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国市长们学京剧2011年度中国晚报摄影学会摄影奖银奖、2011年度"中国晚报赵超构新闻奖"《外国市长们学京剧》图片好在外国市长们身着中国京剧服饰,与"洋脸谱"有了鲜明对比,一丝不苟地学京剧表演,体现了外国人对京剧的兴趣和博大精深,有了趣味性。一张图片的好与坏体现摄影记者判断新闻的能力,将新闻价值、情感力量、现场气氛展现在图片中  相似文献   

2.
我不懂京剧,但爱看有关京剧的书。《伶人往事》就是写给我这样的人看的。 不懂京剧看京剧的书当然没有资格评论京剧艺术。我看这些书是要认识京剧兴衰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或者京剧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文 《湖北档案》2003,(4):22-23
一群9至13岁的孩子,由家长领着,从北京、天津、山东、上海等地来到北京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通过严格的考试,再交纳三万余元的学费,自费学京戏。 “我爸说,要是我学京剧学好了,他给我买好吃的”一个小家伙拖着长长的天津腔,讲得眉飞色舞。 “我爸小时候是一个京剧迷,可他自己没唱出来。现在,他看我学这个不错,就找亲戚借钱,让我来了。”一个北京工人的儿子告诉我。  相似文献   

4.
谭特立 《湖北档案》2003,(12):39-40
谭鑫培是京剧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为京剧艺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诗赞誉说:“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事迹轰如雷。”足见谭氏影响之大。但时至今日,谭鑫培一家数代为继承发展京剧艺术  相似文献   

5.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的着眼点不在于叙述过程,勾勒史实,而在于研究现象,总结特征。书中通过对构成京剧艺术特征的‘文化因子”的剖析,归纳了京剧艺术的基本法则,并将京剧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努力寻求它与传统哲学、舞蹈、琴棋书画以及其他剧种和民俗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使京剧文化的研究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中国京剧史(三卷本)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编责编:苏明慈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是目前最完整、翔实、最具权威性的京剧艺术发展史专著,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文化工程。上卷从197…  相似文献   

6.
卞卫辉 《出版参考》2007,(12S):18-18
京剧之所以流传几百年,正是源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国家提出“振兴京剧”作为文化建设的国策可谓正得其时。  相似文献   

7.
洁尘 《视听界》2007,(2):108-108
我先生看电视一般只看三个频道。一是体育频道。他是球迷,每周要看几场比赛,德甲、意甲、英超什么的。二是央视戏剧频道。先生是天津人,父亲是京剧票友,从小生长的环境中京剧氛围比较浓厚,把他培养成了一位京剧爱好者。再就是央视的农业频道。作为一个园艺爱好者,农业频道里那些如何剪枝培土倒盆施肥的节目,让他学到了不少知识。  相似文献   

8.
潘世萍  崔婧  谭慧  郭然  经琪 《北京档案》2012,(10):21-23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档案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载体形式,是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战略的今天,管理好京剧档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京剧档案的构成及特点,分析了京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0月,中国京剧院迎来它成立50周年的庆典。梅葆玖、孟广禄、杨燕毅、于魁智等京剧界名流齐聚剧院,自10月28日起连续25天25场演出名家名段,他们把剧院的生日庆典操办成一场豪华的京剧盛宴。恰在近日,一部长达26集、回顾200多年来京剧历史变迁的纪录片《粉墨春秋》已完成制作,导演蒋樾和段锦川在这部历时一年半完成的纪录片中,前后走访十多个城市,采访了近130位京剧的亲历者或见证人,拍摄素材9000多分钟。  相似文献   

10.
日前,由《新闻天地》杂志社、湖南省京票委主办的京剧票友演唱会在湖南新闻大厦隆重举行。来自广州、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市的京剧爱好者欢聚一堂纷纷登台献艺。  相似文献   

11.
享誉大江南北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堪称京剧武生的一代宗师。他从小在上海学戏,并开始了舞台生涯。他自幼兼学南北两派表演技艺,年仅10岁便已名扬上海、杭州、苏州、扬州等地。。12岁时,随父北上京城深造,先后拜师于武生名家俞振庭、杨小楼和老生名家余叔岩、马连良,最终成为“杨派”得力继承人,被誉为“继杨小楼之后,武生中唯—执牛耳者”。他深得京剧大师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的垂爱和扶植,并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2.
裴扬  张旭 《新闻传播》2013,(8):191-192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当前京剧艺术的发展日渐式微,这与京剧艺术本身的特质有关,同时也和京剧的传播方式关系密切。在京剧传播中,电视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它为京剧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给这个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收视份额小、剧场转播缺乏感染力、京剧节目的娱乐性误区等等。鉴于此,就在电视这种传统大众传媒下传播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电视京剧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京剧的程式化展开理论研究,根据京剧的程式化特点研究一种基于体感技术的京剧器乐声场再现技术,此技术能够对京剧声音的节奏、音色、曲牌进行智能化分析,构建出具有语义的京剧声音数据库,并能根据体感传感器采集的动作姿态来再现器乐声场。本文为京剧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提出一种新型的沉浸式传播方法,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京剧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理念,其使用的技术手段也为京剧的大数据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漫天京剧脸谱,一城唱念做打,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让上海的空气里弥漫着京剧的韵味。但曲终人散之后呢?西方音乐剧《剧院魅影在上海接踵而至,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旋律迅速“挤压”声声京韵,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盛装迎接圣诞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2-73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但是,京剧和《红搂》总是“人不托戏,戏不托人”,当年鲁迅就曾“刻薄”过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梅兰芳演过《麻姑献寿》)虽说鲁迅虽与梅兰芳有过节儿,但是,到以男旦著称的京剧里去寻“千红同杯”“万艳一窟”的大观园,的确难。  相似文献   

16.
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剧脸谱的"非物质"特征决定了脸谱图像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更重视"活态"的传承,尤其是需要从程式化、象征性和装饰性特征出发来认识京剧脸谱图像资源。针对京剧脸谱图像保护、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路径,通过结合数字资源呈现展现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果。利用"北京记忆-京剧脸谱"网站建设案例展现面向数字人文的京剧脸谱图像数字资源构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张克,1962年生于天津河东区的一个干部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深深喜爱上了京剧。1975年。他考入天津戏曲学校,工京剧须生。在学校期间,他即对杨(宝森)派艺术情有独钟,曾受教于曹世嘉、张之俊、苏承龙、梅伯寒等名师。在唱、念方面潜心研习,刻意描摹。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8.
昆曲、京剧和京昆三者的表演存在着彼此继承的关系。对于三者之间同异之处的梳理要从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目的在于找到京剧对昆曲真正的承继关系,这不仅是一种梳理,也关系到如何阐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曲表演体系问题。本文从昆曲、京剧、京昆三者的范围、关系与区别入手,尤其是特别明确"京昆"的概念,即进入京剧中演出的昆曲,它不同于昆曲,同时也未完全京剧化。在此基础上,从全面系统地梳理京昆剧目与京昆剧目中的昆曲曲牌、京剧中遗留的昆曲曲牌入手,论述昆曲对京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0月底,新华社摄影部图片编辑黄文应“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的邀请,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第二届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的学习。她是第一位参加大师班学习的中国记者。之后不久,她为入学大师班拍摄的暑期作业《学京剧的孩子们》(见本期中心插页)又在法国昂热市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独家新闻节上获得图片新闻奖中的文化艺术新闻奖。这是中国摄影记者首次在该评选活动中获奖,也是中国摄影记者在世界性新闻摄影评选中获得的比较重要的奖项之一。 中国新闻摄影界对这两件喜事反应热烈,为了解个中详情和此事的深意,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应邀担任第十届国际独家新闻节评委、刚刚从法国归来的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佑珠(以下简称“徐”)和从欧洲学习归来不久的年轻编辑黄文  相似文献   

20.
“京剧是国粹,是国宝”,人们经常这样说,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尤其是当今的青年人,有关京剧的知识甚少。因此,通过书刊等媒体的大力宣传,让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了解京剧,熟悉京剧,认识京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