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观殷契卜辞,一方面在内容方面得知商代先民的历史生活痕迹,另一方面在其语言活动中也可得到许多重要的心理信息,尤其是在后者中对于其动词活动情况的洞察却是我们有效探悉殷人心理语言动势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路径,当然也是认识先民们心理语言进化之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卜辞中的视听类动词的运用以及能愿动词、带谓语性宾语附加成分的动词和少数抽象程度较高的动词的厘定,可使今人反观出远古先民语言心理的发育程度和民族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杨飞 《现代语文》2006,(5):10-11
"打"指用手或其它物体撞击某物,在现代汉语中应用极为广泛.但"打"字的语源却很少有人涉及.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打字的语源进行探究,并对打字形体与声音的流变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3.
殷商时代,先民生产力水平低下,灾祸的降临严重影响生活,殷商先民为防灾避祸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占卜活动。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记录着先民对各类灾祸的畏惧和重视。本文意在全面梳理甲骨卜辞“灾祸”义词语的使用特点和组类差别,找出其中的异同和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殷墟甲骨中有关于"蔑"的若干卜辞,对该字的考释历来颇多争论。早期其字形的某些部分或从"人"、从"戈"、从"女"、从"■",相配使用。第一期之后其字数量不多,可见形体似渐趋稳定,在商周之际及西周的金文中有不同的用法与含义。该字在商代卜辞作先臣名、微茫小雨、攻灭击杀使用,商周金文中则与"历"字相配,表懋勉嘉美之义,为铭文常用语。  相似文献   

5.
"风水"一词长时期以来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象征。其实,"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理论来源。文章通过分析"风水"名称用词的演变,探讨了古代风水文化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从科学走向迷信这一历史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若”意义极为广泛。如何确定“若”的本义对其各义项之间的源流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拟从形、音、义三方面重新探求“若”这个字(词)的本义以及各义项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7.
商代旱情时有发生,殷墟卜辞中有诸多求雨的记载。商代祈雨方式有燎祭祈雨、焚巫祈雨、向神灵祈雨、巫舞求雨等。商代祈雨舞深受蚩尤文化的影响,商代祈雨舞的起源与蚩尤部落的巫术祈雨活动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楚骚之多咏“兰”,既因兰为南楚所习见,又因兰乃健身之良药,并进而升华为楚人所崇拜的植物图腾及王族之象征;而兰的外美、内美兼具的品格及与之相关的多重化蕴涵.更启迪了楚人的诗思,唤起了骚人的创作欲望,从而成为楚骚抒情的理想载体。直到三国两晋,兰仍是人们心目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南北朝以后.随着咏梅之风的兴起,咏兰才渐为咏梅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甲骨卜辞中所保存的美恶义词体现了商代先民的美恶观,如祭祀之美、生育之美、物品之美、丰收之美;自然灾害之恶、疾病之恶、战争之恶、神灵降灾之恶等。透过商代先民的美恶观,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恶观念最初的起源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和文献的角度对河伯神话的渊源和流变情况进行考察,河洛之地应该是河伯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与最初的流传地。同时,冯夷、冰夷、无夷等虽然名称各异,情节有别,但他们与河伯神话都从属于东夷集团,有着整体意义上的神灵观念。秦汉之时,河伯神话在道教的影响下逐渐仙话化。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河伯神话的进一步发展和流传就是华夏各民族彼此融合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时下现代刻字提倡“主题创作”,希望以此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并具民族特色之路。对“字”的本义与“刻”的原生态进行深解,当是“主题创作”可承使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2.
表意性质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大特点。但在现代生活中,大量简体字的使用,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消失殆尽。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从字形、字义和简化三方面探讨了繁体字"義"的形义关系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汉字学界通常认为:一个字在最初造字的时候只有一个本义。而通过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发现这个结论适用于大多数古汉字.但对少数的古汉字无法解释。对此.从这些“少数的汉字”入手加以探讨,以补上述结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古文字字形探究了“尢”的本义及隐含义,以古汉语词义引申发展规律为参照探究了“尢”的引申义,进而探究了以“尢”为声符的字的同源字族及其义类。同时,结合古汉语语料。发现古代以“尢”为声符的字,往往以“甚”替代“先”构成异体字,以“冗”替代“尢”构成俗体字。  相似文献   

15.
象似性是对任意性的挑战。象似性根源于人们认识世界的体验性。人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这一过程就是将客观世界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汉字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经验结构的表征形式,映照了这一过程,从而使语言活动与认知现象处于一种相互印证的状态。汉字是表义的组合符号,是中国文化援物比类,比类取象的意象思维的产物。因此汉字的意象形态与其所表示的原型义之间是最具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70年代,古字学家认为,“美”字的原始意义是人戴羊角头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接受了这种看法,又渗入了“图腾”的意识;新近又有论提出,“美”字的初构意义,生发于男女交感之美。以上几种看法,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到许慎的“羊大为美”,认为是属于味觉感,是不可靠的。本依据甲骨献及初民造字的规律,认为“头饰说”、“图腾说”和“交感说”需要再作推敲。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云云,应当是正确的解释,但非属味觉感,而应是视觉感。  相似文献   

17.
帝—女性先祖的文字表征——“帝”字本义的综合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女性先祖的文字表征——“帝”字本义的综合考释@陈发喜$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相似文献   

18.
"风流"意义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流”是一个包蕴极广的美学范畴。用于人物品评,它是对名士、英雄人物的风度、风操、风韵的赞美;用于文学鉴赏,它是对作品超逸佳妙的风格的推崇;用于男女之间的情事,它则成了好色、轻浮、放荡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京”字本义为“人所为绝高丘”,分析甚为牵强。马叙伦、郭沫若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观点缺少有力的佐证。本文根据“京”字的甲骨文形体,根据元代王祯《农书》所绘制的作为古代农具的“京”的图形,根据古代的文献材料,根据“京、囷、廩”三字的同源关系,从形、义、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京”字的本义应该是“方形的大谷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