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它同人类的生活总是休戚相关。人们关于人生的价值目标总是同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价值目标构成了幸福观的实在内容,而幸福则是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结果。文中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立足于自身的思想基础与所处的时代语境,将“平民”作为幸福的主体,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关注平民的幸福,强调要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建构出“自由劳动”“按劳分配”的幸福实现路径。李大钊的幸福观内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追求,这对践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种科学的幸福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是创造和享受的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幸福观。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置于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什么”和“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是古今中外理论家不懈求索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前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终极关怀,后者是中国社会不可逾越的文化血脉。两种理论对幸福的描述都具有人本、和谐、至善的特点。其中向人性的回归是幸福的根本,和谐是幸福的外显,至善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追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已正式拉开序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对什么是幸福作了科学回应,而且对未来社会如何实现人民幸福作出了符合客观规律和具有实践价值的构建,这使它具有超越其他一切理论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并为实现"幸福中国"找到了一条可靠而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幸福论是科学的幸福观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指导下,敦促大学生努力树立追求精神自由更幸福,劳动、创造最幸福,奉献本身就是幸福,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等幸福观,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与奋斗的毕生追求。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古希腊时期对幸福问题论述最深刻 ,最系统的人。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是需要外在善作辅佐的 ,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得到的。同时他还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与当今并存的传统的幸福观和西方的幸福观中片面极端张扬个人利益和某种需求的消极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劳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倡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伴随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而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立者,列宁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同中国新闻事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系统深入地分析和回答了有关新闻工作的种种问题,其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喉舌”论、党性论、群众论、导向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12.
反思科学,是人类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是反思科学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一个现时代的课题。基于此,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根本点、客观基础、科学认识的本质及其根本原则、理论旨趣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其最基本的特性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相似文献   

14.
在日渐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探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现的途径。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把握教育时机并利用环境合力,以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在本质上是社会的。科学是在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社会结构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它的作用和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以马克思科学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走上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推上了新台阶,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从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等问题入手来系统地分析江泽民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统一。它既肯定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注重人类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和人文观统一的进一步体现,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发展。它充分揭示了科学实践观与时俱进的本性,丰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内涵,进一步凝聚了实践的主体性力量,为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