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一,视所出使之国…  相似文献   

2.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相似文献   

4.
(一)“一介之使”不是“一个使臣”课本注“一介之使”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欠当,理由如次:“个”在古代作量词,是专指长条形的东西。如《汉书·刑法志》:“负矢五十个”。师古注:“个读曰个。个犹枚也。”这与今天“个”的广义是有异义的。“介”在隶书中写作“(人几)”,只有作偏旁时才写作“个”。当“介”与“个”作异文出现时,“介”大都不是量词。如《书·秦誓》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一句,课文注为:[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编者把“介”释作“个”,视为量词。若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这一角度认识.似能讲得通,但在古汉语中,数词与量的结合用作名词的定语是极少见的,一般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与中心词结合。见于本文的仅举几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都不用量词。课文把“介”解作“个”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6.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的量词,颇有些值得考究的地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句:"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有的注本说:"[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按此作翻译,也不能说不通.但"介"作量词,是否完全等同于"个",实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蔺相如既“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之后,廷见秦王时,与秦王的对话中写道:“且秦强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这里的“一介之使”,各种注本几乎都是解释作“一个使者”的,“介”就是“个”。这是个老问题。旧《辞海》就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刊载了孙凯先生的大作《“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质疑》(以下简称“孙文”),文章指出:“介”在“一介之使”中应指“一种人”,“出身卑微的人”“像傧介这样的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但是,“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指人,为什么不能理解为课本注释的“个”。“孙文”并未明示。笔者以为值得探究,故仅呈浅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云:“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应如何解释?有的课本或资料这样解释:一介,一个。之,结构助词。我觉得既然“之”字  相似文献   

11.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讨论如下: 一、[一介](0021)注:“①一人”,《书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伎。”按:“一介”训“一人”欠当,应训“一个”。“介”字解“个”字作“个”  相似文献   

12.
《马氏通》的转词较为复杂,在形式上可以从“所系动字之类为别”、“转词所处先后之位”、“有介、无介之别”等三个方面来考察。《马氏通》所论的转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傅通“附”,增加。卷六十九·魏纪一·文帝黄初二年:“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胡注:“傅,读曰‘附’。”亿通“臆”,臆测。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年:“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胡注:“朱子曰:亿,未见面而意之也。”(按:意,通作“臆”。) 介通“芥”。卷二十四·汉纪十六·昭帝元平元年:“恩爱行义,孅介有不具者,于此上闻,非飨国之福也。”  相似文献   

14.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5.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一白、一痕、一点、一芥,冷寂空旷毕现,用笔再是简约不过。而“舟中人两三粒”,使人想起清人张潮的话:“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  相似文献   

16.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天与云与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一白、一痕、一点、一芥,冷寂空旷毕现,用笔再是简约不过。而“舟中人两三粒”,使人想起清人张潮的话:“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介此条注音只注为:“jiè古拜切,去,怪韵,见。”其义项收有本义“疆界,边际”,也收有通假义“通‘個’”。 然“通‘個’”,其音当有别。“個”字即今简化字“个”读音“gè”。《辞源》本身于“個”字条下注音亦为:“gè古贺切,去,笛韵,见。”  相似文献   

18.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9.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第一册节选《孟子·梁惠王上》中一段,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之”的用法,很让人玩味。查教参,没有专门提出来讲。翻阅主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第二册42页解释为“之”是“介词,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笔者认为欠妥。“之”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助词、代词、动词,没有介词的用法。和同事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