国的威廉·汤姆斯在创造“民俗学”一词时,指出它是“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所以,在很多民俗学家的意识里,民俗就是存在于乡村村民中一种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匈牙利两位民俗学者出版的一部民俗学著就叫《农民的圣经》。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民俗学界也接受了这一观点。按这一观点,民俗是过去时代民众创造的,今天存在的民俗只是过去的遗留物,当今民众不会创造民俗,民俗随时代发展也将完全消亡,城市居民也不可能存在民俗。其实,“有人就有民俗。”“所有的人群——无论其民族、宗教、职业如何,都可以构成一个独特的民间,并具有值得研究的民俗。”②城市民俗亦即如此。正如《当代中国民俗学》一书所说:“自奴隶社会古代都市  相似文献   

16.
从民俗学的角度审视,对于"城市民俗学"的概念,可以有多种解释。本专栏这组文章以"城市民俗学"为主题,以北京市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工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探讨相关民俗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力图以此拓展城市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城市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术参考。传统民俗学侧重研究现在与过去的关系,现代民俗学也要研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而在研究未来文化方  相似文献   

17.
泛民俗学就是对现代社会里有关民俗文化(其中包括新出现的人为的或者自然的)现象和流变过程进行研究的民俗学的分支学科.特别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泛民俗现象由于其特殊的人文环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具有民俗色彩的东西,过去大多数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分析,但是更确切地说它应该说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而泛民俗学的出现就顺应了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长期的基层生活经历和课题的调研情况,利用仪式功能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分析了贵州民俗信仰的现状、民俗仪式的正负功能,并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提出促进民族地区民俗信仰和谐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不乏对民俗事象的特色描写。《论衡》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内容颇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民情风俗的各个方面,包括信仰、禁忌、俗语、传说、歌谣、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从游艺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物象的民俗四个方面,对文中所描述的民俗材料胪列归类,可以发现民俗表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批判意识。结合其“疾虚妄”、“求真美”的主旨,以“古诗十九首”及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为例,可见《论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部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在文学史也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